• 4863阅读
  • 7回复

山西教授破解尧王故里千年之谜(转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房明毓
 

发帖
1135
房星
248917
威望
3443
贡献值
3421
交易币
4600
辈分排序
文友兴先志,宗建毓清华,秀灵钟厚泽,耀彩沛天家。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0-01-23
来源:山西青年报
网址: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1a84f9e92690c66c0101f43f3692890904b708ed50ed1735a325a7ba6fe62351073928f6b6776e51200b0b7652e604537b7ec99d515c0e2ca6d6a9527367219914164d11fb2c94738907dcc1cbef35ff0bd843997a4d3d6d95144cd27066d8087d11c5f&p=9978c64ad3d91cfe08e295754f41&user=baidu

山西青年报讯(高小奇)尧王故里,千年之谜,国内学界直到今天都没有定论。在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很多市县都或多或少地找出了一些尧帝故里的证据,相互之间颇有争议。2005年年底,太原师范学院的李蹊教授发表了一篇论文,经过论证,他认为尧王故里应在长治市长子县。

    论文传到长子,全县上下为之震动。2007年3月31日,长子县长子宾馆的三楼会议室座无虚席。为了进一步论证李教授的考证,来自省内各地的20余名文化历史学者和专家齐聚于此,参加尧王故里暨尧文化研讨会。上午8点,县里的四大班子领导也悉数赶到研讨会场。

    默默无闻的长子,似乎正在酝酿着一场文化的大地震和大洗牌。

    国家二级作家申修福是土生土长的长子人,他被任命为长子尧文化研究会会长。看着各位领导和专家,70岁的申修福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忐忑和兴奋。他相信,长子县志,马上就要被改写了。

    新闻背景

    一篇论文引发长子“地震”

    李蹊,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3月31日上午9点,李蹊端坐在长子宾馆会议大厅的主讲台前,四周都是省内各地的历史学者和文化名流,他环视一圈,从容不迫开始发言。

    作为古代文学教授、硕士生导师,65岁的李蹊如今仍活跃在一线授课。当日上午,听说李蹊老师来到长子作讲座,两名长子籍的师院往届大学生特意赶到宾馆听讲。其中一位感触良深:“好几年没有听过李老师讲课了,他的学者气质和风采不减当年。”

    说起长子,李蹊感慨万分。他籍贯是辽宁,196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长子石哲中学教书,在这个小乡镇中学生活过十年两个月又十二天,那是扳着手指头度过的十年光阴。李蹊说:“那些日子很郁闷,总想着有一天能走出长子。可在三十多年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对这个县城一无所知。”

    2000年前后,李蹊着手进行“诗经”的集注工作。在研究诗经地理学的过程中,李教授偶然翻阅到了长子的地名,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李蹊把文献中关于长子的记载加以收集。没想到,资料越找越多,李教授搜集了20多万字,一个关于长子的轮廓也渐渐清晰。李蹊大吃一惊,几千年来,上古尧帝的身世一直是个谜,从考证到的材料来看,尧帝王的出生,似乎和长子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05年9月,李蹊将自己搜集考证的材料归纳整理,写出《丹朱封长子考兼论尧的生地、发祥地和兴旺地》的长篇论文,文章得出结论,尧王的故里和发祥地,极有可能就在今天的长子县。

    论文被传播到长子县后,县城上下受到了极大震动。尧帝是上古五帝之一,千古传颂的圣贤名主。赤县神州,皆称尧邦,中华儿女,都以炎黄子孙而自豪,连小学生都知道尧舜禹的故事。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突然被学者指出其籍贯在长子,上至长子县领导,下至基层的文化工作者,无不欢欣鼓舞。

    尧王故里暨尧文化学术研讨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

学术观点

    李蹊:历史垂青了长子,与任何个人无关

    母系氏族时代,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传说。尧帝的母亲叫庆都,常常在三河一带活动,后来与一条赤龙交媾怀孕,并在一个叫做丹陵的地方生下了尧。

    长期以来,这个传说得到从古至今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可,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地名,三河和丹陵。“三河”就包括晋东南一带,而“丹陵”这个地名却颇有争议。李蹊认为,丹陵就是今天长子县的丹朱岭。

    李蹊说:“‘林’、‘陵’、‘岭’这些字古音十分接近,极容易混淆,出现口传音误的情况也在所难免。长子民间有一个很久远的传说,尧的大儿子丹朱被封到长子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县的名字叫长子。”李蹊推测,由于丹朱被封在此地,后人把这个“丹陵”称为丹朱岭或丹朱陵,也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

    当然,李蹊教授的论据不止于此。各种人类文化学著作都指出,河流、山谷在远古时代的生殖崇拜中,都被当作女性的象征。尧帝母亲在生尧的时候,产血染红了山岭,血流成为丹河,树林成为丹林。丹水的发源地叫做“丹源”或“丹渊”,李蹊就此考证得出,古代学者说丹朱封于“丹”或“丹渊”,就包括了今天的长子县,丹水发源于丹朱岭南麓,也有人说丹水发源于发鸠山,这都是位于长子县境内的山麓。

    根据古代典籍的记载,湖北有丹水,河南、山东也都有,并且当地都有与丹朱有关的传说,但这些地方却与“丹陵”扯不上什么关系。实地走访之后,李蹊发现,长子丹朱岭拥有很多与尧和丹朱有关的地名和传说,这些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村镇名,绝对不是可以人为随意编造的。

    长子县有陶乡和陶水,还有像尧山、老尧村等数十个与尧有关的地名。李蹊指出,尧帝号曰陶唐氏,长子县内有个村子叫陶唐村。2005年底,李蹊先生访问该村,村人告诉他,原来村门不远处有一个土地庙,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一般的土地庙都很小,而且只有一间,而陶唐村的土地庙为三间。李蹊认为,三间土地祠,隐藏着三个“土”字,三土相叠,即是尧的古字。

    事实上,李蹊教授的论文篇幅很长,参考书目多到数十种,引经据典,文风严谨。李蹊教授表示,他查阅了全国各地关于尧出生地的记载,目前看来,关于长子的考证似乎最翔实也更接近真相。

    论文发表之后,2006年3月底,长子县政协邀请李蹊赴当地作过一次学术报告,并把演讲的内容刻录成光盘,连续多日在当地的电视台播放,教授李蹊在长子现在几乎无人不晓。

    李教授本人却显得很谨慎。时隔一年之后,他说,作为史前遗迹的探索,关于尧王和丹朱的传说,不能否认或肯定哪些传说是绝对的真实或者不真实,他的终极目的,不在于确定尧王的籍贯,而是为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做些保存的工作。历史垂青了长子,跟任何个人无关。

    尧文化研究会:尧王故里就在长子

    李蹊在长子的学术报告刚刚作完,长子人就兴奋得坐不住了。为了进一步印证李教授的学术成果,长子县政协出面组织了文化界的力量,从尧王与长子有关的古籍记载、诗词歌赋、祠庙碑刻、民间习俗等八个方面,在全长子境内,展开了大海捞针式的调查活动。

    半年之后,长子尧文化研究会成立了。与李蹊教授的论证相比,尧文化研究会搜集到的证据则更加繁杂和生动。研究会会长申修福说,以李蹊老师的研究为基础,他们又搜集综合了更多的史籍和民间流传,并将结果汇编成《尧王与长子》一书。他们初步认定,长子就是尧王的故里,是尧文化的发源地。

    如陶唐村的那座土地庙,据说,这座土地庙就一直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是“天下第一大”的土地庙,庙内供奉着“三元圣君———尧、舜、禹”。在清嘉靖年间,一天夜里,村人从临村看戏返回时,只见天空悬着一个大火球,刹那间全庙起火,村里人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庙堂被烧毁。后经占卜吕祖明示,说是天火烧蛇精所致。

    清道光初,乡民集资又在村西北重建了土地庙,在解放初期遭到拆毁,只留下一块石碑。碑文上写着“本村西土地庙即帝尧避暑乡”的字样。研究会会员们认为,这个碑刻至少说明,尧王在这里住过,也许是尧王故乡、老家的另一种说法。平阳夏季天气太热,尧王回老家避暑,也属情理之中。

    省内学者:有待继续深入求证

    对于李蹊教授的论证,省内的众多文史专家没有表示太多异议。

    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表示,李蹊的论证很大胆,但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刘毓庆说,对于上古历史,大多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要通过切入传说、神话等等口述史来研究。但传说不见得是虚构的,里面很有可能隐藏着历史、文化的信息。因此,他基本赞同李教授的研究成果。

    但专家们同时指出,李蹊教授对于文献与传说的考证,仍然缺乏实物的证据。

    这是长子的难题,也是全国性的难题。任何一个自称是“尧故里”的地市,都没有任何具备说服力的史前文物来证明尧的确切出生地。专家们达成一致意见,建议长子当地的文化部门,应该把对尧文化的考证与考古相结合,特别是对陶唐村等与尧王有关的村镇,要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工作。

官方态度

    县政府表态:要将文化优势转化成生产力

    下午三点,县长冯俊义走笔如飞,一边听取学者们的说法,同时记录下了专家们的建议。他暗暗数了数,有16条可用的建议。冯县长很兴奋地说,虽然尧王故里在长子的说法还没有最后定论,但他们很有信心,要从中做出一些“文章”来。

    事实上,在李蹊论文传到长子县之初,长子县的领导就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契机。如果能证明尧王出生在长子,那长子县无疑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明发祥地。对长子县乃至整个长治的文化产业,都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随着尧文化探讨的逐渐深入,长子县委县政府高层的这种乐观情绪越来越强烈。国内许多发达地区,在现代化建设中无不依托两种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山东唱孔子戏,西安唱秦唐戏,运城唱关公戏,平遥唱古城戏。冯俊义县长说:“这些地方依靠深厚的人文资源,提升了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带动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方,即使没有人文资源,也纷纷效仿,嫁接文化发展旅游,如深圳的“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冯俊义感慨地说:“与这些地方相比,长子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如果尧文化能开发出来,势必会打造出来一个强势的具有长子特色的文化品牌。”

    研讨会结束后,这个思路在冯俊义的大脑里越来越清晰。冯县长表示,在短期之内,他们将举行更大规模的尧文化研讨会,邀请全国范围内的专家学者探讨,进一步验证这个文化成果。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坚信,尧王故里在长子,但是要将文化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很长很艰苦的一段路要走。”

网络编辑:黄运增



长子丹陵——帝尧的故乡

太原师范学院教授〓李蹊


    帝尧乃儒家文化崇拜的“三代”文明的第一个“帝王”,对他的出生地有多种传说,几乎遍及黄河流域各省,其中山西、山东、河北是传说最多的省份。可见尧的影响之大,亦见后人追穆之深。其中有几个地点是古今公认的:生于丹陵,始封于陶,再封于唐,死后葬于陶。综合各种传说,把这些传说和有关地名尤其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村镇名联系起来,结合史书记载,我们可以对帝尧的出生地作出另外一种似乎更为合理的推测,这就是以长子县和高平县交界的丹朱岭为中心的丹水流域。



一、帝尧生于长子丹陵



   《竹书纪年》卷上云:“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生於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於丹陵。”这是母系氏族时代一个著名的传说。有两个关键的地名值得注意。一是“三河”,一是丹陵。尧的出生地当在“三河”一带。所谓“三河”,《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三河”,当然就包括晋东南。那么,丹陵在什么地方呢?

    不止《大清一统志》的编者,古代许多学者都认为《山海经·北次三经》所记之“丹林”,就是今长子县与高平县交界的“丹朱岭”:“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但他们一般却认为“丹朱岭”是“丹林”之讹。如《一统志》的编者就认为“丹朱岭即《山海经》所云丹林,既讹林为岭,又讹加以朱,转晦其本。”又如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卷二十二所附录之《羊头山新记》亦云:“(羊头)山之西二十里曰丹朱岭。其古之丹林欤?盖本丹林,年久伐尽,不复有林矣。遂讹为丹岭,朱乃后人妄加耳。”窃以为,“林”、“陵”、“岭”这些字古音极接近,易相混,其实是口传音误,并非朱氏所说山上原有红色森林之义。

    这个地区之所以称为“丹”,就因为尧的外祖母生尧的母亲时,“天大雷电,有血流润大石之中,生庆都”。这就是所谓“丹陵”或“丹岭”的来历——帝尧外祖母的产血染红了山岭,血流成为丹河,树林成为丹林……各种人类文化学著作都指出,河流、山谷在远古时代的生殖崇拜中,都被当作女性的象征(在西南少数民族中至今犹有流传)。丹岭(陵)、丹水、丹林(陵)总称之为“丹”。丹水发源之地曰“丹源”或“丹渊”。这一带是尧和尧的母亲庆都的生地,帝尧把大儿子“朱”封在这里,用古人的说法,就是让丹朱“奉先祀,这就是帝尧把其子“朱”安置于这个地方的深意。由于丹朱被封在这个地方,后人也就自然地把这个“丹岭”称为丹朱岭或丹朱陵,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班固《汉书·律历志》载,丹朱被帝尧封在丹渊。以治学严谨著称的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和《四书释地》中也认定尧的长子丹朱被封于“丹”或“丹渊”的说法。

     那么,丹渊在什么地方呢?古籍所载有湖北邓州内乡县之丹水、陕西河南交界处商州之丹水、朱虚县之丹水、山东临朐县之丹水,也有与丹朱联系的传说,但其地与“丹陵”没有什么联系。而长子县与高平县交界的丹朱岭即丹陵则有更多的与尧和丹朱相关的传说和地名——那些自古以来就有的村镇名,绝不是谁人可以随意编造的。

    这里的丹水发源于丹朱岭南麓,其北麓也同样有一条河名曰丹河。其南麓丹河又有四个别名曰:源源水、源漳水、源泽水、莞谷水,前三个都有“源”字。“源”与“渊”古韵相近,可以相通而相混。所以,我们说“丹渊”就是“丹源”,也就是丹水的源头处。而其源头即丹朱岭,“水出其麓,初甚微,涓流经凤台境南,出山,是在高平者,其正源至凤台始大耳。”

    但《路史》卷二十说“(帝尧)使(子朱)出就丹……舜封丹朱于白水”,也颇值得注意。这白水其实是丹水的一条支流,也可以看作是丹水的一个源头,所以才是一河两名。而这条丹水还不止白水一个别名,历史上还称泫水,又称绝水(详见《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七)。那么,《路史》的记载,也是丹朱封于丹或丹渊的又一个证明。

    绝水则发源于长子县西南的伞盖山,所以有的地理著作竟称绝水为丹水。而伞盖山绵延与其西北的发鸠山相连,于是也有人说丹水发源于发鸠山。这样,我们当会明白,古代学者说丹朱封于“丹”或“丹渊”,是个相当大的范围,至少包括今高平县、长子县和屯留县。长子民间有一个久远的传说,尧的大儿子丹朱被封到长子这个地方,故其县名曰长子。我们可以推测,长子也是帝尧初期经营的一个重点或中心。



二、陶乡和陶唐村——尧在长子县活动的遗迹



    帝尧生于丹陵,他的活动地区自然首先是在今晋东南一带。

    钱穆先生在说到尧的时候指出:“陶器有一个时期最盛行,大约相当于古记载所说的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前后,从‘尧’、‘陶’、‘唐’三个字看,已经明显地看出他和陶业有关。”(《黄帝》)在长子县,我们看到多处与帝尧有关的地名、河名。这些地名河名都是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的。

   长子县有陶乡和陶水。

   《魏书·地形志》:“长子县羊头山下谷关,有泉北流至陶乡,名陶水,合羊头山水,北流入浊漳。”《水经注》:“陶水,南出南陶,北流至长子城东,西转经其城北,东注於漳水。”《魏书》之“陶乡”和《水经注》之“南陶”,其实就是今长子县的“南窑”村,也就是古“南陶”或“南尧”——尧、陶、唐、窑,这些字都与陶器的烧制和形制有关,而古音又都相近。可以互证、互换。如“平遥”,原称“平陶”,后改为“平遥”。

     清代雍正间所修《山西通志》卷十九:“(长子县)陶水,《地形志》:‘有泉北流至陶乡,名陶水,合羊头山水,北流入浊漳。”这里又出现一条“羊头山水”,当即丹朱岭北麓的“丹水”。编者注云:“当即尧水。”则“陶水”又称“尧水”(又证明“陶”、“尧”是相通的)。但河流的走向古今往往有比较大的变化,有些小的河流甚至完全干涸。所以,以河流而论,北魏时的地形与今之地形相去甚远,即清代雍正间所修之《山西通志》也与今之地形有较大的差异。如《通志》卷十九《山川三》所叙述的陶清河的流经情况,与现在的情形就极为不同:“陶清河自壶关南界入县境,经高河铺,由西南二十里杨暴村流至西北暴河头入漳水。凡长治东南山外及壶关南界之水,胥汇此西流。至雄山北麓,入陶水,土人名淘金河。”杨暴村今属长治市,而陶清河入浊漳河则今在长子东南李末村附近,杨暴村远在南李末村北至少三公里。用这个比率看,《水经注》之所谓南陶,《魏书·地形志》之所谓陶乡,就应该是今长子县东宋村乡之陶唐村,大约在今长子城东北三公里处。这种情形也并不奇怪,随着自然地貌的改变,还有长子县治、长治县治的变迁,这些说法已经很难用现在的长子县的具体村镇的位置来印证。

    古籍记载的一些小村镇或小河流,多有一定误差,那条陶水或尧水,其实发源于潜山(今之尧庙山),已经在现在的长子县地图上找不到了,但旧迹犹存。1998年新修的县志上,还能找到尧水及其发源的潜山(尧庙山)的记载。

    陶乡和南陶今为一小村,曰“南窑”。潜山即尧庙山附近,还有尧神沟和西尧村两个地名,西尧大约是针对“陶”(可读为“尧乡”、“窑乡”或“南尧”即“南窑”)而言的。

    在今宋村乡西,还有个村子叫陶唐村。这个陶唐村在新修的县志上解释村名的来历时说:“相传古时此地生产陶器,汤王曾在此巡游避暑数日,故名陶汤,后改为陶唐。”这个传说有极重的后代阐释意味,且陶和汤是不能联系在一起的。但这个传说中所谓“生产陶器”是真,这个生产陶器的时代无疑就是指帝尧时期。村子里的老年人说,祖辈传说这个村是尧巡视时在此休息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村人在村口建了一座大门(村门),上书“尧栖地”三个大字。2005年10月,笔者访问长子时,这个村子已经全部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了,原来的村子已经是一片田地,而其村门还岿然立于原处。村人讲,原来村口离村门不远处有一个土地庙,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一般的土地庙都很小,是一间,而陶唐村的土地庙则为三间。人们说是祭祀尧舜禹的,但笔者以为是祭祀帝尧的。三间土地祠,隐含着三个“土”字,乃是象征“垚”即“尧”的。



三、尧的葬身处之再推测



    古籍所载帝尧的葬地很多,光山东就有三处。各地的说法都有其理由,也都有不能完全肯定的遗憾,都是推测。如《山东通志》卷三十五载明·王道《濮州帝尧陵祠碑》文云:“帝尧陵见于山东郡邑者凡三,而史碟事证的然可据者,惟濮之竹林寺为最著。盖《史记》注既以为尧葬济阴成阳矣,吕不韦又云尧葬谷林,皇甫谧谓谷林即成阳也。《汉·地理志》:济阴郡成阳县有尧陵,雷泽在其西北。杜佑《通典》:濮阳雷泽县即汉成阳。而郭缘生《述征记》云:尧塚在雷泽东南。其说皆与《史记》合,则尧陵当在濮境无疑。”可是这说法并非司马迁《史记》正文所言,而是裴骃《集解》引诸书所言,而诸书所言各异。如刘向言“尧葬济阴”,《吕氏春秋》言“尧葬谷林”,并没说谷林在什么地方。皇甫谧说“谷林即城阳。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也没说城阳在什么地方。但他把“谷林”、“平阳”、“唐国”联系在一起,仔细体会皇甫谧的意思,他所说的城阳应该在平阳一带。而杜佑则认为是濮阳雷泽县。那么,王道凭什么理由就认定“竹林寺本谷林遗址,其为尧陵也益无疑”呢?

   《今本竹书纪年》曰:“八十九年,(尧)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一百年,帝陟于陶。”看来,帝尧对“陶”这个地方充满了眷恋。古代学者一致认为,陶为帝尧的初封地,也就是帝尧初期活动的地方。这个陶应该与他的出生地“丹”相距不远,这也符合古人“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的习惯。王国维《疏证》又引《史记·货殖传》:“昔尧作游(于)成阳。”如淳注曰:“作,起也。成阳,在定陶。”《史记》与《竹书纪年》的记载,把陶和成阳联系在一起,也就把陶、成阳与尧的出生地“丹”联系在一起了。但如淳所说的定陶离“丹”太远了。

    事有凑巧而可玩味者。就在长子县潜山西不远处有一村子名为“城阳”或为“成阳”,潜山之东有陶乡。其西有村曰“西尧”,其东有村曰“尧神沟”。有陶水,发源于潜山,北流入漳河。

    潜山上有尧庙,俗称尧庙山。这个尧庙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山西通志》卷一百五十六又载:“帝尧庙在西南十五里潜山上,金季毁于兵。元至元暨至正间增葺,明成化四年、万历六年暨国朝康熙七年,胥重葺。岁四月二十八日,有司致祭。”

    为什么叫潜山?《山海经·北次二经》云:“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所谓“潜”,郭璞注曰:“后稷生而灵知,及其终,化形遁此泽而为之神,亦犹傅说骑箕尾也。”“终”、“化形”、“为神”、“骑箕尾”,都是古代死亡委婉的说法。所以“潜’’就是藏,也就是葬。潜山上之所以有尧庙,是不是指示着尧的葬身之处?昭示着尧已“化形”而为神?这个推测是不是比前文所引诸家的推测更合理呢?

    我们再往上联系炎帝神农氏尝百谷的历史记载,作一下综合思考:沁源县古称谷远县,长治有百谷山,这一带到处都有与炎帝神农氏尝百谷的传说。高平县与长子县交界处的羊头山恰是神农氏的发祥之地,而百谷之成为食物,是离不开器皿的,所以,农业生产与制造陶器就必然是相伴相随的。既然农业生产的发祥地在晋东南,那么,晋东南的高平、长子、长治这一带,起码是最初生产陶器的地方之一,则陶乡(尧乡)作为地名也就绝非偶然。帝尧的先进技术也应该在于制造陶器和农业生产,这就应该是尧能够兴旺发达并吸引众多部落归附的理由。

    我们也可以联系“尧葬于谷林”的说法。谷林在什么地方?《路史》卷三十六广征博引,以为是山东济阴之成阳。但所引先秦著作已有巨大分歧,《墨子》、《吕氏春秋》、《山海经》,所言各不同。尧是继承了炎帝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代领袖,这才是晋东南地区长久而普遍地流传着神农氏故事的原因。这里以谷命名的地方也特别多。羊头山的南坡为高平县,其北坡为长子县,《山西通志》卷十九引《魏书·地形志》:“羊头山下神农泉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山下有谷泉。”引章怀注:“羊头山在上党郡谷远县。”这个谷远县即今长子县西北的沁源县,这是晋东南的另一座羊头山。又引《金志》:“(长子县)有羊头山,发鸠山,尧水。”也就是在这座羊头山的北坡有神农氏得嘉谷处的谷关。长治县有百谷山,在县东北十三里,昔神农尝百谷于此;有百谷泉,在百谷山神农庙前(《山西通志》卷十九),山下有百谷寺(《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九);泽州府(今晋城市)高平县有谷远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西通志》卷二十三)……那么,所谓“谷林”,就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而是一个众多的以谷命名的地区(林,众多之义)。这个地区以晋东南羊头山为中心的长子、高平、长治、陵川是最为合理的。

    由此我们可以在众多的关于帝尧的传说中,再画出这位远古帝王的另外一种活动路线。解释帝尧为什么称为陶唐氏,也能画出尧的发展路线:帝尧生于丹陵,开始居住在长子的陶乡,并以制陶和农业生产而闻名遐迩,远近部落纷纷归附。然后沿着漳水向西,越过发鸠之山,到了翼城,改号曰唐,再发展壮大,占据了整个平阳地区。然后沿着汾河北上,到达太原地区,同时向南占据了整个“三河”地区。遂成为空前的一代联合众多部落的伟大领袖。

    说到这里,还要引一段《山西通志》卷十九记载的又一传说:“(长子县)庆云山,在县东南五十里,递高一里半,南至高平界一里,连紫云山。相传尧时五色庆云见此。”可以推想,当初尧在长子陶乡之时,真是一派风调雨顺、农业兴旺的景象。

   本文的任务不过是说,帝尧初期活动在长子县有许多遗留信息,那里可能是帝尧最初的发祥地。

    在众多的关于帝尧和丹朱的传说中,不能否认或肯定哪些传说是绝对的真实或不真实,作为史前遗迹的探索,我们根据民间传说和有关古地名的由来,不妨做些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思考,目的不过是为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做些保存的工作——其终极意义也并不在于确定帝尧或丹朱的籍贯。在多种假设或推测中,都保存着多种上古文明的遗传,这才是其意义所在。假如全国各地的文化工作者都能留心于此,中华民族的古文明的保存工作必能有所推进。我们相信,在全国各地,一定存留着更多的远古的文化信息——那些遗迹和传说,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发掘和整理。
[ 此帖被房明毓在2010-01-23 14:02重新编辑 ]
1条评分
admin 房星 +20 感谢付出 2010-01-28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难过

新奇

臭美
【房】——丹朱嗣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为房氏开姓始祖。其后代遂为房姓。史书称:“尧帝世孙,因邑得姓。”
离线房家玲

发帖
1809
房星
1697834
威望
10713
贡献值
3946
交易币
4568
辈分排序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1-23
感谢明毓宗亲
这个消息令人震惊  令人感动
期待进一步的好消息
离线房炳林
踏雪寻梅偶入林园亭小坐遇花神寒枝秀蕾嫣然笑霜蕊红颜婉转颦

发帖
9503
房星
1945425
威望
28588
贡献值
17277
交易币
67068
辈分排序
景、国、炳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1-23
有此说法,不过是舆论的看点之一,结果还需考证,但这条信息,很重要!
房氏勋业起盛唐,溯源追流一脉香。赖有先祖扶帝国,敢叫世贤遍诸邦。宜商宜学展奇才,亦文亦武留华芳。
离线房班
天下无二房,房氏一家亲

发帖
973
房星
85488
威望
829
贡献值
349
交易币
1908
辈分排序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1-23
从太原师范学院的李蹊教授发表的论文认为尧王故里应在长治市长子县.如果这个论点正确的话,是否也可以确认我们房氏祖先也是出自长子县
客在他乡,心怀故里;思绪如潮,悠悠心房!
离线房瑜
总是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发帖
7276
房星
137822
威望
32727
贡献值
19
交易币
104
辈分排序
步,子,占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1-23
这则消息还要待考证吧!毕竟正统的思想这么久了,一下重新改过需要很仔细的推敲研究才行啊!
夏虫不可语冰。
离线房明毓

发帖
1135
房星
248917
威望
3443
贡献值
3421
交易币
4600
辈分排序
文友兴先志,宗建毓清华,秀灵钟厚泽,耀彩沛天家。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1-23
尧帝出生地之争(转帖)
文章来源:http://cache.baidu.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202bd7a6562fc3933fc239045c1736a2a667754352c4c50b255bed5e5d9eb66d24200256b791c38f5e98e6d27e209f5134676f865662d40ed9bb5124b137e05bfedb1df0cbfb25e7ddc5d2af4323cd447370&p=882a9156c5d057fc57e988271c&user=baidu

尧帝出生地之争

5月17日,高邮举办2007“高邮:尧文化发祥地”高层论坛,近20名国内研究先秦史的资深专家应邀参加论坛。尧帝是我国远古三皇五帝之一,他的卓越建树和崇高品德,一直深受广大炎黄子孙的爱戴和尊敬。关于他的出生地,历来争论不休。昨天,经过专家们研讨认为,高邮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其中高邮尧文化资源的开挖和研究,对于打造高邮是尧文化重要发祥地,构建江淮尧文化模块,深层次研究长江流域古史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史料和文物证明,高邮是尧帝的出生地。

论坛议题:神居山=尧出生地?

  神居山位于高邮天山境内,多年来,一些专家学者为神居山是不是尧的出生地争论不止,昨天上午,近20位资深专家来到神居山现场考察。

  据介绍,神居山本是座火山,约在1200万年前的新生代,火山大爆发,岩浆迸射,火光冲天,灰烬四飞,形成了许多色深有孔的火山石。山顶原有古悟空寺,鼎盛时有房屋99间半,到清代还有30余间,可惜文革期间被毁。1979年炸山采石,西汉广陵王刘胥及其家族古墓葬群被发现,其中一号墓采用古代最高葬制——黄肠题凑,在全国同类墓葬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传说东晋宰相谢安和南齐亘公先后在神居山炼丹。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及,尧出生于“三阿之南”,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三阿”在高邮,那么“三阿之南”究竟在高邮的哪里?根据史料记载,该学者再次得出结论:“三阿之南”应在高邮菱塘至神居山一带。为此,尧的出生地与神居山被部分学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神居山也成了全国众多研究尧文化学者密切关注的地方。

  【观点】高邮学者: 尧帝出生于高邮合乎常理

  记者了解到,从1995年起,高邮及外地的一批学者以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和文献记载为依据,提出了“尧出生于高邮”的论断。有专家说,要找出尧的出生地,关键在于能不能正确解读相关历史文献。关于尧的出生的历史文献主要有三,一是战国的魏人的《竹书纪年》,二是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三是魏晋著名医学家、文学家、历史著述家皇甫谧所作《索隐》。其中《索隐》称:“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

  有高邮学者说,古代高邮就叫三阿,它是指一块地区,而且古籍讲是三阿之南,三阿是一个比较低洼的地方,平时可以住人,大水来了就不能住人了,他要搬到一个比较高的地方,离他最近的高的地方就是神居山,所以说,尧出生地在高邮神居山一带是完全合乎常理的。

  去年7月12日在高邮以尧帝研究会的名义召开了首届尧帝出生在高邮学术研讨会,12月又在神居山村部召开了第二届尧帝出生地学术研讨会,确认尧帝出生地在高邮神居山一带。

【交锋】国内史学专家:尧帝出生地暂无定论

  昨日,记者采访了参加论坛的中国先秦史学会学术顾问、原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季华。丁季华告诉记者,目前作出尧出生地在高邮这样的论断并不科学。但可以肯定地说,高邮地区有着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其中包含尧文化的资源,高邮应该发掘、开发这样的资源,为高邮尧文化发祥地打好基础。

  丁季华说,在全国之所以出现众多的尧故里说,现在只能用尧文化圈飘移说来解释。也就是原始先民的文化移动,往往呈现飘移不定的被动样态。这样的文化飘移性,是铸成原始先民文化发祥地多元化的根本原因。但目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高邮是尧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丁季华告诉记者,在高邮附近还有宝应、金湖两地,也被认为是尧的出生地,因为这三地都没有史料予以佐证,是否以“江淮尧文化圈”的设想来共同打造才更合乎科学。

  参加论坛的中国先秦史学会学术顾问、原副理事长、青海大学校长张广志认为,关于尧出生地的文献记载不多,而且地下考古的直接证据也没有。目前并不能得出尧出生于高邮的结论,但高邮对尧文化的研究为全国范围的相关研究拓展了视野和思路,目前所能下的结论就是:“尧舜江淮,有备一说,继续探索,暂无定论”。

  尧帝故里宝应说

  在文史界,尧帝出生地历来争论不止,除高邮外,宝应也有学者认为,尧帝出生地在宝应,不是在高邮,其中代表人物是梁鼎成。

  梁鼎成说,《史记•五帝本纪》的《索隐》中明确记载:“尧谥也,放勋名,帝喾之子,姓伊祁氏。案皇甫谧云,尧出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

  在今天宝应县的广洋湖镇,有一占地数十亩的大土墩,上面曾有一座尧舜庙,相传建于唐代,当地人说:“古代流传的话,尧舜皇帝来过这里。”寺内设有殿堂供奉尧舜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在接受人们的香火,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焚毁。尧舜庙这个地名,1983年在全国统一出版的《江苏省宝应县名录》中可以找到。此地原来一直属射阳,在古三阿范围之内,位于射阳集镇正南方20华里,与“三阿之南”的说法完全吻合,这里就是中华民族杰出先祖尧的出生地。

  在古三阿及其周围,至今还保留一批与尧帝有关的建筑遗址和地名。如:明代出土过浑仪前身璇玑玉衡的石仑村、平江村以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命名的双女岗、冲林村的尧河、槐树村的尧灵庵、西安丰镇有水下古井的后塘(帝后之后)、夏集镇的尧沟、建湖县蒋营镇收成(原名寿成)村的尧庙、因“尧使羿射日”而得名的射阳等。还有不少“开天辟地”和三皇五帝的传说与民间故事。这些不但证明古三阿是尧帝故里,还说明放勋(尧的名字)成帝后不但回过家乡,也在这里生活过。

  10多市县争夺尧出生地

  长期以来尧出生地纷争不断,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关于尧出生地的学界纷争不断,全国有十多个市县声称是尧帝出生地。

  ■金湖

  1994年,江苏金湖县地名办主任李义海根据研究,提出尧出生在金湖的塔集镇,也就是尧出生地“东夷金湖说”。而在此前,尧出生地一直是以山西平阳、河北顺平的“华夏说”为主。后来这一学说被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采纳。

  ■河北顺平

  在所有的纷争中,最为引人关注的的“中原说”与“河北顺平说”。所谓“中原说”,就是指的尧帝出生于山西临汾并发迹于临汾一带,其最大佐证就是尧都平阳。“河北顺平说”的依据主要是元代翰林侍读学士、昭信馆大学士、冀国公郝经得到一方尧庙碑石,因此认定尧出生于顺平。

  面对这么多城市的纷争,一些专家认为,纷争的背后是商业的炒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说,尧帝距今天已经有几千年,仅凭古代文献上留下的片言只语,就猜测某某地是尧帝故里,显然不够严谨。面对似是而非的说法,还需拿出足够的资料和考古材料来佐证,如此才能真正地对得起包括像尧帝这样的先人。

  链接

  尧帝出生传说

  尧的出生神秘动人。据传有一次,尧母庆都在涑水河上乘船浏览,遇到一条赤龙在空中绕船舞动,感而有孕,14个月后,尧即出生,名放勋,姓伊祁,号陶唐氏。尧是地道的“龙的传人”。

  因为尧母庆都孕期长达14个月,生下的婴儿体形巨大,双目有神,且尧从小聪慧过人,制陶、农耕、渔猎等一见就会。所以炎氏族伊祁侯给他起名时颇费了一番脑筋。因此婴出生地处三岭,岭岭皆土,三土为“矗”,故起名“矗”。而“■”正是尧字的繁写。古“■”字,《辞海》解释为“地高貌”。与此处地形相符。由于尧是随其母寓居于伊长儒之家,人们就称尧的出生地为尧寓村,至今一直沿用。

  更有趣的是,尧出生前东沟有水,而西沟干涸,就在尧诞生的当天,西沟崖下从石缝中神奇般地冒出一股清澈泉水。人们为了纪念此事,便将此泉称作“尧王泉”。迄今此泉汩汩冒涌,长流不断,冬暖夏凉,不仅是尧寓村人畜用水的源泉,而且滋润着千亩良田,历史的长河流淌了五千多年。

    尧帝

  名放勋,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传说中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在位百年,有德政,常征求四岳的意见,而且设立谤木,让平民可以发表意见,设立多项政权组织,要求荐举贤人,加以任用,后让位于舜。相传在位时洪水泛滥,曾命鲧治水,又命羲、和二人掌管时令,制定历法,教民按时农作。年老,谘询四岳(四方部落首领),举舜为继承人,经三年才绩,让位于舜,史称“禅让”。

高邮神居山帝尧文化发祥地


  帝尧文化发祥地到底在哪里?

  这个问题一直是不少专家争论的焦点,而作为文化瑰宝,更是各地争抢的金字招牌。

  自1993年,江苏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扬州博物馆、高邮文管会联合发掘,确定高邮龙虬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以来,全国的专家学者就把帝尧文化发祥地的目光盯住了高邮。

  昨天,经过16位知名学者,运用“多元发祥论”“文化圈漂移论”“计算机模块论”等方法论证,发现是高邮龙虬文化孕育了尧文化,最终得出帝尧文化发祥地就是我市高邮神居山的结论。

“高邮是尧文化重要发祥地,这一点完全可以确认!”昨天,丁季华先生语气非常肯定地对记者说。

  丁季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学术顾问、原副理事长。昨天,在“高邮尧文化发祥地”高层论坛上,他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知名专家学者达成上述共识。

  思路:跳出尧的出生地之争

  在此之前,关于尧的出生地有三种主要说法,即:“山西临汾说”、“山西平阳说”和“河北顺平说”。

  直到2001年,扬大教授陈清硕在研究古地理、古地形10多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假设:尧出生于高邮。虽然陈教授的假设并无实证依据,但还是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关注。而张俞、肖维琪、孙铎等高邮学者也产生了考证热情。

  关于帝尧出生的历史文献仅有一些零散的记载,如战国时魏人的《竹书纪年》记载尧“生于斗维之野”,《史记•五帝本纪》和《索隐》中记载着尧生于“三阿之南” 、“生于丹陵”等,这些都是研究帝尧出生地的主要依据。

  陈教授和高邮学者认为,依据中国古代的恒星分野理论可以知道,“斗维之野”是在扬州附近,而不在中原和河北等处。由此可以得出 “生于斗维之野”就是出生于扬州附近的结论。而《索隐》等说尧是生于“三阿之南”,“三阿”就是指古高邮。

  据古海洋学的资料表明,“三阿”地区经过数度海侵,全新世最大的一次海侵海水到达高邮湖的西岸,直逼现在的丘陵边缘,但丘陵地并未被海水淹没,可见当时住在三阿地区的先民只有在“三阿”之南的丘陵上,才能免受霪雨或海侵造成水灾的危害。

  “这与《说文•州部》上‘尧昔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地’的说法是一致的。” 丁季华教授说。

  而关于“生于丹陵”,陈教授和高邮学者认为,所谓的丹陵,应该理解为红色丘陵地。正如前述“三阿”的先民在遭遇水灾之时,只能前往“三阿”之南的丘陵高地避灾。

  据地质学考证,高邮湖南边就是1200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丘陵高地,即现今神居山一带。而且神居山的玄武岩含铁质多,风化物是红色,下属黄土表土被侵蚀也露出底下的红棕色土,这样,“三阿之南”的解释和“生于丹陵”的解释就完全吻合起来。

  据此,“尧文化的发祥地非只一处,而是多处;非是一元,而是多元。”丁季华教授将这一观点称为“多元发祥论”,“现在要研究尧文化,必须跳出出生地这个点,而应上升到尧文化发祥地高度来研究。”
分析:尧部落“水逆行”中的西迁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 尧所在洪荒时的大洪水的真实性,已被科学证实。

  如果说,尧自幼生活在中原,那么他治的水应该是当时的中原之水。但古地理学和古生态学的研究表明,上古时代黄河流域气候温和,草木茂盛,植被良好,而且地势高耸,根本不可能发生旷日持久的大水灾。

  而“水逆行”应指水由低向高流或由东向西流,这只能由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大海侵现象才能解释。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早在4000年前确实发生过大海侵,当时东海海平面高于现在2米—4米。

  在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遗址的上部,有厚几十厘米到1米以上的淤泥层,这个沉积层证明,那场洪水持续时间在100年以上。

  “海水‘逆行’造成了洪水泛滥,当时生活在江淮一带的尧部落群不可能战胜那场水灾,只好边治水边逃离洪水淹没的家园,漂移到地势较高的中原去。”

  据我国研究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考证,在尧舜禹时代确曾发生过东部土著部族的西迁,他认为,这种大规模移民与逃避水灾有关。

  “关于尧的历史文献资料实在太少了,因此,研究尧文化已不能局限于文献记载,而是要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 丁季华教授说,他的上述研究运用了古地质学、古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

  结论:龙虬文化孕育了尧文化

  “现在要研究尧文化发祥地,就要研究它包含了哪些文化元素,又是怎么组合成的。”丁季华教授说,尧文化是多种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最终成果。

  在这些众多文化因子里,通过龙虬庄遗址的发掘可知,上古时期的江淮东夷文明无疑对尧的早期生活,乃至迁徙中原以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3年,经江苏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扬州博物馆、高邮文管会联合发掘,确定高邮龙虬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主要为7000年—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现在认定,高邮龙虬庄陶文与甲骨文是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由此可见龙虬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

  距今5500年,古扬州地区发生了巨大的海侵。海侵到来,再加上平时暴雨成灾,迫使古龙虬人四处逃散,逃得最近的是地势稍高的西部丘陵土山(神居山)一带。逃到土山(神居山)一带的古龙虬人,带去了当时最先进的龙虬文化,包括农耕技术、制陶技术、劳动工具制作技术、建筑技术,以及开放意识、治水经验、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等。

  “经过10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到尧诞生及其青少年时代,这一带文明的程度必定更高,因此说,高邮龙虬文化孕育了尧文化。”

  此外,尧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江淮东夷文明印记。从“帝尧”称号的特殊语言结构来看,先称帝再呼尧,其构词显然不合汉语规律。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这是古越语的遗存和影响。

  从尧都的图腾渊源来看,自古以来东夷人都以鸟为图腾崇拜。当尧部落为逃避水灾而至山西之时,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图腾。

  “今天来研究尧文化,更要借助于计算机模型设计了。”丁季华教授说,要根据现有资料,从江淮的高度,来为高邮尧文化编制计算机模块,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虚拟的历史演变,从上述粗线条的推断中,得到更清楚的结论。而通过高邮尧文化这一节点,完全可以再构建“江淮尧文化”模块,从而将长江文化古史研究推向一个高度,“长江与黄河同是中华民族及文化的摇篮!”
新闻背景 尧出生地之争

  我国古代民族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关于尧出生地的争论主要在“华夏说”与“东夷说”之间,在这两种说法内部还各有许多争论。如华夏说有“河北保定说”与“山西临汾说”等,而河北保定说又有“顺平县说”、“望都县说”和“唐县说”等。

  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尧的出生地在华夏。但从20世纪90年代起,有学者提出了“江苏金湖说”。金湖县地名办李义海先生根据《史记》中关于“尧出生时其母居三阿之南”的记载,从地名角度对“三阿”位置进行了考证,认为“三阿”就是现在的塔集镇。

  近年来,同属“东夷说”的“高邮说”和“宝应说”提出了尧出生地的不同看法。

  神居山

  神居山又名天山,位于高邮市天山镇境内,高邮、仪征、天长两省三市交界处,方圆8万平方米,最高海拔49.5米,是由火山熔岩形成的。

  因东晋和南北朝时有失宠的大臣谢安和名士亘公先后在此炼丹而被称为神居山。至今,炼丹的石井、石臼和下棋的棋盘遗址犹存,在当地被称为“仙人井”、“仙人臼”、“仙人棋”,这里还流传着神异的故事。山上原有悟空寺,计99间。北宋初期重建,每逢农历三月初三至初五的香期,方圆数百里的香客蜂拥而至。

  当然,这座被乡人自诩为“淮南众山之母”的神居山,真正引起海内外瞩目的,那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天山一号汉墓的考古发掘。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组成的考古队依次将西山墩、南山墩、北山墩编为一、二、三号汉墓,经过考古发掘,已经揭开一号、二号汉墓的奥秘,让尘封了2000多年的汉代古墓重见天日。这座汉墓在全国同类型墓葬中规模最大,结构完整,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经济、建筑、工艺和生活水平。

  相关新闻 高邮拟6亿打造“神居山”

  3月8日,记者在高邮市天山镇采访时获悉,该镇目前已确立“汉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计划投入6亿元,通过6—8年实施,在“万山之母”神居山范围内,基本建成以神居山为主体的汉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基地。目前,一期工程农业生态园和农家乐项目5000万元民资已落实,并已全面启动。
  

1条评分
房体良 房星 +10 优秀文章 2010-01-24
【房】——丹朱嗣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为房氏开姓始祖。其后代遂为房姓。史书称:“尧帝世孙,因邑得姓。”
离线房相宇
房星普化九天曲,相将和谐苍龙虎,宇宙正气极盛日,帝王唐尧真始祖。

发帖
2172
房星
8373
威望
1930
贡献值
33
交易币
332
辈分排序
国、汉、春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01-23
        从地理地貌和古文化的流传及历史文化记载资料论证推断看,李蹊教授所述“尧王故里在长子”有它一定的说服力。这个消息灵我们房氏族人很期待。感谢明毓宗亲的辛勤付出!
【Frank 】㊣题㊣
离线房杰
静室兰香远,云高水面平。轩窗映竹道,主客酌依亭。

发帖
1308
房星
97522
威望
2512
贡献值
738
交易币
918
辈分排序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01-24
据报道,围绕尧的故里,临汾尧都和子长争得不可开交。其实尧帝故里之争还不止这两个地方,山东的菏泽、定陶、曲阜,河北的顺平、唐县,浙江的兰溪,湖南的桃源、常德等地都加入了这场“故里之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河北顺平县就在权威报纸上刊登广告,说尧王故里在顺平;江苏也召开研讨会,论证尧的故乡是江苏。而山东某媒体则宣称:“尧帝陵最终确定在荷泽”。当然争得最厉害的当属山西的临汾与长子县了。舜帝自然也不会被放过,舜耕历山,这个典故国人耳熟能详,但历山在哪里?山西垣曲、翼城、沁水、洪洞都称在本地。
静为芙蓉动临风,云笼房山缘帝征。
轩门荣登燕赵士,主发杰叹客归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请确认你的回复是对本人作者的尊重,为了保证论坛发言的质量,望各位宗亲共同遵守论坛的规定,回复帖子要看清帖子内容,不要一味的赚人气,冒失回复造成文不对题。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