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17阅读
  • 2回复

"房谋杜断":善谋与善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房杰
静室兰香远,云高水面平。轩窗映竹道,主客酌依亭。
 

发帖
1308
房星
97522
威望
2512
贡献值
738
交易币
918
辈分排序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0-11-02
房玄龄、杜如晦是贞观年间著名良相,是太宗的得力助手。两人性格上各有特点而又常常不谋而合,配合默契。据说太宗曾跟房玄龄谋划事宜,没有最后议定,两个人就说:"必须杜如晦来,才能最后裁定。"一会儿杜如晦来到,作出决断,最终还是与房玄龄意见相同。房玄龄知道杜如晦能决断大事,杜如晦知道房玄龄善于提出良好的策谋。两个人就好像写文章,一个人草拟初稿,另一个加工润色,使朝廷决策终无遗憾之处。因此论及贞观宰相,人们常称"房谋杜断"。

  房玄龄自幼聪敏,博览经史,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当年高祖从太原起兵,进军关中,太宗率兵到渭北。房玄龄到军中谒见太宗,两人相见便像老朋友一样亲切,太宗任命房玄龄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深感遇到了知己,竭心尽力辅助太宗,知无不为。太宗每次征战获胜,别人都争着寻求珍宝器物,房玄龄总是先寻求有才能的人,推荐到太宗的幕府中。特别是遇到谋臣猛将,都要和他们悄悄地交好游处,共同效命于太宗。

  太宗被封为秦王,房玄龄随之升迁为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又以本职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加文学馆学士。房玄龄在秦府十多年,常担负书记之任,每起草军书表奏,停下马立刻就写成,语言简练,内容充实,道理讲得非常透彻,从来不曾打草稿。高祖曾对侍臣们讲到房玄龄,说:"这人很明白事情的道理,足可委以重任。每次为我儿草写疏奏,都非常了解我们父子的心意,虽然在千里之外,让我感到好像就在对面交谈。"后来太宗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建成深知房玄龄、杜如晦为太宗所亲重,因此对房、杜二人又恨又怕,在高祖面前谄毁他们。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都被驱除出秦府。

  玄武门事变发生前夕,太宗派长孙无忌召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人伪装成道士,进入秦府,密谋诛建成、元吉之计。太宗被立为太子,提拔房玄龄为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太宗即位,房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为新朝宰相。论功行赏,和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五人为第一。玄龄晋爵为邢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在颁赏的仪式上,针对淮南王李神通不服房玄龄等人之功,太宗当众把房玄龄比做汉代的萧何,指出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认为他功居第一,理所当然。

  贞观三年 (630年),太宗拜房玄龄为太子少师,房玄龄坚决推让,于是让他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仆射是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职位十分重要。同时,太宗又任命杜如晦为右仆射,由二人共同执掌尚书省事务。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因此房、杜成为执政宰相。房玄龄总揽朝廷各部事务,早起晚睡,尽心尽力,效忠输诚,兢兢业业,事事力球稳妥。听说哪个人有长处,就好像是自己的长处,尽量让他发挥出来。房玄龄熟悉官府的事务,加上又富于文学修养,审定法令,意在宽平。对人不求全责备,不以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不论地位高低,都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加以任用。因此人们称他为良相。偶然因事受到太宗的责备,就会一连数日, 低头请罪,满怀惶恐,觉得情面上过不去,深深自责。这年十二月,房玄龄和王珪受命掌内外官的考课,他主持制定了详细的考课之法,以"四善"、"二十七最"分九个等级考核各级官吏,为完善官吏考核制度和唐朝吏治清明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从太宗即位以来,房玄龄就和长孙无忌等人主持律令的修订,他们对隋代 《开皇律》和唐初《武德律》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用了十年功夫,终于完成 《贞观律》进呈太宗。新律的修订贯彻了太宗"务在宽简"的原则,太宗非常满意,贞观十一年 (637年)下诏颁行。房玄龄为唐代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贞观十三年 (639年),太宗又为房玄龄加太子少师的荣衔,房玄龄则多次上表请解去仆射之职,太宗不许,于是房玄龄只好以本官兼职。当时皇太子将行拜师之礼,备好仪式等待房玄龄,房玄龄出于自谦,不肯接受皇太子的拜礼,未曾谒见就回家去了。有识之士很赞赏房玄龄的崇敬谦让之德。房玄龄自感居相位已十五年之久,女儿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实在显贵已极,为官当忌盈满,于是连续上表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太宗赞扬他的辞让之举,却不肯答应他辞位的要求。贞观十六年 (642年),房玄龄与魏徵、高士廉等人共同撰成《文思博要》一书,又受到太宗的赏赐。进拜房玄龄为司空,仍然综理朝政,依旧监修国史。房玄龄又一次上表,陈述辞位的要求,语气非常坚决。太宗派人告诉他说:"你要效法过去张良、窦融的辞让之风,自惧盈满,知足保和,这种态度很值得称赏。但是朝廷以你为相多年,现在仍然很需要你。一旦失去良相,对于我来说,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你只要精力不衰,请不要再这样辞让了。"房玄龄只好放弃了他的请求。

  贞观十七年 (643年),太宗下诏将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给房玄龄的赞词是:"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太宗另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加房玄龄为太子太傅,仍执掌门下省事务,监修国史。不久房玄龄又因撰成《高祖实录》和 《太宗实录》,太宗降书褒奖,并加盖皇帝玉玺以示隆重,又赏赐绢帛一千五百段。这一年,房玄龄的母亲去世,房玄龄依礼制丁忧离职,太宗特意下敕赐给昭陵葬地,以安葬房母。不久又请房玄龄起复本官。太宗亲自督师征伐辽东,命房玄龄留守京师。太宗亲手写下诏书,说:"你承担的是当年萧何那样的重任,有你留守,我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军资器械、战士粮饷,悉委房玄龄筹办转送。本不赞成征伐高丽,劝阻无效,他又屡次告诫太宗"敌不可轻,尤宜诫慎"。不久房玄龄又受诏重修 《晋书》,奏请许敬宗等八人分工撰录,至贞观二十年 (646年)完成,共一百三十卷,太宗下诏令藏于秘府,为修书者分别颁布赏赐,晋升爵位。太宗任用大臣,非常尊重房玄龄的意见。贞观二十一年 (647年),太宗驾幸翠微宫,授司农卿李祎为民部尚书。当时房玄龄在京留守,正好有人从京城来,太宗赶快问:"房玄龄听说这个任命是什么意见?"来人回答说:"房玄龄只是说李祎胡子很好看,没有说别的。"太宗听说房玄龄对这个任命没有肯定的意见,赶快收回成命,把李祎的职务改为洛州刺史。

  贞观二十二年 (648年),太宗驾幸玉华宫,这时房玄龄老病复发,太宗就请他带病留守。房玄龄病越来越重,太宗又派人把他接到玉华宫,来人用担架把房玄龄一直抬到宫殿里,到太宗的座位旁边才放下。太宗看到房玄龄病成这个样子,心里难过,不觉流下泪来,房玄龄也感动得不能自禁,呜咽抽泣。太宗派名医为房玄龄疗治,派人每天送去御膳供房玄龄食用。如果房玄龄的病稍有好转,太宗就喜见于色;如果听说他病情加重,就为之改容凄怆。这时太宗正积极筹划攻伐辽东,房玄龄告诉儿子们说:"我自己估计将不久于人世了,可是皇上对我的恩情却越来越深,如果辜负圣君,那么死了也有责任没有尽到。当今天下安宁,各项事务部处理得十分恰当,只是东讨高丽的事没有结束,将成为国家的祸患。皇上对高丽心怀怨怒,用兵征讨的心意十分坚决,臣下无人敢于犯颜进谏;我明知用兵有害,如果不进谏的话,那就会怀恨入地。"于是房玄龄抱病上表,对太宗进行劝谏。房玄龄的表章恳切劝谏太宗休兵罢战。太宗没有采纳房玄龄的恳请,但却对房玄龄尽忠国事予以肯定,他看了房玄龄的奏章,告诉自己的女儿,也就是房玄龄的儿媳妇高阳公主说:"这人病危到这种程度,还在为国家忧虑,真是精神可佳。"

  后来房玄龄病势加重,太宗令凿苑墙开门,接连派中使探问病情。太宗还亲自来到房玄龄的家看望,两人握手叙别,都悲不自胜。皇太子也到房玄龄的府上与他诀别。太宗当面授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让房玄龄生前看到儿子致身通显。不久房玄龄去世,终年七十岁。太宗为他废朝三日,追赠房玄龄为太尉、并州都督,谥号为文昭,赐给东园秘器,令陪葬昭陵。

  在贞观年间,作为当朝宰相,房玄龄为了推功于太宗,他更多地做了无名英雄。有一次他曾因小的过失被罢遣回家。长孙皇后临终劝告太宗起用房玄龄,她说:"房玄龄侍奉陛下的时间最久,一向小心谨慎,很多奇谋秘计,他都曾参与,却从不曾泄漏一言半语,如果不是有大的过错,希望不要抛弃他。"这说明房玄龄做了大量的幕后策划工作,只是史书上无法一一记载下来。

  房玄龄的好搭档杜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隋大业年间,曾参予吏部的常调选举,为吏部尚书高孝基所器重,说他:"你有应变之才,应当作为栋梁之才任用,希望你能保全好名声。"太宗进军长安,引杜如晦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又迁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秦王府中有才能的人多被调出,太宗很忧虑,房玄龄告诉太宗说:"幕府僚佐虽然离开的不少,都不值得可惜。杜如晦聪明敏捷,见识高超,是王佐之才。如果大王您只想作一名亲王,老老实实地守住自己的藩国,那他也没有太大的用处;但如果你想经营四方,统治天下,非依靠这种人不行。"太宗顿时惊悟,说:"你不说,差点失去这个人。"于是上奏高祖,留杜如晦为秦府僚属。

  杜如晦随从太宗出征,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他都在太宗幕府,参谋帷幄。当时朝廷和军队里事务繁杂,杜如晦剖析事理,裁断疑难,随机应变,略无疑阻,深为同事者所佩服。经过多次升迁,杜如晦担任了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不久又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太宗建天策上将府,杜如晦又担任府中从事中郎。秦府十八学士被画像,杜如晦为诸学士之冠,受到太宗的推崇。太宗令褶亮为他题的赞词是:"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玄武门事变成功后,与房玄龄功劳同为第一,擢拜为太子左庶子,不久便升任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 (628年),以本官代理侍中,兼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大家认为他非常称职。贞观三年 (629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并掌管官吏选拔事务,与房玄龄共执朝政。当时朝廷的机构设施和典章制度,都出于房、杜二人之手,对两个人为相执政,人们十分称赏。

  不幸的是,这年冬天,杜如晦就身染重病,上表请辞去所担负的朝廷职务,太宗答应了他,但俸禄和赏赐仍然像他任职时一样。太宗对他的病十分忧虑,多次派人去杜府问候,派去的名医和送名贵好药的人在路上络绎不绝。第二年,杜如晦病得快要不行了,太宗派太子到府上去慰问,自己也亲临杜如晦的住宅看望。太宗抚摸着如晦的病体,难过得流下泪来,赐给绢帛上千段;又在杜如晦未终之时,破格提拔他的儿子杜构为尚舍奉御。杜如晦去世,享年仅四十六岁。对这位中年殒逝的亲信大臣,太宗十分悲伤,忍不住放声大哭,为他废朝三己 追赠为司空,徙封为莱国公,溢号为成。太宗亲手写下诏书给虞世南,说:"我和杜如晦,君臣之义重如泰山。现在他不幸早逝,追念他过去的功劳和我们往日的交情,我很为他的死感到悲痛。请您体念我的心情,为他写一篇碑文。"

  后来有一次,太宗吃瓜,瓜的味道很美。他想到这样好的瓜应该请大臣们共享,但一想到杜如晦已经去世,不能与大家一起享受今日的欢乐,顿时悲从中来,于是只吃了一半,派人把剩下的一半送到杜如晦的灵座前祭奠。还有一次,太宗赏赐房玄龄一条黄银带,他回头向房玄龄说:"过去杜如晦和您共同辅助我,可是今天颁发赏赐,却只能看到您一个人。"于是泫然流涕。他又说:"我听说鬼神都害怕黄银。"就派房玄龄亲自把一条黄银带送到杜如晦的灵堂。又过了很久,太宗忽然梦见杜如晦,还像活着时一样,到天亮时,他告诉了房玄龄,说着说着又难过得流起泪来,派人把御馔送到杜如晦的灵座前祭奠。第二年杜如晦一周年时,太宗派人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杜如晦生前的僚佐都不罢免,一如他活着那样。
1条评分
房效冬 房星 +10 感谢付出 2010-11-05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难过

新奇

臭美
静为芙蓉动临风,云笼房山缘帝征。
轩门荣登燕赵士,主发杰叹客归程。
离线房叶芸
房前桃李枝枝秀,家风祖德泽千秋。叶落无痕秋正半,芸芸众生无烦愁。

发帖
523
房星
58756
威望
430
贡献值
114
交易币
1525
辈分排序
昌(爷爷),天(爸爸),开(我),景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11-03
我们上个学期的《历史》课本上有。不过没这么详细。

房前桃李枝枝秀,家风祖德泽千秋。叶落无痕秋正半,芸芸众生无烦愁。
离线房效冬
房氏男儿当自强,效力国家敢担当。冬去春来争进取,行走天下耀祖光。

发帖
2881
房星
4678
威望
2240
贡献值
312
交易币
1562
辈分排序
辈分正在考证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11-05
明君贤臣,唐之幸也。那会的小日本也敢和我们争国土吗?
清河世泽  凌阁家声  QQ:1318743115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请确认你的回复是对本人作者的尊重,为了保证论坛发言的质量,望各位宗亲共同遵守论坛的规定,回复帖子要看清帖子内容,不要一味的赚人气,冒失回复造成文不对题。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