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70阅读
  • 0回复

房皞:“万事人间已饱谙,一身犹自客天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房小保
房小保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发帖
810
房星
72343
威望
1365
贡献值
1649
交易币
3386
辈分排序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9-01-20
房皞:“万事人间已饱谙,一身犹自客天南。”
---长期隐而不显的金末元初重要诗人


     房皞(1199年-约1282年),又作颢、灏, 字希白, 号白云子,平阳或临汾(今山西临汾一带)人,生于金承安四年,元至元十八年(1281)后去世, 金末元初河汾八老之一,与元好问等游从甚密。四库本《山西通志》卷136称其临汾人,有诗名。
据《白云子集》载:房皞“初,宰卢氏,与元好问等名士游。南下宋地,漫游江浙,漂泊荆楚,尝与刘德渊偕隐庐峰。正大五年,客居樊城,诵诗书不辍。尝试补府学,受知于南漳县令。后北归故乡,隐居以终。与杨宏道交往尤深,杨卒,作《哭杨叔能》诗。”
刘达科在他的《金元之际诗人房皞探微》(《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提到: “房皞及其诗从容闲适而意象严整。房皞是金末元初的重要诗人, "河汾诸老"之一,他追随元好问积极参与开创“以唐人为指归”的诗歌创作局面。史料散佚是其生平、思想、创作和地位长期以来隐而不显的主要原因。对有关史料的考稽辨析,对房暤文学思想、成就、贡献和地位的探赜发微,有助于从特定侧面揭示金末元初诗坛风尚和诗学思潮。”

一、房皞生平
金卫绍王崇庆(1212--)年间,元年河东南路、陕西东路旱灾,二年,河东大旱,“河东大饥,斗米钱数千,流殍满野。”时年14岁的房皞随家南迁。
金哀宗正大五年戊子(1228),房颢三十岁,有诗《戊子》:“万事人间已饱谙,一身犹自客天南。”“三十年前总是惭”。
正大七年庚寅(1230),,房皞为段成己三十二岁作《寄段诚之》,诗中有"咫尺春风三十三"句。
正大八年辛卯(1231),房颢赠诗段克己《辛卯生朝呈郭周卿,段复之》。
天兴三年甲午(1234),房颢三十六岁,在襄樊作私塾教师,而后试补府学,受知于南漳县令。按,杨宏道《小亨集·送房希白序》"房希白之在樊城也,朝不谋夕,诵尧舜周孔不辍。襄阳百万人,独以诗见寄。某因谋以王氏之馆寓之……延留浸渍,而后试补府学,交游赵山甫,韩景渊诸丈,受知于南漳县令杨君……闻希白应杨宰嘉召,将赴南漳。"据《四库全书·小亨集提要》,杨宏道绍定末(1233)南归,理宗端平元年(1234)为襄阳府学教谕。次年十二月上旬北迁,寓家济源。是故房颢1234年在襄樊,金亡。
蒙古太宗八年(1236),时金已被蒙古灭二年,房颢作《丙申元日》:"三十八年过,星星白发多。"
         蒙古太宗十三年辛丑(1241),房颢四十三岁,在巴东(今湖北巴东),此后沿长江顺流而下,开始了大漫游,经公安,岳阳,鄂州,庐山,到达终点杭州。在西湖隐居,然后返回平阳故里。在庐山时与刘德渊隐,寄书麻革。麻革有诗《庐山兵后得房希白书知弟谦消息》。
         至元九年壬申(1272),房颢七十四岁,作诗《哭杨叔能》。按,杨宏道,字叔能,卒于1272年。
约1279年前后,房皞作《别西湖》并留有“闻说西湖可乐饥,十年劳我梦中思。湖边欲买三间屋,问遍人家不要诗。“的名句。
    元至元十八年(1281),房皞已83岁,作诗《辛巳巴东元日》,提到自己“残病老夫身”。其后记载缺。

二、房皞诗的美学价值
《辽金元诗三百首》载房皞《读杜(甫)诗》: “穹礴冥搜枉费功,天然一语自然工。况兼诗是穷人物,好句多生感慨中。”又如《全辽金诗》和《逸老堂诗话》所收录他的另一首《读杜诗》中,他概括杜诗的美感特征为: “后学为诗务斗奇,诗家奇病最难医,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话做诗。”
房皞在诗歌创作上反对语言的争奇斗艳与华而不实,主张以朴素自然的“寻常话”为美。而这一点,正和散文美的口语化相通。有学者评其为“颇涉直致一流,宜其诗似邵尧夫也。“
顾嗣立称“其诗多别致,造语亦新。”
又有学者评“房希白的‘东风贪长新桃李,未有功夫到菜畦’, 别有寄托,意在言外。”

三、房皞诗作辑录(不全)
《全宋诗》卷3762(72/45365)收房灏《寄西湖》、《别西湖》二题4首诗。四库本《增补中州集》卷55收房皞诗31首,其中也有《别西湖》之第一首。元·房祺编《河汾诸老诗集》卷5收其《江上行》诗一首。《大典》卷903、卷2809另存其诗15首,则其今存诗至少约有50首之多,《全辽金诗》是目前收存其诗最全的地方,共50首。
别西湖(1)
人在画船泥样醉,安知西北有兵尘。
书生老眼厌风尘,天遣临安看一回。
便是西湖不留客,也曾身到日边来。

别西湖(2)
闻说西湖可乐饥,十年劳我梦中思。
湖边欲买三间屋,问遍人家不要诗。
满城罗绮照青春,湖上风光日日新。

寄西湖

昔年曾向西湖住,日夕闲行湖上路。
东风二月梅花开,香得孤山无着处。
六尺瘦藤双翠屦,眼前物物皆诗具。
被人牵挽出山来,荷衣尽为缁尘污。
世态翻腾不如故,青镜无情又衰暮。
富贵浮云何有哉,一杯且乐闲中趣。
长江浩浩东流注,梦寐孤山飞不去。
若见梅花频寄音,黄金炼出相思句。

无题
天生玉骨更朱颜,一种春风显两般。
草木也随时事变,艳妆要入俗人看。

麻九畴
姑山个子绛罗襦,只是当年玉雪肤。
向使刘郎前度见,桃花那得冠玄都。
且随凡艳屈真心,纵点胭脂未肯深。
喜杀选花场上客,前村容易雪中寻。
元是风神林下秀,不应肯抹市倡红。
未能免俗花犹尔,何怪时妆列汉宫。
施粉翻嫌太白多,故将丹色调阳和。
黄昏一任群花妒,奈尔从来玉骨何。
已教结子更朱颜,天意谁言好处怪。
不似狂花等闲落,一声长笛满关山。

注:《别西湖》二首诗,均为六句,查其它资料,多是如此,只有房皥《白云子集》中的《别西湖》是四句。

江上行
浮云澹澹心悠悠,杖藜来作江边游。
商人打鼓催行舟,洪波不断东南流。
木叶潇潇荆楚秋,劝君休上王粲楼,
日落沧江增暮愁。

              
卖剑行赠韦汉臣

                   沧海波未澄,无人斩长鲸。
韦郎三尺玉,匣中鸣不平。
蛟龙一出雷雨随,翕忽变化清四夷。
可惜有才不见用,青天白日将何为?
酒酣起舞抱剑哭,肃肃悲风动茅屋。
不如南山学种田,自古青萍换黄犊。


贫家女
贫家女,德性温柔寡言语。
终年辛苦不下机,身上却无丝一缕。
倡家女儿百不会,只向人前卖娇态。
绣裀端坐青楼中,银烛荧煌照珠翠。
书言福善与祸淫,未必天工有此心。
盗跖长年颜子夭,古来颠倒非独今。
高处是昆仑,低处是东溟。
昆仑推不倒,东海填不平,物之不齐物之情。
贫女莫羡倡女荣,不义富贵浮云轻。
持身但如冰雪清,德耀荆钗有令名。


2007-3-4 12:59:02   IP: 219.134.168.*        

房恒贵 回复:房皞:长期隐而不显的金末元初重要诗人 第1楼
                                送王升卿
            伤哉船子峰头月,昨夜团团今夜缺。
月华犹自不长圆,人生安得无离别。
世上忧端千万许,惟有别离心最苦。
卢川春晚送君行,落花为我啼红雨。
四海纷纷尚戎马,我曹只合归林下。
如椽大笔今无用,日课新诗自陶写。
嵩阳佳处如罨画,浮可渔兮田可稼。
我欲从君觅隐居,却恐山灵嫌俗驾。

  题吕仙亭
    岳阳城南吕公洞,道人见客无迎送。
事少方知日月长,身闲未觉功名重。
竹影松阴生午凉,山色湖光设朝供。
高吟下视世间人,几人不在黄粱梦。

  寄呈岳阳诸友
禀性太褊率,不受尘事触。
自小远市廛,僻居在岩谷。
人间嗜好心,舍书百不欲。
一饱更奚求,箪瓢随分足。
失脚堕世路,缠纠若徽纆。
人以官为荣,我以官为辱。
平生喜高洁,为官近卑俗。
平生喜旷达,为官窘边幅。
平生喜疏散,为官贵圆熟。
平生喜忠鲠,为官多谄曲。
浇漓当此时,古道那可复。
鹪鹩巢一木,偃鼠饮满腹。
谁能朱门中?区区匄粱肉。
折腰趋下风,不厌解印速。
青山唤我归,早晚谢羁束。
一尊石上酒,浩歌对松菊。

题张信之见山堂

自古朝市人,罕与山相会。
山岂欲远人,人自与山背。
张侯创新居,正在阛阓内。
何以得青山,坐上日相对。
胸中有丘壑,眼前无障碍。
人物既萧散,山不问内外。
晚来天气佳,收目入清快。
乾坤无一尘,草木有多态。
千里好风来,几缕残霞在。
拄笏当此时,未觉功名大。

庆王鼎玉生子

魏侯照乘珠,卞氏连城玉。
此物岂易得,君家贮满屋。
平生积德深,天锡以多福。
熊罴入梦频,不待封人祝。
长者已雄伟,幼者更清淑。
指日看骞腾,谁为犀角秃。
愿君剩买书,学语便教读。
斯文久不振,六经要再续。
人生宇宙间,百岁一瞬速。
美恶暂时休,何者为荣辱。
且引昔宁馨,遶院种松菊。
陶潜归去来,有子万事足。

  次前韵寄王升卿

谷口人家十二三,家家窗户得晴岚。
千章云木秀而野,一脉流泉清且甘。
徇俗到头终是病,耽书自古不名贪。
作诗为问东溪友,樽酒何时惬笑谈。

赠赵山甫

寇盗连年剧猬毛,一身无处可奔逃。
陈平自合西归汉,诸葛焉能北事曹。
嗟我命兼才共薄,仰君名与德俱高。
几时一笑沧浪畔,右手持杯左手螯。


哭杨叔能
仰看飞鸿俯看鳞,讣来不觉泪沾巾。
风尘末路尤多难,山泽癯儒只合贫。
乱后有谁收恨骨,眼前无复见斯人。
襄阳旧隐依然在,花落空庭冷淡春。

送李正甫九日韵

论著哀时总可哀,不如且放笑颜开。
留连风月凭诗句,管领江山有酒杯。
我欲处身如此处,君言裁恨若为裁?
从今但有钱三百,相约高楼尽醉回。

忆新墙刘德渊

云烟杳霭水微茫,何处青山是岳阳。
白发满头空自老,黄尘两脚为谁忙?
同盟鄂渚言犹在,偕隐庐峰兴未忘。
近有倦游诗数首,西风吹不到新墙。

思隐
        
得个黄牛学种田,盖间茅屋傍林泉。
情知老去无多日,且向闲中过几年。
诎道诎身俱是辱,爱诗爱酒总名仙。
世间百物还须买,不信青山也要钱。

寄王文炳

爱客孔文举,能诗陆士衡。
十年求识面,千里饱闻名。
郁郁芝兰秀,萧萧风露清。
几时樽酒畔,容我话平生。

和杨叔能之字韵

遭乱重相见,宽心不用悲。
江山佳丽地,人物太平时。
白蚁千家酒,黄花九日诗。
鹿门不可隐,吾道欲安之。

丙申元日

三十八年过,星星白发多。
干戈犹浩荡,踪迹转蹉跎。
世事堪长叹,吾生付短歌。
江湖从此逝,烟雨一渔蓑。

辛巳巴东元日

旧日逢春喜,而今怕见春。
红尘长路客,残病老夫身。
政拙难书考,家贫只累人。
自怜头上发,更比去年新。

秋夜
百计求安未得安,此心须在鬓雕残。
漫漫长夜浑无睡,蟋蟀堂深秋雨寒。

自遣二首
(一)
几见秋风几见春,一愁未已一愁新。
闲中点检平生事,唯有清贫不负人。
(二)
瓮面浮香处处春,任他时事百端新。
自知野鹿山麋相,不足麒麟阁上人。

别西湖
闻说西湖可乐饥,十年劳我梦中思。
湖边欲买三间屋,问遍人家不要诗。

  题张济之胜览轩

谁言山色可忘忧,谁道澄江销客愁?
试倚阑干西北望,浮云依旧暗神州。

读杜诗三首
      
后学为诗务斗奇,诗家奇病最难医。
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话做诗。
穹礴冥搜枉费功,天然一语自然工。
况兼诗是穷人物,好句多生感慨中。
千里奔驰蜀道难,草堂宾主罄交欢。
怒冠三挂帘钩上,谁谓将军礼数宽。

春日观菜
手种芜菁欲疗饥,春来颇怪发生迟。
东风贪长新桃李,未有功夫到菜畦。


四、房皞佚事

     贞  鸡  
(元好问《续夷坚志》)
房皞(希白)宰卢氏时(房琯也曾宰此),客至,烹一鸡,其雌绕舍悲鸣,三日不饮啄而死。文士多为诗文,予号之为「贞鸡」。

成语【饱谙世故】

成语【饱谙世故】:谓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出自房皞《戊子》诗:“万事人间已饱谙,一身犹自客天南。”


五、何谓“河汾诸老”?
房祺,平阳(今山西 临汾)人,自称“横汾隐者”。曾担任大同路儒学教授。罢官后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编纂金末元初诗歌总集《河汾诸老集》。另著有《横汾集》。平阳府一带地当黄河、汾河之间,为金末入元隐居诗人麻革、张宇、陈赓兄弟、房皞、段克己兄弟、曹之谦等人的出生地或寓居地,所以房祺称其书为《河汾诸老诗集》。
《河汾诸老诗集》8卷,卷以人分, 共录诗201首,可视为《中州集》的续编。书前原有郝氏序及目录,今佚。各家无小传,仅于每卷卷首标出作家的名号。所收诗人金末元初以诗名与学问活跃于山西的黄河与汾河流域。原皆晋人,金末随王室南渡而寓居河南,或隐于山中,或游学京师。金亡后返回晋南,或仍以隐居为乐,或从事乱后文化整理工作,相互诗文酬唱,以平阳(今临汾)为中心形成一个较有影响的"河汾诗派"。
河汾诸老俱从元好问游,诗作具有较高成就。房祺在《后序》中称"麻贻溪与元老诗学无慊,古文出其右,公言也;张石泉, 房白云与元老游从南者;子京二陈昆仲与元老或诗或文数相赠遗者;遁庵,菊轩有'稷亭二段'之目,与元老相次登第者;曹兑斋与元老同为省掾,日以文诗讲议者."并将诸老诗比作陶柳,元白,许浑,杜甫,李白,刘禹锡等.这固然可以看作溢美之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老的诗歌成就。元代四大家之一虞集在《元风雅·序》中认为诸老"有意于续经汉魏之诗".明末毛晋"每读诗至金源氏,辄有河汾诸老往来于胸中。"(《河汾诸老诗集·跋》).清四库馆臣则谓之"超然拔俗"(《四库全书·〈河汾诸老诗集〉提要》)。

      河汾诸人身处金、元易代之际,经历丧乱,后又隐居林野,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集中抒发故国之思,反映民间疾苦,描写山川风景,时有可读之作。他们深受诗坛盟主元好问的影响,所以元代杨仲德认为“不观遗山之诗,无以知河汾之学;不观河汾之诗,无以知遗山之大”(房祺《河汾诸老诗集后序》)。他们又大都不满江西诗派而取径唐人,因而房祺说:“诸老之诗,有深而冲澹如陶、柳者,……有对属切当如许浑者,有骚雅奥义古风大章浸入于杜草堂之域者”。
《河汾诸老诗集》初刊于元皇庆癸丑(1313),原刊已佚。现存最早的版本有毛晋“汲古阁”《诗词杂俎》本、粤雅堂诸本。《四部丛刊》影印乌程刘氏藏影写元尊贤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据此排印出版。

河汾诗序一则 房祺作。
近代诗人,遗山元先生为之冠。先生太原人。太原境与平阳接,河山胜概,地土所宜,习俗所尚,古今人物不殊。至如师友渊源,文章正脉,略与之等。故河、汾闲诸老,与天下人材无让。麻贻溪与元老,诗学无慊,古文出其右,公言也。张石泉、房白云,与元老游从南北者。子飏、子京、二陈昆仲,与元老或诗或文,数相赠遗者。遁庵、菊轩,有稷亭“二段 ”之目,与元老相次登第者。曹兑斋与元老同为省掾,日以文诗讲议者。或曰,兑斋云中应人也,吾子列河汾之闲,得无附会欤?不然,兑斋之先,诚应人,自客汴梁、北渡居平阳者,三十余年。发明道学,为文楷式,指授后进,桃李光辉,盈溢其门。或教授乡里,或宧达四方,有二子:叔举、季行,文笔亦盛传。而况状元王公,赵城人,曹之外父也。兑斋生而隐德光辉汾晋,没而邱垅在焉,岂非吾乡先生欤?夫诸老之诗,有渊深冲澹如陶、柳者,有豪放如李翰林、刘宾客者,有轻俗近雅如元、白者,有对属切当如许浑者,有骚雅奥义,古风大章,浸入于杜草堂之域者。往年吾友杨君仲德议成此集,不幸早世。仲德有云,不观遗山之诗,无以知河、汾之学;不观河、汾之诗,无以知遗山之大;不观遗山河、汾之作,不知唐人诸作者之妙;不观唐人之作,不知三百篇六义之深意。予今纂录,自贻溪至兑斋,凡八人,得古、律诗二百一首,号曰《河汾诸老诗集》。皞皞郝先生序文于前,甚备;不肖继言于后,才识浅陋,不能尽其蕴。虽然,吾乡学者如林,有能慕河、汾之派,观是集者,知所兴起云。大德辛丑岁二月望日,横汾隐者房祺序。



(同时期与元好问交往较多的房姓人还有元大定年间聊城人、道士房志起,元好问称他“外朴而内敏,质直而尚义,有似夫墨名而儒实者”)

2007-3-4 13:00:26   IP:219.134.168.*        

房明毓 回复:房皞:长期隐而不显的金末元初重要诗人 第2楼
河汾诸诗老合谱
索宝祥

谱    主
        麻革,字信之,号贻溪,虞乡(今山西永济)人。
          张宇,字彦升,号石泉,临汾(今属山西)人。
          房颢(  ),字希白,号白云子,临汾(今属山西)人。
          陈赓,字子    ,号默轩,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陈庾,字子京,号淡轩,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段克己,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稷山(今属山西)人。
          段成己,字诚之,号菊轩,别号遁斋,稷山(今属山西)人。
          曹之谦,字益甫,号兑斋,应县(今属山西)人。

引    论
    本谱所收诗人金末元初以诗名与学问活跃于山西的黄河与汾河流域。原皆晋
人,金末随王室南渡而寓居河南,或隐于山中,或游学京师。金亡后返回晋南,
或仍以隐居为乐,或从事乱后文化整理工作,相互诗文酬唱,以平阳(今临汾)为
中心形成一个较有影响的“河汾诗派”。元大同路儒学教授房祺将八人之诗编次
成集,题曰《河汾诸老诗集》。
    河汾诸老俱从元好问游,诗作具有较高成就。房祺在《后序》中称“麻贻溪
与元老诗学无慊,古文出其右,公言也;张石泉、房白云与元老游从南者;子
子京二陈昆仲与元老或诗或文数相赠遗者;遁庵、菊轩有‘稷亭二段’之目,
与元老相次登第者;曹兑斋与元老同为省掾,日以文诗讲议者。”并将诸老诗比
作陶柳、元白、许浑、杜甫、李白、刘禹锡等。这固然可以看作溢美之辞,但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老的诗歌成就。元代四大家之一虞集在《元风雅·序》中
认为诸老“有意于续经汉魏之诗”。明末毛晋“每读诗至金源氏,辄有河汾诸老
往来于胸中。”(《河汾诸老诗集·跋》)。清四库馆臣则谓之“超然拔俗”
(《四库全书·〈河汾诸老诗集〉提要》)。
    因此,考察河汾诸老的生平与创作,可以通过遗民文学这一独特视角,研究
整个金末元初的文学状况。
    河汾诗派于金元文学极具代表性,不仅体现了易代之际文人复杂的心态,而
且反映了当时地域文学的繁荣,以及家族文学的发达━━“父兄之渊源,师友之
讲习”。诸老多出于诗文、仕宦世家。麻革祖父是本朝进士、兵部侍郎,“三旬
甲第蝉联”(《乾隆虞乡县志》);陈赓、陈庾祖上九代俱有官职:太常少卿、少
中大夫、刑部尚书等,且“科第蝉联可谓盛矣”(《四库全书·山西通志》);段
克己、段成己六世之内四进士、两教授,“文学之懿,前后相属”(《稷山段氏
阡表》);而曹之谦的外祖父就是当朝丞相高汝砺。
    然而,关于诸老的生平、仕历、交游和创作,却鲜有较系统的考证。清人郭
元  《全金诗》与顾嗣立《元诗选》仅在个人小传中稍涉其事,极为简略。民国
孙德谦撰《元金稷山段氏二妙年谱》,对段克己、段成己的生平与著述作了较为
详细的考订,但有不少舛误。今人刘达科、凤梧研究了其中四人,薛瑞兆、郭明
志编纂《全金诗》,于小序中介绍了诸老简历。
    本谱较为系统地考证了诸老的生卒年、仕宦、文学活动及相互交游情况,其
中对后两者作重点稽考。关于世系,对有关材料未作全文录引,仅点明出处,必
要时引用部分文字。同时,本谱还着力于纠正前人的错谬之处。如孙德谦将段克
己卒年定于蒙古宪宗四年(1254),成己卒年定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本谱首次
运用新材料证明二段卒年分别为1250年和1282年,对有关“二妙”与“双飞”的
问题也作了适当的更正。又如,《“二妙”论考》(《山西大学学报》1993.3)称
“很有可能,在段成己辞命后,朝廷又任命陈庾为平阳路提举学校官”。其实事
情恰好相反,是陈庾任此职一年后卒,朝廷才任命段成己接替此职。

正    文
金章宗明昌元年庚戌(1190)
    陈赓一岁。
          按,程文海《雪楼集·故河东两路宣慰司参议陈公墓碑》(以下简
      称《陈赓墓碑》)云“参议陈公,讳赓,字子  ,退居之十年,至元十
      一年正月六日卒,年八十五。”至元十一年是1274年,由此上溯知。
          又,乾隆《蒲州府志》卷八:“陈赓,猗氏人,举明经,中书省参
      议。”
          又,是年元好问与耶律楚材皆一岁。
明昌五年甲寅(1194)
    陈庾一岁。
          按,程文海《雪楼集·故平阳路提举学校官陈先生墓碑》(以下简
      称《陈庾墓碑》)云:“中统初以宣抚张德辉荐,授平阳路提举学校官
      ……明年,年六十八卒……公以中统二年秋八月六日卒。”中统二年
      是1261年。  
          又,《元诗选》误作“陈庚”。乾隆《蒲州府志》卷八云:“陈
      庾,猗氏人,举明经。”元好问《规措使陈君墓铭》亦作“陈庾”。
承安元年丙辰(1196)
    段克己一岁。
          按,克己“甲辰晦日立春”《江城子》词“四十九年,强半在天
      涯。”甲辰为蒙古太宗十六年(1244)。以此上推,实生于承安元年。
          又,按虞集《稷山段氏阡表》“段氏世居绛之稷山。”
承安四年己未(1199)
    陈赓十岁。
    陈庾六岁。
    房颢两岁。
    段克己四岁。
    段成己一岁。
          按,段成己《辛丑清明后三日》诗:“从头悉读行年记,惭愧春风
      四十三”。辛丑为蒙古太宗十三年(1241),上推可知成己生于是年。
          又,克己《水龙吟·寿舍弟菊轩》词有“恰过重九”语,可知成己
      生于九月。
    房颢一岁。
          按,房颢《丙申元日》“三十八年过,星星白发多。”丙申,乃蒙
      古太宗八年(1236)。
          又,《戊子》“三十年前总是惭”。戊子,金哀宗正大五年
      (1228)。
金卫绍王崇庆元年壬申(1212)
    河东旱、饥,饿殍遍野。
          按,《山西通志》卷162“崇庆元年,河东旱,赈之。五月,河东
      大饥,斗米钱数千,流殍满野……十一月,河东南路、陕西东路旱
      灾。二年,河东大旱。”
    陈庾十九岁,携家自青州还猗顿,接着与兄陈赓奉二亲避乱到华阴。父赴任
耀州三白渠 规措使。

          按,程文海《陈庾墓碑》“随亲宦青州。崇庆壬申,四方兵起,携
      家还猗顿。河东破,乃西涉河,客华阴二载。”猗顿即今之山西临猗。
      河东破于1212年。
          又,元好问为陈庾父仲谦作《规措使陈君墓铭》“迁山东监使司管
      勾。遭真(贞)  癸酉之兵弁,还乡里。已而南渡河……赴京换三白渠规
      措使。”
金宣宗贞  元年癸酉(1213)
    陈赓、陈庾客居华阴。
贞  二年甲戌(1214)
    五月,宣宗迁都汴京。
贞  三年乙亥(1215)
    陈赓、陈庾移居洛西,买田治生产。此后十年间与辛愿、元好问、杨奂、姚
枢等讲学于洛西书院。
          按,《陈庾墓碑》“客华阴二载。河东平,出关居洛西十余岁。”
          又,《陈赓墓碑》“崇庆中,河南乱,奉二亲窜华阴。还,买田洛
      西,治生产。”
          又,程文海《雪楼集》卷二十二《洛西书院碑》“国初贾尚书损
      之、辛征君愿、元员外好问、杨转运奂、陈参议赓兄弟、姚少傅枢诸
      儒皆讲学其间。”
贞  四年丙子(1216)
    十月,元兵破潼关。
    麻革在嵩山谒见元好问,数日后又赴女几(属今河南三乡)。  
          按,麻革,字信之,号贻溪。生年不可考。其《游龙山记》“余生
      中条王官五老之下,长侍先人西观太华,迤逦东游洛,因避地家焉。”
          又,雷渊《赠答麻信之》序云“麻弟避兵渡河,径谒裕之于嵩
      高。”裕之,元好问。凌廷堪《元遗山年谱》“贞  四年丙子,二十
      七岁,自秀容避乱河南,客居嵩山,又寓居三乡。”
兴定元年丁丑(1217)
    元好问二十八岁,在三乡作《论诗绝句三十首》。
兴定三年己卯(1219)
    曹之谦中进士。
          按,《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曹之谦,应州人,兴定中进
      士。”兴定年号共计五年。
兴定四年庚辰(1220)
    陈庾二十七岁,隐于河南卢氏山中。
          按,《陈庾墓碑》“兴定庚辰,隐卢氏山中。”
兴定五年辛巳(1221)
    元好问三十二岁,登进士第,不就选。
          按,郝经所作《元遗山墓铭》及《金史·艺文志》皆云其登第于兴
      定五年。
哀宗正大元年甲申(1224)
    陈赓偕弟陈庾入汴京,上书请斩曹之谦的外公、丞相高汝砺。并上书责怪谏
议大夫陈规之失职。    
          按,《陈赓墓碑》“金正大初偕弟庾入汴。丞相高汝砺专恣不道。
      即伏阙上封事乞斩,以谢天下。不报。又为书责谏议大夫陈规不早
      谏。规入,极言不听,公长叹而去。汝砺竟恚死。”
          又,刘祁《归潜志》卷三“曹恒君章,应州人,高丞相汝砺之婿也
      ……有子之谦,擢第。”
    陈庾三十一岁,再试不第。
          按,《陈庾墓碑》“元光、正大再与贡,再试春官不利。”
    段克己二十九岁、段成己二十六岁,二人同登进士第。赵秉文大书“双飞”
二字题其里。
          按,吴澄《二妙集序》“伯氏讳克己,字复之,人称遁庵先生,在
      金以进士贡……仲氏讳成己,字诚之,人称菊轩先生,在金登进士
      第,主宜阳簿。”
          又,明成化《山西通志》卷九《段应规传》“克己成己同登正大进
      士,时赵闲闲典试,听诵其赋,大书‘双飞’二字赠之,以名其里,
      时称‘德门二段’。”考元好问《闲闲公墓志铭》,赵秉文“兴定中
      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明年知贡举。”此处
      “明年”即兴定五年(1221),元好问是岁登第。《河汾诸老集序》云
      “遁庵、菊轩有‘稷亭二段’之目,与元老相次登第者。”元老即遗
      山。则二人晚遗山一科,正大元年应试,主考官仍是赵秉文。二人同科
      “诵其赋”,赵甚为欣赏,遂令双双及第,并出于奖掖后进之心,大
       书“双飞”二字赠之。双飞者,比翼齐飞也。

          又,雍正《山西通志》卷六五云:“段成己、克己正大七年同榜进
      士,宜杨(阳)主簿。”
          又,《元文类·稷山段氏阡表》称“成己登至大进士第”,误。至
      大乃是元武宗年号(1308━1310)。《二妙集》附虞集《河东段氏世德
碑》称“成己登正   大进士第。”《阡表》“至大”当为“正大”之
误。
          又,孙德谦《二妙年谱》根据清人郭元    《全金诗》及顾嗣立《元
      诗选》所云克己“金末以进士贡”,便断定“金末者,谓正大七年
      也。盖哀宗八年以后,至天兴二年,其时汴京失守,国已将亡,必不
      复设科取士,故先生之登进士第在于此年。”其实“金末”是一个模
      糊概念。正大元年虽为哀宗之初,距金亡十年,但相对于金朝120年的
      历史,何尝不能称作“金末”?
          又,关于“二妙”之誉,孙德谦认为与题“双飞”同时,并系之于
      兴定三年己卯:“郭元  《全金诗》、顾嗣立《元诗选》皆云礼部尚书
      赵公秉文识之,目之曰‘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里。此事《世
      德碑》未载,郭顾二氏当必有所据。”《世德碑》云“克己成己之幼
      也,礼部尚书赵公秉文识之,目之曰‘二妙’”。孙由考证赵秉文初
      拜礼部尚书的时间,推断“二妙”之誉当在是时━━“盖兴定三年闲
      闲初居是职也”。按惯例,后人称呼有仕宦经历的前人,多愿称其所
      历最高官职,古今一理。所以很可能是二段年龄不大时谒见赵秉文得到
      这一赞赏,不大可能与“双飞”同时━━正大元年克己二十九岁,成
       己二十六岁,已近而立之年,焉能称其幼?
正大四年丁亥(1227)
    陈赓三十八岁,避乱于陕州。
          按,《陈赓墓碑》“正大中,避乱于陕居。”
    麻革与张澄、杜仁杰、高永等携家投内乡令元好问。
          按,《遗山集·张仲经诗集序》“予官西南,张仲经偕杜仲梁、麻
      信之、高信卿、康仲宁挈家就予。”考《遗山年谱》,正大四年为内
      乡令。
正大五年戊子(1228)
    房颢三十岁,有诗《戊子》“万事人间已饱谙,一身犹自客天南。”
正大七年庚寅(1230)

    段成己三十二岁,房  作《寄段诚之》。
          按,诗中有“咫尺春风三十三”句,可知作于是冬,成己将近三十
      三岁。
正大八年辛卯(1231)
    房颢赠诗段克己。
          按,《河汾诸老诗集》录房颢诗《辛卯生朝呈郭周卿、段复之》。
开兴元年壬辰(1232)
    三月,元兵围汴城。十二月,哀宗出奔河北。
    陈赓四十三岁,由蓝田(今陕西蓝田)子午酒监改陕州(今河南陕州)盐场管
勾。
          按,《陈赓墓碑》“公之仕,在金以父泽起家,监蓝田子午酒,改
      陕州盐场管勾。”
          又,元好问《规措使陈君墓铭》“正大九年壬辰夏六月,不幸遘
      疾,终于长子赓之陕州盐部官舍。”
    陈庾三十九岁,六月省亲于陕州,父丧。扶柩返回解州(今属山西运城)。
          按,《陈庾墓碑》“省亲于陕,丁父艰,北移解梁。”
    曹之谦任尚书省掾。
          按,刘祁《归潜志》卷十二,麻革、刘祁被迫去省院写崔立碑文
      时,“省掾曹益甫引见首领官张信之、元裕之二人。”
天兴二年癸巳(1233)
    正月二十二,麻革、刘祁欲上书二执政完颜奴申与完颜习你阿不。未果,崔
立叛变,杀二执政。
    二月,麻革作为太学生与刘祁被迫参与为金降将崔立撰写碑文,并以此被
“特赐进士出身”。
    曹之谦抄录元好问撰写的崔立碑文。
          按,以上三事俱见于《归潜志》卷十二。
    陈赓携母亲隐入卢氏山中。
          按,《陈赓墓碑》“颖川公(其父)丧,哀毁柴立。时盗寇四起,所
      向汹汹。乃奉母间行入卢氏山中。数与盗遇,盗辄指善道使去,竟免
      于难。”
    四月二十日汴京城破。
    曹之谦徙居平阳,过“讲明道学”的生活。

          按,〔雍正〕《山西通志》卷六五“金亡,徙居平阳,隐居教授三
      十年而终。”
    

2007-3-25 11:13:08   IP:222.213.120.*        

房明毓 回复:房皞:长期隐而不显的金末元初重要诗人 第3楼
五月,麻革被俘为奴,押至漠北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留滞五年。
尝阅耶律铸诗。
          按,麻革己亥年(1239)作的《游龙山记》称“革代以来,自雁门逾
      代岭之北……越既,留滞居延……今年夏,因赴试武川,归道浑
      水。”漠北荒凉,又无亲友,何以至此?《归潜志》卷十一“(天兴二
      年)……五月二十二日,会使者召三教人从以北。”
          又,《元史·耶律楚材传》“丁酉,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
      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帝
      曰:‘果尔,可官其人’。楚材曰:‘请校试之。’乃命宣德州宣课使
      刘中随郡考试,以经义、辞赋、论分为三科,作三日程。儒人被俘为
      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
      一。”考试是在戊戌年(1238)进行的。麻革试后即取道浑水(今山西浑
      源)至平阳。
          又,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前有麻革序“中书大丞相之子有奇名,
      善为诗。余在朔方时尝见其一二,骇  以为异。
    段克己兄弟由汴京避居龙门山,建芹溪精舍于午芹村。
          按,《二妙集》存克己诗《陈君百禄隐居河汾……辛丑之秋,余
作,君调护周至,既获无药,欲酬而不可,姑以诗答其勤》。“辛丑”为1241
年,诗中有“往来八九年,问难更起余”之句,由此推断克己兄弟是年入龙门。
          又,克己有词《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词曰:“塞马南来,
      五陵草树无颜色……长戈袅,鸟飞绝。原厌肉,川流血……”非亲眼
      目睹不能写得如此悲切。
          又,《稷山段氏世德碑》云“值金季乱亡,辟地龙门山中。”龙门
      山在今山西河津县。《山西通志》“河津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午芹
      村”。克己诗中有“午芹多奇峰”句,词序中有“同诗社诸君饮芹溪
      上”之句及“芹溪精舍”字样。可知二段避居龙门山,而结庐在午芹
      村。
天兴三年甲午(1234)
    金亡。
    陈庾四十一岁,在猗氏丁母忧。

          按,元好问《规措使陈君墓铭》“娶同县贾氏,大定中进士河东丞
      恕之女,封颖川郡君,后君二年卒。”
    秋,张宇把平阳润和尚作的小曲儿寄给在西域的耶律楚材。
          按,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卷十“张彦升寄平阳润和尚所著《金
      盏儿》十首,因作诗寄润公。”此事当在甲午岁秋冬之际。因为《湛
      然居士集》以年代编次,本诗前有癸巳年的诗和《甲午秋用秀玉
      韵》,本诗后为《甲午之冬冬夜弹琴》,再后是乙未元日、旦日所
      作。彦升,是平阳张宇字。其生卒年、事迹不可考。唯《山西通志》
      卷一百五十五第七页“张宇,字彦升,金临汾人,以诗著,号石泉先
      生。”
          又,《湛然居士集》卷一《和许昌张彦升见寄》云“少微昨夜照平
      水,清河国士真无双。壮岁游学力稽古,孜孜继晷焚兰  。新诗寄我
      有深意,再三舒卷临幽窗。安得先生赞王室,委倚奚忧庶政庞。”平
      水,张宇故乡平阳之旧称。“壮岁游学”一句也可以从张宇诗《送赵
      宜之归辛安,兼简洛下诸友》中得到印证。据此推断许昌张彦升即平
      阳张彦升,且曾上书耶律楚材以求得一官半职。因为当时这种现象极
      为普遍。
    房颢三十六岁,在襄樊作私塾教师,而后试补府学,受知于南漳县令。
          按,杨宏道《小亨集·送房希白序》“方希白之在樊城也,朝不谋
      夕,诵尧舜周孔不辍。襄阳百万人,独以诗见寄。某因谋以王氏之馆
      寓之……延留浸渍,而后试补府学,交游赵山甫、韩景渊诸丈,受知
      于南漳县令杨君……闻希白应杨宰嘉召,将赴南漳。”据《四库全书
      ·小亨集提要》,杨宏道绍定末(1233)南归,理宗端平元年(1234)为
      襄阳府学教谕。次年十二月上旬北迁,寓家济源。是故房颢1234年在
      襄樊。
蒙古太宗七年乙未(1235)
    正月七日克己饮于医师范子和家。有诗记之。
太宗八年丙申(1236)
    平阳经籍所设立。参“宪宗四年”条。
太宗九年丁酉(1237)
    陈赓四十八岁,被荐为解梁帅府经历,辟解盐司判官。
          按,《陈赓墓碑》“入国朝,用解梁仪忽帅荐为帅府经历,辟解盐
      司判官。”赓母丧于1234年,是岁服除。
    陈庾四十四岁,居于平阳,在官第讲学。
          按,《陈庾墓碑》“丁父艰,北移解梁。复有母之忧。服除,辟聘
      交至。乃应平阳高雄飞之召,署郡教授。日与高第弟子宁源李      之徒
      讲习问辩,来学日众。”陈庾1234年始丁母忧,服除之时亦在是年。
太宗十年戊戌(1238)
    元朝进行“戊戌选”。
          按,《元史·杨奂传》“戊戌,太宗诏宣德税课使刘用之试诸道进
      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
    麻革试于武川。
          按,麻革己亥年作的《游龙山记》称“今年夏,因赴试武川,归道
      浑水。”元代延    前唯一的一次考试就是戊戌选。这一年,杨奂魁东
      平,刘祁魁南京(今开封),雷希颜之婿郭时中魁西京(今大同)。因此
      只能理解为“因(去年)赴试武川,今年夏,归道浑水。”
太宗十一年己亥(1239)
    七月,麻革游浑源龙山,作《游龙山记》。然后返晋南。
          按,麻革《游龙山记》署曰“己亥七夕后三日”。
太宗十二年庚子(1240)
    二月,麻革在平阳会李庭。曹之谦主持平阳经籍所。
          按,李庭《寓庵集·送麻君信之归河东》“东风二月汾水头,一见
      襟怀即倾倒。  来平阳城,得酒即相觅。”李庭“北渡,居平阳董府
      君之馆。”(王博文《故谘议李公墓碣铭》)可见李庭1234年以后一直
      在平阳,麻革己亥七月后来平阳,故李麻见面当在是年二月。
          又,王恽《秋涧集》卷六十《大元故蒙溪先生张君墓碣铭》“戊戌
      岁设科取士。君以词赋中选,既而叹曰“士当远大自期,雕虫篆刻何
      为哉?适贻溪麻先生洎,前进士兑斋曹丈来主经局。”
    克己得第三子段思温。
          按,吴澄《吴文正公集》卷三十四《元赠奉议大夫、骁骑尉、河东
       县子段君墓表》“君,遁庵翁之弟(第)三子……年四十九而终,至元
       戊子岁三月也。”
太宗十三年辛丑(1241)
    清明后三日二段与诗社诸君燕集封仲坚别墅,有诗。

    秋,段克己得疟疾,寻愈。有诗《陈君百禄隐居河汾》记之。
    房颢四十三岁,在巴东(今湖北巴东)。此后沿长江顺流而下,开始了大漫
游,经公安、岳阳、鄂州、庐山,到达终点杭州。在西湖隐居,然后返回平阳。
在庐山时与刘德渊隐,寄书麻革。
          按,房颢有诗《辛丑巴东元日》。
          又,上述地名房颢诗中俱载,除杭州外,都在长江边,可知是沿江
       而下。
          又,麻革有诗《庐山兵后得房希白书知弟谦消息》。
乃马真后元年壬寅(1242)
    冬,段克己谒玉清坛下,有《月上海棠》词。
乃马真后二年癸卯(1243)
    正月元宵,克己与诸友各赋词为乐,并述昔年京华所见。
    二月五日,二段寿友卫袭之诞辰。
    陈赓过龙门山,会段克己。
          按,克己《月上海棠》词序“壬寅冬……明年,吾友陈子      过余山
      中,始为属和,因亦次韵,以简知音。”
    八月十七日,克己逆旅平阳,会曹之谦。夜闻笛声而作《水调歌头》词,曹
作《秋夜闻笛》诗,二作同韵。
          按,克己所居龙门山属河中府,往游平阳府,故称逆旅。
乃马真后三年甲辰(1244)
    耶律楚材薨。麻革与曹之谦作诗悼之。
          按,《河汾诸老诗集》录麻革《中书大丞相耶律公挽词》二首、曹
      之谦《中书耶律公挽词》。
    麻革在平阳作《关中行送李显卿》,显卿即李庭。
          按,王博文《故谘议李公墓碣铭》“日与贻溪麻信之、盘谷李济夫
      游从,二子,文章钜公也……甲辰岁,中书胡君行省陕右,辟公为议
      事官。”
    克己有词《甲辰晦日立春江城子》。
    成己有词《鹧鹄天》、《临江仙》。
          按,二词中有“十年”字样,盖指金亡十年也。
乃马真后四年乙巳(1245)
    清明,段克己游青阳峡。

    三月三日二段再游,会饮于卫袭之家。
          按,克己有诗《乙巳清明游青阳峡》、词《鹧鹄天》序“上巳日,
      再游青阳峡,用家弟诚之韵。”成己词《鹧鹄天》序“上巳日陪遁庵
      兄游青阳峡”。上巳日,三月初三日也。
定宗二年丁未(1247)
    正月克己与诗社诸公园亭宴集,有诗。
    立春日,二段又与杨彦衡、周景纯、史仲恭会饮,有诗。
    正月十六,卫行之生日,克己有寿词,成己有寿诗。
    三月二十八日,河津县大夫薛宝臣过二段芹溪精舍,克己有诗《丁未三月二
十八日,县大夫薛宝臣过余芹溪精舍,酒间雨作,时方苦旱,喜而赋之》。
定宗三年戊申(1248)
    正月十六日,史仲恭客归,克己喜为赋词《浣溪纱》。
    春闲,李湛然将之燕,二段与之会饮芹溪上。二段俱有诗。
    清明后,成己醉书于史氏之别墅,作词《望月婆罗门》。
    四月,克己游禹门,作诗《戊申四月游禹门有感》。
    成己寿五十,克己有词《水龙吟·寿舍弟菊轩》。
          按,词云“也不效斜川五柳”。陶潜《游斜川》“开岁攸五十,吾
      岁行归休”,此处用渊明典。
海迷失后元年己酉(1249)
    二月二十一日,克己作诗吊四旬前卒的好友张汉臣。
宪宗元年辛亥(1251)
    段克己卒,葬于稷山旌汾乡平泷原之先茔。
          按,吴澄《吴文正公集》卷三十四第十三页《元赠奉议大夫骁骑尉
      河东县子段君墓表》“君讳思温……遁庵翁(克己)之第三子,年十二
      而孤,已如成人,从仲父菊轩翁(成己)学,遂成名儒……年四十九而
      终,至元戊子岁(1288)三月也。”以此推算,克己卒于是年。
          又,《二妙集》录克己诗《癸丑中秋之夕,与诸君会饮山中》。但
      《御定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元诗选》和郭元  《全金诗》俱作
      “癸卯”(1243),依上述推论,癸丑(1253)误也。
          又,孙德谦《元金稷山段氏二妙年谱》将克己卒年定于宪宗四年
      (1254),依据是吴澄《二妙集序》称“金亡,余廿年而卒。”实不足
      证,廿年乃举成数而言。

    春,麻革赴秦,访行中书省议事官李庭。未几返王官谷,隐居而终。
          按,李庭《寓庵集·送麻君信之归河东》“一朝送我还故乡,慨然
      相赠云锦章。到今六七年,箧笥兰荪香……不意春来重会面,一樽未
      尽还相饯。”李庭还故乡是在甲辰(1244)年。七年后即此。

2007-3-25 11:14:08   IP:222.213.120.*        

房明毓 回复:房皞:长期隐而不显的金末元初重要诗人 第4楼
宪宗二年壬子(1252)
    段成己五十四岁,徙居平阳。
          按,段辅《二妙集跋》“遁庵君既殁,菊轩君徙晋宁北郭。”晋宁
      即平阳。大德九年,平阳以地震改晋宁。
宪宗三年癸丑(1253)
    陈庾六十岁,主持平阳经籍所。
          按,程文海《陈庾墓碑》“会中书令耶律铸奏置经籍所,平阳命公
      校雠,领所事。世祖征至六盘山,与语大悦”。《元史·太宗本纪》
      载“八年丙申……夏六月……耶律楚材请立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
      平阳,编集经史,召儒士梁陟充长官,以王万庆、赵著副之。”可知
      程氏将耶律楚材误作耶律铸。考《元史·世祖本纪》及程文海《平云
      南碑》(此碑现立于大理县西门外),世祖曾奉命出征大理,1253年四
      月出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在六盘山驻扎。次年班师,五月二十九日
      仍驻六盘山。《陈庾墓碑》曰“征至六盘山”,当为出师之时,故陈
      庾是年领平阳经籍所事。
宪宗四年甲寅(1254)
    麻革作《襄陵县重修庙学碑》。
          按,光绪《山西通志》卷九六《金石记》八云:“蒙古甲寅,麻革
      撰《襄陵县重修庙学碑》,今在文庙。”
          又,麻革当卒于1251━━1261,因为陈庾卒于1261,尚有诗吊麻
      革。
          又,《山西通志》卷173“麻秉彝葬在(虞乡)县东七里东吴阎村。
      翰林知制诰王庭筠撰碑,孙贻溪先生革  。”
宪宗八年戊午(1258)
    段成己六十岁。八月十三日为岳伯父、金中议大夫陈规作墓表。
          按,《二妙集补遗》“故中议大夫、中京副留守陈公墓表,岁戊午
      中秋前二日段成己述。”墓表云“成己亦陈氏婿也。”但接着又说
      “女二人,长嫁宁氏子南容,次嫁燕人赵遵周。”则成己所娶乃陈规
      侄女也。
世祖中统元年庚申(1260)
    陈庾六十七岁,任平阳路提举学校官。
          按,《陈庾墓碑》云“中统初,以宣抚张德辉荐,授平阳路提举学
      校官……风气为之一变。”张德辉宣抚平阳太原是在中统元年五月。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六载,中统二年九月,蒙古用王鹗言 ,立诸路
      提举学校官 ,以王万庆、敬铉等三十人充之。《元史》载亦同。陈庾
卒       于中统二年八月六日,但《墓碑》云“风气为之一变”,足见已经
上       任。《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六又载:“中统元年十月,       河
北宣抚使张文谦奏杜瑛为提举学校官,瑛辞。”可知中统二年九月下          诏
前已有个别路开始设立提举学校官。中统元年陈庾和杜瑛同时被    荐,杜
辞而陈受。次年九月方于诸路普遍设立此职。
    陈赓七十一岁,授河东两路宣慰司参议。
          按,《陈赓墓碑》“张德辉宣抚河东,张仲一建行省,皆署参议,
      又以行省言授河东两路宣慰司参议。”张德辉宣抚河东在中统元年五
      月。
中统二年辛酉(1261)
    陈庾六十八岁,八月六日卒于平阳。
          按,《陈庾墓碑》“公以中统二年秋八月六日卒,以至元二十五年
      七月二十有五日归葬临晋北原嶷山先茔。”《山西通志》卷173“陈
      赓、陈庾、陈翼、陈膺等陈氏十墓在(临晋)县北三十里大嶷山。”
    成己被朝廷授为平阳提举学校官,不起。
          按,《稷山段氏世德碑》“朝廷特举平阳提举学校官,不起。”参
      见“中统元年”条。原平阳提举学校官陈庾八月卒。九月,世祖诏令
      王万庆等三十人任诸路提举学校官,当时成己在平阳。
至元元年甲子(1264)
    陈赓退居,与道优辈游王官谷等地。
          按,《陈赓墓碑》“退居之十年,至元十一年正月六日卒。”“谢
      疾归解,与沙门道优辈游。每夏五月,入王官谷……登五老峰,至秋
      乃还,岁以为常,无少间。” 至元十一年即1274,前推十年,当在是
      年。
至元三年丙寅(1266)

    曹之谦卒于平阳。
          按,段成己《遗山诗集引》“余亡友曹君益甫尝谓余曰‘昔与元遗
      山为东曹同舍郎,虽在艰危警急之际,未尝一日不言诗。迨今垂三十
      年。’……而益甫竟殁于后四年。”曹之谦与元遗山同为省掾是在金
      亡之际的1233年。成己此语在1262年左右才符合“垂三十年”,四年
      后当在此年。今人薛瑞兆《全金诗》定於1264年,或有所据。
          按,房祺《河汾诸老集·后序》“兑斋之先诚应(山西应县)人,自
      客汴梁,北渡居平阳三十余年……兑斋生而隐德光辉,没而丘垅在
      焉,岂非吾乡先生欤?”
至元四年丁卯(1267)
    陈赓丧偶张氏。
          按,《陈赓墓碑》“夫人张氏德足以配君子,先七年卒。”陈赓卒
      于1274年。
    成己应乔居敬之命为霍州庙学作碑文。
          按,《山西通志》卷二百三录成己《霍州新迁学记》“岁丁卯冬十
      月,正室成。乔君以三侯之命来谒文。”
至元七年庚午(1270)
    夏,曹之谦之子  刻《元遗山诗集》成,成己为之作引。
          按,成己《元遗山诗集引》“子倪继承父志,同门下士杨天翼命工
      卒其事,落于至元戊辰之秋,迨庚午夏,首尾历六十五旬有五日。工
      既讫功,二子来谒,求序其事。”
至元八年辛未(1271)
    是年蒙古定国号为元。
至元九年壬申(1272)
    房颢七十四岁,作诗《哭杨叔能》。
          按,杨宏道,字叔能,卒于1272年。据此可知房颢卒于1272年之
      后。
至元十一年甲戌(1274)
    陈赓正月六日卒。
          按,《陈赓墓碑》“至元十一年正月六日卒,年八十五。”
至元十三年丙子(1276)
    段成己七十八岁,作《永济县儒学记》。

          按,《山西通志》卷三十六“永济县儒学旧在古城内,元初迁州治
      东南,庙屋数间以备奠菜。至元丙子,郡侯史氏拓建,段成己记。”
    段成己序《肘后备急方》。
          按,《二妙集补遗》“《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序》,至元丙子季秋稷
      亭段成己题。”
至元十六年己卯(1279)
    二月,南宋亡。
    段成己八十一岁,为河中府新修的庙学作碑文。
          按,《河中府新修庙学碑》云“始于至元摄提仲秋,毕功冬之阳
      月。”摄提乃寅年,阳月是阴历十月的别称。明人叶盛《  竹堂碑目》
      “河中府庙学碑,段成己撰,史扛书,商挺题额。至元十六年六月。”
      可知戊寅十月府学建成,己卯六月正式立碑。孙德谦《二妙年谱》以为
      “十六年六月”之两六字“必系五、十传写之误”,或不尽然。
    段成己作《猗氏县儒学记》。
          按,《乾隆蒲州府志》卷十九录有成己《猗氏县儒学记》:“至元
      癸酉,李侯仁来主县簿。会释奠先圣,执事者扫地为位。侯既祭以
      出,周览庙学遗址,噫叹良久,……卜之日吉,揭竿树表,构正室
      二,延广轮十一。华而不浮,俭而不陋……始于至元丁丑七月,成于
      戊寅九月。越明年,……  来主王生思永丐文以纪之。”《山西通
      志》卷三十六记得甚为简洁:“猗氏县儒学在县治东,金成安二年建,
      毁于兵。至元癸酉(1273),主簿李仁扩旧基重建,段成己记。”
至元十九年壬午(1282)
    段成己八十四岁,卒。
          按,吴澄《段思温墓表》“(思温)年二十九丁母优,至哀尽礼。越
      四年,仲父卒,丧之如父。”仲父即指成己。思温1268年二十九岁,
      四年后为1272年。但众多的资料表明成己在1272年以后仍有活动:《山
      西通志》卷三十六云,段成己记永济县儒学于至元丙子(1276);明人
      叶盛《      竹堂碑目》云,段成己撰《河中府庙学碑》于至元十六年
      (1279);乾隆《蒲州府志》卷十九录成己撰于至元己卯(1279)的《猗
      氏县儒学记》。这就说明《段思温墓表》必有传写之误,可能“三十
      九”错写为“二十九”。如此,则成己卒于至元十九年壬午(1282),享
      年84岁。这也符合吴澄《二妙集序》所言“年过八十,至元间乃卒”。

          又,孙德谦称成己卒于至元十六年己卯(1279)。根据有二:一是吴
      澄《二妙集序》称“年过八十,至元间乃卒。”;二是段辅《二妙集
      跋》云“菊轩君徙晋宁北郭,闭户读书,余四十年,优游而终。”孙
      解释道“至元纪年共三十一年,‘至元间’实系是年,且合之‘年过
      八十’语,亦适相符。故知先生春秋为八十有一。辅跋‘四十’两字
      必‘二十’之误。”但按孙谱,菊轩1255年 徙晋宁,那么,即便“四
      十”为“二十”之误,也在1275年。何况将“至元间”理解为“至元纪
      年的正中间”,亦稍嫌附会。按本谱,成己1252年徙晋宁,至此实则
      三十年,因此要说有讹误,则“四十”当为“三十”。
          又,《山西通志》卷六十“段成己墓表在平陇村。”

参考文献
1、《钦定大清一统志》
2、元·脱脱《金史》
3、明·宋濂《元史》
4、雍正《山西通志》
5、乾隆《蒲州府志》
6、毕沅《续资治通鉴》
7、元好问《续夷坚志》
8、刘祁《归潜志》
9、凌廷堪《元遗山年谱》
10、孙德谦《元金稷山段氏二妙年
谱》
11、《钦定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12、顾嗣立《元诗选》
13、郭元  《全金诗》
14、薛瑞兆《全金诗》
15、苏天爵《元文类》
16、房祺《河汾诸老诗集》
17、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
18、程文海《雪楼集》
19、元好问《遗山集》

20、李俊民《庄靖集》
21、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
22、耶律铸《双溪醉隐集》
23、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
24、李庭《寓庵集》
25、吴澄《吴文正公集》
_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难过

新奇

臭美
认真回复帖子是尊重楼主的表现,加分也是一种美德!     嘿嘿。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姓氏论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请确认你的回复是对本人作者的尊重,为了保证论坛发言的质量,望各位宗亲共同遵守论坛的规定,回复帖子要看清帖子内容,不要一味的赚人气,冒失回复造成文不对题。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