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平淡的,只有极少部分时间是幸福的,而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痈苦的。
[font=ˎ̥] 痛苦是一种心理感受,面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也许会滋生出完全不同的感受,比如对杀一只羊,有的人是恐怖害怕,有些人是习以常,而有的人则心生快感。但是我以为,在有些方面,人们对痛苦的感受是一样的。比如:
(一)不被理解
相信许多人都有不被理解的经历,或被父母家长,或被师长上级,或被同学同事,或被下属小辈,总之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人不理解.
个人不被人理解大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因和苦衷,因为不被对方认可和感知,召来的是埋怨、责难、呵斥甚至于训骂。其实不被理解的有时不仅是个人,还有可能是一个群体,因为不被了解,所以不被理解。
不被理解,多半是因为缺乏沟通.而缺乏沟通则可能是不愿沟通,而有时是不能沟通。当然不被理解不仅仅是行为与思想上的不理解,还可能是政见、艺术与学术的不被大众理解,这样的不被理解不仅仅是个人之不幸,更是社会之不幸、国家之不幸。
屈原本是个忠心楚国和楚怀王的人,只是受到上官大夫的谄害,逐渐被楚怀王所不理解,屈原心怀忧愤写《离骚》,自觉“诚心为
国而被君王怀疑,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么能不感到悲愤和痛苦呢?虽然他一再表明自己的清白,忠心为楚国做事,但最终遭遇流放,不免发出“世道混浊知音少,人心叵测内难猜”感慨,抱石头投汩罗江而死,教后人直扼腕长叹。楚国因为楚怀王的亲小人远贤臣而被秦国所灭,而楚怀王也客死秦国,惹得史学家对此作出各种各样的注解与评论性。
伟大的凡高生前没有卖出一幅自己的画,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这是一种艺术的不被理解,清朝的曹雪芹,美国的梭罗,他们与凡高有着相似的经历,这种痛苦谁又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感受得到呢?
马寅初在解放初作《新人口论》,提出人口计划生育理论,不被人接受,是一种学术的不被理解,马寅初被贬为庶人是个人之不幸,也是国家之不幸,因为正是这个政策没能及时得到实施而致中国人口多生三亿,马寅初之痛苦又有谁知。哥白尼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当时能够理解的有几人呢?他的日心说理论忠实捍卫者布鲁诺最后也被烧死在十字架上,可见一个学术理论从被理解到大众接受,何其之艰难。
不被理解有时是相互的,子女不被父母理解,而父母也时常不被子女理解。子女觉得自己的学业已经够重,还要额外的学习琴棋书画、舞蹈、健身等各种兴趣班,直觉身心疲惫,有时学习已经非常努力了,可是考试成绩还不是不理想,最终还得不到父母认可,对于子女来说未免不是一件烦恼的事,时常会做出反抗,父母怎么就不替自己想想呢?其实父母是替子女想过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他们怎么又会不替子女着想呢?只是他们替子女着想的角度不一样,他们想得更长远,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可能他们还缺乏一点儿童或少年心理学,这就造成了许多子女对父母的不理解。这样的不被理解相对是比较好消除的,因为毕竟是可以沟通的。
丈夫说,我把百分之九十的感情与爱都给了你,你却只感到了百分之十,哪要我怎么办才好呢?这是夫妻之间的不被理解,因为经济的问题、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因为孩子的问题,夫妻之间经常有不被理解的地方。而恰好家庭是个最不讲道理的地方,即使你是百分之分的正确,也不一定非得某事就占上风,因为你必须得理解对方,如果你再不能够理解你的爱人,还有谁更理解你的爱人呢?所以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穷人常觉得富人富而不仁,而富人则觉得穷人穷是好吃懒做或不爱劳动,这也是一种相互的不理解,而这种不理解更多的集中在一个矛盾的对立面上,当然这都只是一些没有经过印证的观点。一旦对对方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误解才会消除。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对事物的不理解,因为道听途说,就对某种事物形成了偏见,消除这种偏见显然要比树立这种观点要难得多。
看问题的角度从来都是多元多角度的,但是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间都会从自身和所处利益集团角度看问题。理解一个人、一个群体或甚至于是动物,往往必须从对方的处境和利益出发;做到这一点,才能是一个智慧和高尚的人。
不被理解会产生痛苦、怀疑、怨恨、甚至于仇视。正如一个结,理解的结果可能带来和解,但是若不被理解,则可能是结成死结,导致问题最终也可能得不到解决。
理解产生宽容与和谐。人人都多一点理解,世界会变成更美好的人间。
二:
[font=ˎ̥] 怀才不遇、难遇伯乐,是许多人人生中痛苦的一件事,尤其是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人。
从孔子到李白,孔子一生都想把自己的政治抱负付诸实践,可是辛苦奔波一辈子,如丧家之犬,最终也未能得到赏识,李白素有大志,也曾想入仕途,可是最终也只做过一些小官,皆因缺乏赏识他们的伯乐。
陈子昂也是属于那种有才不得志、恨无知音赏的人,为了出名,制造了一个千金购琴,而后摔琴的噱头,以达到让人赏识自己诗文的目的;伯牙和子期属于那种非常欣赏对方的人,是那种惺惺相惜、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赏识,胜过红颜,教后人直赞叹。
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当然知音有时是可以跨时空的,比如古代的人能被现代人欣赏,远隔千里之外的人通过网上聊天也可以成为知音,只是现代人对古代的人欣赏而古人再也感受不到了,这对古人来说亦是一种痛苦。
这些人虽有怀才不遇的痛苦,但是他们的才华最终通过另一种方式显现了出来,这似乎告诉我们怀才如怀孕,只有经过阵痛才得分娩,而只要有才,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总会表露出来的。
但是我想现在的社会是个多元社会,交朋识友、出人头地的方式有许多,如果有一身才华而自己不找机会展露,非要等着伯乐来掘挖,那样几率可能要低得多,不妨毛遂自荐或有意识表现自己,成功机率要多得多。
古有“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有本事的的人总是想给朝庭做事,再个有本事谁不想显露一下呢?因为东家越大,发展机会越多。我想如果少一点这种思想,自己开作坊当老板,这种痛苦可能要小得多,为什么非得选择给别人打工呢?
三
[font=ˎ̥] 家和万事兴,谁都知道这个道理。
[font=ˎ̥] 家庭的不和睦,带来的是吵不完的架、生不完的气、发不完的火。吵上一次架,情绪低落好几天,我可是有亲身体验,呵呵。而且情绪这个东西是很容易传染的,好情绪带给别人的也是好心情,坏情绪带给别人的肯定是不快。最常见的是“别理我,烦着呢”,心情不好时看什么都心烦,心情好时可能觉得什么都是美好的。
[font=ˎ̥] 家庭不和睦带来的痛苦最难以消除,因为每天都得面对,一时都逃避不了,这种伤害简直让人无处逃遁。堆积起来的矛盾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或者通过时间的流逝还不能消逝,一旦有导火索,最终还可能爆发。
[font=ˎ̥] 为什么不和睦,原因肯定很多,因为“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有不幸”。家庭的不和睦有经济的、孩子的、对父母态度的、当然还有些琐事。贫贱夫妻百事哀,应该说相对富裕的家庭可能更和睦些,而相对贫困的家庭隐藏着更多的危机,因为在家庭里,物质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少不了,如果没有一定物质基础做支撑,一个家庭里面难免会产生许多矛盾,这点永远都是客观存在的。
[font=ˎ̥] 其实在家庭里面,更多些理解、关爱、体贴、孝敬,多加强沟通和商量,更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矛盾就会少得多,也会少产生些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尴尬。
四
[font=ˎ̥] 向左向右是个非常难以选择的问题。因为对于人生来说,选择向左就意味着放弃了向右的机会,且未来总是有许多不能预料的因素,人们很难现在就预测到选择的正确性,所以面对选择,人们不免有些彷徨犹豫。人生除了出身不需要选择,也是不能能选择的,更多事情都需要去选择,也必须选择。
上大学你要选择专业,毕业了你得选择工作,在婚恋上你得选择对象,在信仰上你是选择有神论还是无神论(或者信哪一种宗教),在思想上你是选择保守还是激进、在生活方式上你得选择是与人攀比还是独树一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总之一种思想、一种行为、一种生活方式都是一种选择。我们在接受某种东西而排斥另一种时,其实就是在选择与取舍。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也遇到我许多需要选择的问题,是特立独行,坚持自己的原则生活,还是低下的所谓清高的头颅,去蝇营狗苟般的生活,以取得更多的实惠,特别是碰到有关利益的事,更是难以选择。因为我深知,除了要遵守社会规则,更多的潜规则你也必须去遵守,否则真的只能喝西北风。
郑板桥说“人生难得糊涂”,我却以为人生难得舍弃。正如有人说,当你得到一棵树时,失去的是得到一片森林的机会;当你得到一朵玫瑰时,将失去得到一座花园的机会。得到则意味着舍弃,因为我们是凡人,我们生活在世俗,对于名与利最难舍弃,这就让我们不得不经常为舍弃感到痛苦。人生如果不是有那么多放不下的事情,人生难道不是轻松得多,也就少好多痛苦。
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也许又是一种心态。如在一块麦田里,你永远都不可能找到最大的一颗麦穗,你只需要找到你觉得满意的就可以了,这样你的痛苦可能会减少许多,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只需要做得更好,而不是最好。
如果人生只有一条路无法选择而变得简单时,人生也许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与痛苦。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五
[font=ˎ̥] 人生最辉煌与光宗耀祖的事莫过于衣锦还乡,看着乡亲那种羡慕的眼神与称赞的语言,最容易让人陶醉。而“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大喜也佐证了这个道理。可是如果情况恰好相反而壮志未酬呢,人生肯定是痛苦的。
[font=ˎ̥] 壮志难酬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感受,而且会遭遇周围环境的压力产生,攀比无处不在。你混得不行,首先家人朋友把你看扁了,国人这种歧视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font=ˎ̥] 无论是从仕、从商、从艺、从学,总之你得有所成就,现在的社会就这样,不能出人头地总是被人低看一眼,其实不是你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
[font=ˎ̥] 人生成功有很多因素,出身、个人奋斗、机遇、性格等等,从统计学角度,不可能所有人都成功,大部分人都不成功或不怎么成功,成功的人毕竟是占少数。当然,人们对成功的看法也不尽一致,是加官进爵、是腰缠万贯、是良田美妻、是宝马车骑、是声名远播……?世人眼里的成功标准似乎不过如此。也几乎要成为普世价值,可是这真的就是成功的标准?我看未必。
[font=ˎ̥] 许多人少年时壮志凌云,可是以一旦进入到社会这个大舞台,才发现成功谈何容易。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题目为《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如果缺少父母给自己创造的这个平台,现代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成功比富人家的更加困难,这一点也许出身贫寒的学子体会更深刻。理想让我们更加充满理想,现实只能让我们变得更加现实。
[font=ˎ̥] 因为人们总是不自觉的把成功作为衡量人的一个尺度,所以人们总是把成功看得很重。但是如果把这个尺度换一下,如果把人生过得充实否、有意义否,那么壮志未酬的人其实大可不必感到如此痛苦。
[font=ˎ̥] 还有就是我们似乎没必要把目标定得那样高,当一个快乐的厨子、当一个乡村的小学教员、当一个鞋匠,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六
[font=ˎ̥]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当然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更多的时候都是在人之下,这也并不可怕,可怕和痛苦的是经常要看别人脸色。
[font=ˎ̥] 任何一个单位或群体,都是有等级分别的,这不奇怪,人生无处不存在三六九等。
[font=ˎ̥] 一个成功和有魅力的领导,永远有着迷人的人格魅力,非凡的领导艺术,对待下属肯定是善意的,相反一个不成功的领导则缺乏领导艺术、缺乏对下属的关爱,那么在这种领导下工作,下属必定会痛苦和难受。
[font=ˎ̥] 一个和谐的团队和单位,人际关系应该是和谐和融洽的。相反一个不和谐的集体团队,上级监视着下级,同级暗算着同级、下级看着上级心里不爽快,呆在这样的集体里,就算是薪水再高,其实内心有着不可言说的痛苦。领导不关心下属还会派生出单位人情的冷漠,本人有过类似的经历,我的内心感受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呆着觉得非常的痛苦,工作氛围很重要,钱不是唯一,这个相当多的人应该有切身体会。
[font=ˎ̥] 唯上之风盛行已久,特别是官场。有职场规则云:“第一条、领导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果领导错了,请看你一条”。不敢拍板,不敢决策,擎肘于上级,这个其实不是个别现象。如果已经习惯,这个也没什么,就怕初生牛犊不怕虎做出些让上级不满意的事来,也许自己痛苦的日子也就到来了。
[font=ˎ̥] 上级领导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尊重领导是下属的本分,但是上级领导没必要给下级脸色看,因为没人愿意看别人脸色。在这点上,好象真没什么好办法可想,唯一的是当没看见,再则,良禽择高枝而栖,确实受不了,那就炒老板鱿鱼吧,总比憋出病来伤了身体强。
七
[font=ˎ̥] 人与人相处实在是很微妙的一件事,小伙子与心仪的姑娘在一起,总是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但是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时,则可能是一种折磨和痛苦。
[font=ˎ̥] 人上一百,种种色色,社会大舞台,人间百态,在生活中你也许一不小心就会碰见你不喜欢的人,躲都躲不掉。
[font=ˎ̥] 自己觉得厌恶的人,与之相处就有种吃饭碗里有苍蝇的感觉,他象只苍蝇,不停的飞过去飞过来,也许你的心情刚好一点,他又会嗡嗡飞来扰乱你的心情,就是这样让你感到无奈和痛苦。
[font=ˎ̥] 不喜欢的人也许只是偶尔相见,但是也许得相处很长时间,也许是你的同学、同事、甚至是上级、或是下级,其实不喜欢某人也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因为有了矛盾和冲突,还有别人的行为虽未伤及自己但感到厌恶,这主要和个人的价值认同有关系。
[font=ˎ̥] 其实任何人都不愿意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所以这也告诉我们,我们不一定做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人,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个不让人觉得讨厌的人。
[font=ˎ̥] 佛家有禅语云:“千万不要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去想你不喜欢的人”,我以为这是一个好办法。对于不喜欢的人,最好避而远之,如果躲也躲不开,那就视而不见吧,别让他象沙子一样总是磨着你的眼睛。
八
[font=ˎ̥] 做自己喜欢做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个是人生的快慰之处。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长时间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也许是人生的痛苦。
[font=ˎ̥] 人生分两种层次,一种是生存,一种是生活。但是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会让人痛苦。
[font=ˎ̥]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三个参与修建宫殿的工匠,你们在做什么工作呢?一个工匠答道:我在搬这些该死的石头,另一名答道,我只不过是在养家糊口,第三名工匠很骄傲的说道:“我在完成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事业”。故事的结尾说第一个工匠因为工作不努力最后被开除了,而第二名工匠终日只是为着自己生活的奔波,体验不到任何工作的乐趣,而第三名工匠因热爱这份工作并把这份工作当事业来干,最后成了有名的建筑师。这个故事讲似乎就是告诉人们要热爱自己工作,把工作事业干,这样人生才能成功,埋怨和无所谓最终无所获。我是个喜欢抬杠的人,就我看这个故事其实没什么说服性和教育意义,如果第一个工匠喜欢打铁而不喜欢搬石头,第二个工匠可能喜欢做生意而心思不在搞建筑,你又怎么能让这两个人去热爱建筑行业呢?为什么非得让一个优秀的厨师去成为一个出色的裁缝呢?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有这必要吗?
[font=ˎ̥] 人们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多半是因为利益所迫。谁都不可能非常自愿的去做自己不愿意去做事,之所以去做,是处于一种不得不的尴尬境地。我们固然可以改变自己的爱好,我们固然也能把不怎么爱好的工作去做好,事实肯定是如果让自己干一份喜爱的工作,那样会干得更好。
[font=ˎ̥]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这是人生快乐的事。如果非要让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那就把心态放平和些,或者试着去喜欢它,改变不了事实,不如改变自己的态度,谁让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呢?因为人生有时就这样,因为社会不是因你而设计。
九
[font=ˎ̥] 有人说,人生的痛苦多来自过多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一定道理,可是这就产生了一个界定的难题,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什么又是不属于自己的呢?许多东西确实原本不属于自己,都是通过追求才能得到的,这句话也似乎经不起推敲。
[font=ˎ̥] 失恋,失去亲人,工作的不顺心都会产生痛苦,这些痛苦更多的偏向于挫折与打击,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稀释尽至于无。但是有些痛苦却象河蚌里的一粒沙,经过想象和岁月磨砺可以放大。对于痛苦究竟是消融还是被放大,其实取决于个人心态,对于痛苦如果不是血海深仇,我们应该学会遗忘,不过分放在心上,那么他们迟早会被消融掉,自己所受的折磨也会小得多。有时阿Q一下自己又何尝不可呢?
[font=ˎ̥] 痛苦的来临由不得你去选择。“未经打击老天真”,不经历痛苦与磨难人生不完整,人生不成熟、人生不精彩。痛苦是一种心灵的焦灼,但是它经常和无奈、焦虑、伤心、抑郁、烦躁等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时间长了必然成心理疾病。自古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痛苦,作为人生的一部分谁也不可能避免,可谓人生缺不得,但多了也不行。
[font=ˎ̥] 人生原本没有痛苦,它是被制造出来的,有些是别人给你的制造的,但有些痛苦却是自己找的,别人制造的痛苦避免不了,但是我想如果少给自己找一点痛苦,那痛苦是不是又少许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