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园老人——房秩五
房秩五(1877—1966)。安徽枞阳人。清末秀才。早年留学日本。1904 年同陈独秀等在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后任《东三省日报》主笔、《司法报》主编。1921 年出任芜湖道尹。1924 年在桐城创办浮山中学,任校长和董事长。建国后,历任安徽省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著有《浮渡山房诗存》
房秩五(1871-1966) 讳宗岳,晚号陟园老人,安徽枞阳白湖人。少年应试,县府名列第一。十七岁后,在乡教了八年私塾,1920年转到安庆蔡家教书。是时,吴汝沦创办桐城县学堂于安庆,邀他为学长。
1904年春,他与陈独秀,吴守一等创办了安徽第一份民主主义革命刊物--《安徽俗话报》。同年秋,东渡日本,学习教育,结识了女革命家秋瑾。1905年回国,芜湖从事办学、办报工作。1911年春,东北因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被军阀殴打,身遭摧残。1912年,许士英出任司法部长,他应邀至北京,主编《司法公报》。1916年,任交通部视察。1921年,任芜湖道尹时,曾协助许士英,反对军阀倪道琅贿取选票、包办选举,并取得了胜利。1924年,辞官到浮山创办图书馆,1925年,创办浮山小学.
1928年又创办浮山初级中学,并于1946年增设高中部。在办学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到处奔波,筹募资金。1941年,日军轰炸浮中后,他曾多次去上海、香港募捐,共得款四万余元,才使得学校得以恢复。办学之处,他以华严寺、金谷岩遥?929年才于学校东侧建造了“双瞻阁”,算是有了定居。
1924年以后,房秩五一直在浮山致力于教育事业,并以他的职业声望,掩护过王步文、孙炳文烈士夫人等共产党人,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建国后,曾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理到住处看望了他,并赞扬了他所作的贡献。房曾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和省政协副主席。著有《浮渡山房诗存》,书名为沈尹默所题,光明甫、方孝远为之序。
陈独秀于青年时代,在安庆藏书楼演说,反对沙皇俄对我国东北的侵略,影响很大,当时上海各报,不但有详细的报道,还披露了演说的全文。陈因此被追捕而逃往日本。时隔1年,陈又回到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启迪民智,传播革命思想。
1956年秋,路经同安岭戴姓旧书摊,购得《安徽俗话报》四册,携至“亦浮庐”。陟园老人房秩五获见后,惊喜交集,欷歔久之,为我缕述当年陈和老人等在藏书楼演说和创办《安徽俗话报》的往事,并有诗纪之:“藏书楼址依稀认,忍过山阳听笛声。”追回旧迹,悼念故人,情溢乎词。时《浮渡山房诗存》稿已在沪付排,老人还是将此诗寄沪,成为最后的篇章。
藏书楼旧址,现在为安庆地区广播事业局的所在地。 (引自网文,原创[不浊星] )
陈独秀与桐城派的关系
.............
(三)毁誉宁凭众口传——追怀通俗报
房秩五(1877—1966),名宗岳,晚号陟园老人。桐城(现枞阳)白湖公塥人,清末秀才,“五四”前安庆地区新文化运动先导者之一,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教育家。
1902年春,房秩五应邀到安庆蔡家教书,不久,结识了刚从日本回国的陈仲甫(即陈独秀),潘晋华、潘赞化等主张维新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经常聚会,纵谈时政,还建立起“青年励志学社”,每周聚会,讨论国事,鼓吹变革图新思想/。在陈仲甫的倡议下,他们在安庆北门的藏书楼,发起爱国演说会,旨在爱国反帝,促进革命思想在安徽的传播,这却引起了清朝官员的恐慌,在清朝官员看来,凡是敢于自行集会,同官方唱反调的人,都是作乱造反的人。是年夏末的一天,清两江总督端方急电安徽巡防营统领韩大武,谓青年励志社与东京拒俄义勇队互通消息,实为排满,且密布党羽,希图大举,务将陈仲甫、潘晋华、潘赞化等一体缉获,无任逃遁。幸亏韩大武的文案吴汝澄(守一)也是青年励志社社员,他看到电文后,立即赶到社友房秩五家,两人偕同连夜通知陈仲甫等人转移。次日清晨,吴汝澄才将端方来电呈大武,待派出侦骑搜捕时,陈仲甫等早已离开安庆。安徽第一次爱国民主运动的火种刚刚点燃,便被扑灭了。然而陈仲甫等播下的革命种子,却撞击了房秩五年青火热的心房,燃起了熊熊的为反动势力扑不灭的火焰。
1902年,“桐城派后起之雄”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本考察学制后回国,在安庆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县学堂,自任堂长。翌年招生开学。由县知县分乡录取正额生52名,附取生60名,并在学生中遴选学行优秀的聘为学长;东乡房秩五、南乡吴汝澄、西乡宋胪初、北乡光升(光升后入南京高等学堂,改推吴梦雏)、城厢马子潜。
1904年初,陈仲甫从上海回安庆,他几乎每天都到桐城学堂,同房秩五、吴汝澄等纵谈时事。共同感到安徽风缺闭塞,为开通民智,唤起民众,商定筹办《安徽俗话报》。是年3月《安徽俗话报》正式创刊发行。陈仲甫为该报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房秩五负责教育编辑,吴汝澄负责小说编辑。其宗旨是“救亡图存,开通民智”,向社会揭露帝国主义对华各种侵略表现,激励群众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行斗争;向读者广泛介绍新知识、新思想,抨击传统的封建文化思想。陈仲甫以“三爱”笔名发表了大量文章,揭发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安徽掠夺矿权和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大量事实,激励了读者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很受读者瞩目。
房秩五认为办学校是育人才、强国家的主要途径。在该报第一期上,他撰文说:“近来有见识的人,大半以学堂的多少定他国家的强弱。学堂办得多的,那国家必定是强;学堂办得少的,那国家必定是弱。”该报旗帜鲜明,思想激进,紧扣爱国反帝的主题,是后来启蒙的火炬——《新青年》杂志的雏型,为它指引了舆论导向并奠定了基础。同年秋天,桐城学堂改名桐城中学,迁回桐城,吴汝澄随校到桐城,房秩五东渡日本留学。于是陈仲甫把报社迁到芜湖,独立编辑,独立发行,备尝艰苦。1905年夏,安徽公学增设“公立速成师范学校”,李光炯电邀房秩五回国主持。房回到芜湖,积极兴办速成师范,同时继续参加《安徽俗话报》编辑工作。不久,因登载外交消息,为驻芜英领事要求,中国官厅勒令停办。且又因主编人陈仲甫去皖北进行革命联络活动,《安徽俗话报》遂于1905年8月宣告停刊。
声应气求,鼓吹革命,陈房友谊,非比一班。1942年5月,陈仲甫病逝于四川江津,房秩五闻讣后,哀悼以诗,情怀悱恻,故旧情深,听笛山阳,(31)悲慨难已!诗云:
纵浪人间四十年,我知我罪两茫然。
是非已付千秋论,毁誉宁凭众口传?
野史亭中虚左席,故书堆里绝韦编。
古人菲薄今人笑,敢信斯文未丧天。
盛唐山下昔婆娑,斫地悲哀发浩歌。
舌战雄能逃竖子,笔诛严更慑群魔。
留人别馆三秋雨,送我晴江万里波。
往事苍茫谁与语?侧声西望泪滂沱。
往后房秩五对故人身后还时切关怀,萦回眷顾。全国解放后1950年,犹以《感事》诗示陈独秀第三子松年,慰勉当时陈松年在安庆东门外种地数亩,务农维持生计。诗云:
独秀山前日影斜,几回惆怅故人家。
西华葛帔孤儿泪,犹傍青门学种瓜。(32)
房秩五晚年筑“亦浮庐”于安庆四照园,寓居终老。1956年,房从友人处看到从旧书摊上买回《安徽俗话报》四册,触景生情,怆然赋诗,诗前有序,备述《安徽俗话报》创刊缘起和被迫停刊,将近两年编辑发行过程,历历在目,“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实属不可多得,特全录备考,不失为研究陈独秀之珍贵资料。
丙申秋友人从旧书摊中,检得《安徽俗话报》4册,持以见示,怆然有感,追悼三爱!
三爱为吾故人陈仲甫主办《安徽俗话报》笔名也。忆余在清光绪庚子前后作童子师于安庆结交陈仲甫,仲甫少余两岁,意气甚豪。壬寅先师吴挚甫先生自日本考察学制回安庆,创办桐城学堂,自任堂长,命余与吴守一(汝澄)诸人任学长。仲甫几无日不来校,纵谈世事,极喜怒骂之雄,一日约共办《安徽俗话报》,余任教育,守一任小说,余稿悉由仲甫自任之。
每期各稿备齐,仲甫则寄至芜湖科学图书馆印行。计自甲辰正月出版,每月二册,风行一时,几与当时风行全国之杭州白话报相埒。迨暑假时,桐城学堂改名桐城中学移回县城,余赴日学师范,守一亦回桐城授课,仲甫乃将俗话报全部迁至芜湖。迨秋冬间李晦庐(光炯)、卢仲农两君将原任在湖南创办之安徽旅湘公学附设一安徽公立速成师范学校,促余回皖主持其事,维时仲甫亦间在各校授课,俗话报出版如故也。未几因登载外交消息,为驻芜英领事要求中国官厅勒令停办,计此报存在为期不及两年,亦久不在世人记忆中矣。近得残册翻阅一过,三爱之名屡接余目,而仲甫奄化忽忽已十四年。回忆前尘,感悼何极,因成二绝,用志《安徽俗话报》当时经过情形于此。
君是降龙伏虎手,拈花微笑散诸天。
苍茫五十年前事,贝叶重翻益惘然。
季子音容犹彷佛,诸孙头角各峥嵘。
藏书楼址依稀认,忍过山阳听笛声。(33)
[ 此帖被房明毓在2009-01-27 16:4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