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自《世界经理人社区》以下网址:
http://bbs.icxo.com/thread-306407-1-1.html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给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光标 颁奖。
4月28日,“2010慈善大典暨中国慈善榜发布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等出席典礼。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再次荣获“中国首善”称号。
陈光标说:“今年是我第二次荣获中国首善光荣称号,这是对我长期以来致力于慈善事业的最大鼓励和支持。我对大家的关心、鼓励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4月14日,青海玉树特大地震发生当天,陈光标就在西宁购买了21台吊机、推土机、挖掘机等救援设备,抵达玉树开展救援行动。陈光标组织的江苏黄埔抗震救灾民兵连也在地震废墟中成功解救出11名幸存者。陈光标是玉树州的荣誉州民,他于2006年开始向玉树捐资助学。几年来,他陆续在玉树州先后捐建46所光彩小学,解决了4200名少数民族孩子的入学;捐赠了1500台教学电脑、3万套校服、8000个书包。4月20日晚,“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举行,陈光标又以个人名义捐款1000万元。
陈光标做企业11年来,共向社会捐赠12.3亿余元,大约50万人从中受益。这些年来,他重点帮扶西部地区,为党和政府分担重任,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努力打造“社会上好人多”的和谐氛围。这样的善心与生俱来。小学三年级时,陈光标利用暑假卖水,一个暑假挣了4块多钱,帮助邻居孩子缴了1.8元书费。
5·12汶川大地震一发生,陈光标便带领120人、60台重型机械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救人,打通道路。连续三年春节,他带几百位企业家,在四川、新疆、西藏发放近亿元,给西部地区的同胞送去慰问红包买年货。最近,西南地区发生干旱,又联合企业家捐赠了5300吨矿泉水,还从江苏、安徽带了21支打井队,决定为旱区打200口井。他还给中国红会和中华慈善总会各捐600万,共捐1200万元,用于西部抗旱。陈光标说:“在我心中一直有这么一个信念:祖国就是我的母亲,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我的身影。”
陈光标所在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一直处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目前是我国唯一一家环保拆迁公司,也是唯一一家把建筑垃圾二次利用的公司。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把公司净利润的50%拿出来回报社会。同时,决定把自己一生挣的90%的钱都回报给国家。他说:“我心里非常清楚,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社会的支持,就没有我陈光标的今天。”
陈光标说,近年来,中国的慈善事业迅速发展,但也属于起步阶段,中国的慈善事业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因为你添一把柴,我添一把柴,中国慈善和文明之火就会越烧越旺。
如何让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得更好更快,陈光标提出几点建议。
一、全社会要大力弘扬道德文明之风,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好人同样需要鼓励、支持和表扬,社会和媒体对好人多肯定、多鼓励,就会带动更多的人去做善事,做好人。
二、好人需要保护,不要让做善事的人有后顾之忧。建议对造谣、中伤慈善爱心人士的人要依法打击。现在许多人做慈善一怕有关部门索捐;二怕上门求助的人多。有些人做慈善不但得不到认可,还莫名其妙惹来麻烦。
三、对捐款用到什么地方、怎么使用,要公开透明,给捐赠者一个明白账。这样做慈善的人才能捐得放心。建议对慈善事业制定相应的法律,保护做慈善的人。
四、让真正做慈善的人有好报,扶持致力于慈善的企业发展。这样的企业发展了,会对慈善事业起到带动作用;做慈善的企业家多了,更多的企业家身上就能流淌着更多的道德血液。
陈光标说:“在大灾大难面前,我陈光标要走在前面。为了促进国家和谐发展,我会尽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家的责任。我会永远记住温总理在四川灾区握着我的手对我说的话:你是个有良知、有感情、有灵魂,心系灾区的企业家。‘中华慈善奖’、‘中国首善’的荣誉将永远鼓励着我肩负的责任: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为和谐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陈光标,男,1968年7月生,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1990年参加工作。工商管理硕士,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省第十届政协常委,中国致公党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十届全国工商联常委。
陈光标于2003年创办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变废为宝。多年来,陈光标领导江苏黄埔公司诚信做企业,守法经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并投身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敢为人先,成为民营企业家回报社会的排头兵,至今已累计捐赠款物超过11.6亿。
陈光标故事
他出生于江苏一个贫困的农家,靠着自身努力打拼成为一个成功商人。
仅2007年一年,他捐出的善款便超过1亿元。他没有向银行借贷一分钱,也从不在受赠地区进行投资。
作为内地最年轻的慈善家,因这个年度的慷慨之举必将摘下内地首善的桂冠,也必将推动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春天的到来。
刚及不惑之年的陈光标10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4.75亿元,被资助人数20万多万人。2007年度捐赠总额为1.81亿元。
饥饿的童年生活
陈光标出身于苏北农村的贫苦农家,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困,从1968年出生到1978年,他几乎没吃过肉,甚至没有吃过一片完整的馍、一块完整的饼。饥饿夺走了他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的年轻生命。
“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一块多钱的书本费也是东家两毛、西家三毛钱凑起来的。父母亲借了钱之后就常念叨,等鸡下蛋后卖掉还债。”他现在虽然身家百亿,但至今仍然无法释怀。从那时起,他便立志“靠自己改变命运”。
1978年,懵懵懂懂的陈光标看到了一个商机,开始了人生的第一笔生意。当时年仅10岁的他利用中午放学时间,用两个5公斤重的桶从三四十米深的井中提出水,用小扁担挑到离家1.5公里的小集镇上卖,一分钱随便喝,每天能赚个两三毛钱。开学的时候要交书本费,也就1.8元,但他听说邻居家的孩子还没有钱交书本费,就去学校帮他把书本费交了。
这是陈光标第一次拿自己赚的钱去帮助别人,心里的那种快乐真是比吃了蜜还甜。
三四年过后,陈光标的生意很快升级,17岁成为家乡远近闻名的少年万元户,28岁创立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公司--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00年组建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致力于再生资源利用和新型材料制造等朝阳产业,陈光标的事业再上台阶。不过,陈光标真正引人注目的,并不是他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而是他持之以恒地谱写着新时代“爱”的华章。
在陈光标看来,慈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捐助行为,而是以道德和爱心为基础,源自社会需要而发自内心的捐赠。同时,慈善也是一种分配机制,能够有效实现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陈光标毫不犹豫地将慈善公益变成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项事业。
传播慈善观
一个企业的“掌门人”,同时又是全国41个市、县的荣誉市民;年纪轻轻,却有着省委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南京大学名誉校董、海峡两岸博爱基金会副主任、东盟国际促进会副会长、省红十字会副会长等十多个重要头衔,这在国内并不多见,而这一切缘自陈光标的善心。
他开办公司第一年就拿出利润的七分之一——3万元人民币资助一个白血病患儿,第二年又拿出利润的半数28万元人民币为偏远山村修建阳光站,无私帮助处于困境的老人及失学儿童。黄埔公司成立后,仅短短4年时间就先后捐资1.96亿元,捐物价值6700多万元,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为人们树起了标杆。
渐渐地,陈光标不仅把慈善事业越做越大,而且越来越热衷于传播慈善公益理念。在他看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观”。
关于财富,陈光标用了这样一个比喻——财富如水。他认为作为一名企业家,有责任和义务去回报社会。在现代意义上,这种回报早已超越“感恩戴德”、“知恩图报”的层次。
“一个企业要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优良环境和支持。另一方面,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越强大,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观”。陈光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