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此书成书时间比《旧唐书》《新唐书》早二三百年。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合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译文
房玄龄是齐州临淄县人,开始在隋朝做官,任隰城(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北边缘)县尉,后来因事获罪被革官,迁居上郡(今陕西富县境内)。唐太宗率军巡行渭北,房玄龄拄着拐杖到军门拜见,太宗一见玄龄,就像看到久别的故人,于是暂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然喜遇知己,就尽竭心力效劳。当时,每平定一个地方,别人都争相搜求珍宝,玄龄惟独先收人才,送他们到幕府,如有善于谋划的文臣和武艺高强的猛将,就暗中与他们再三致意,互相结约,各尽死力报效国家。后多次提升,任秦王府记室兼陕东大行台考功郎中。玄龄在秦王府中供职十多年,长期主管记室。隐太子建成、巢刺王元吉因玄龄与杜如晦是太宗的亲信,非常憎恨他们,就在高祖面前说他二人的坏话,由于这样,他与杜如晦一起遭到高祖的驱逐斥退。到隐太子将要作乱的时候,太宗就召见玄龄与如晦,令他二人穿上道家服装,暗中进入太宗住处商议。玄武门之变平息后,太宗入春宫当了皇太子,就提升玄龄为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玄龄又升任中书省长官。贞观三年,被任命为尚书省左仆射,监管修撰国史,又被封梁国公,实际封赐的食邑为1300 户。既被任为宰相总管百官,他更是从早到晚地虔诚奉职,尽心尽力,不愿让一人一事处理失当。听到别人有优点,就如自己有一样。他明了熟悉公文事务,又用文辞修饰,审查或制定法令,注意宽缓平和。他用人不求全责备,也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总是按照才能的高低或功绩的大小来录用或奖励,不嫌弃出身低微的人。(当时)评论的人都说他是位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