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佛山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白佛山白佛山原名危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平镇焦村北面。白佛山石窟造像位于东平县城西区白佛山之阳,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凿于开皇七年,窟内阿弥陀佛主像通高6.7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莲座上。螺纹肉髻低平,面相浑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此阿弥陀佛像被专家誉为“中原隋代第一佛”。
白佛山
白佛山坐落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平镇焦村正北边,东靠东平县城,南邻大清河,西望东平湖,北依群山,属国家二级文物保护文物。 白佛山又名金螺山,俗名白虎山。位于东平县城西侧,海拔450米。山虽不高,却是“十里长山”之首。十里长山,自北至南,大小数十山头,似巨龙逶迤南去,并由低渐高,白佛山为最南峰,拨地而起。从此南至徐州,再也没比她更高的山了,碑文称其“雄镇一方”。白佛山曾称“危山”,自山前远眺,整座山如一尊端座并对天常笑的弥勒佛,那佛面、佛膀、佛胸、佛膝、佛手、佛身上挂的大串佛珠无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古人称山为“危山”,更为形象不过。 白佛山石窟造像群坐落在山阳海拔300米的幽谷岑寂之处,共分四窟,造像148尊(今存132尊)。年代从大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至宋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
编辑本段简介
白佛山又名危山、金螺山,俗名“白虎山”,海拔370米,山虽不高,却是十里长山之首。十里长山,自北向南,绵延十二华里,大小数十山头,峦峦相连,峰峰相峙,白佛山为最南首,拔地而起,如巨龙对天长啸,若猛虎横卧东原,危岩绝壁,狮崖熊峰,古人称其“山势奇绝”,一点也不过分。白佛山象一尊正襟端座的弥勒佛,佛仰天大笑,威严大方。 白佛山苍松翠柏,远看一片葱笼,近看巨石嶙峋,山石与林木相掩映,给人以既雄又丽,刚中含柔的感觉,古代诗人游白佛山之后,就曾留下诗曰: 白佛山正面
半山系马防层峦,奕奕金螺斗际攒。 俯视林城挥汗雨,下临泉壑渡沙湍。 洞飞云迹常流润,佛勒石形不碍宽。 乘兴徘徊幽静里,几忘身是散闲官。 白佛山虽然没有雄壮威严,傲立岱顶之上的“探海石”,但是这里的危石累累的壮貌倒也使游客感到惊叹不已,同样也充满着一种雄浑之气。这里也没有悬挂在高山绝壁上凌然不屈的“泰山松”,但是山坡上长满了多种多样的乔木和灌木倒也十分茂密,却也构成了完整旺盛的植被层,显示出了白佛山的无限生机,给游人添了精神,长了兴致。山虽不高,却是“十里长山”之首。十里长山,自北至南,大小数十山头,似巨龙逶迤南去,并由低渐高,白佛山为最南峰,拨地而起。从此南至徐州,再也没比她更高的山了,碑文称其“雄镇一方”。白佛山曾称“危山”,自山前远眺,整座山如一尊端座并对天常笑的弥勒佛,那佛面、佛膀、佛胸、佛膝、佛手、佛身上挂的大串佛珠无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古人称山为“危山”,更为形象不过。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阳,内正中雕有释迦牟尼圆雕座像。身高6.6米,高座莲台,面目端庄,双目微合,神态凝重,肃穆伟岸,气韵非凡。据专家考证,此像既有我国其它石窟隋代造像共有的特点,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美全国实属少见。主像两侧,即东西两壁,排列小龛。每龛造像多在1—5尊不等,大者高0.5米,小者仅有十几厘米,或端坐莲台,或合掌而立,神态各异。龛旁刻有像主题记,笔法雄健,字体有从隶到楷过渡阶段的风韵。东壁最下方有一长方形龛,内雕《涅?图》。主像头南仰卧,胁骨裸露,弟子们围坐身旁,或低首致哀,或仰面嚎啕,或捧头,或抱脚,神 白佛山
态各异,是一幕活生生的吊丧景象。窟外有大隋开皇七年寺主王子华□□□等刻字。 白佛山 唐窟位于隋窟的西侧上方20米处的峭壁上。窟有两口,一向南,一向西,南口下为断崖,只有从西口攀缘人工石窠(当地群众称抠罐子鼻)方可出入,真是不险不成游也。内有造像三尊,中为一园雕座像,高2.4米,两膝下垂,面南端座,高内髻,戴法网,两耳垂肩,面目丰满硕长,嘴似菱形,唇润颐丰,鼻梁略高,整个头部表现的统一和谐,比例匀称,雕刻极精细,通体光亮,形态逼真,可称唐刻之精华。主像两侧各有一侍者,?跏状,头戴宝冠,身着袈裟、璎珞,亦通体磨光。 宋窟位于最东侧,内有造像十二尊,其中最为可贵的是东壁上雕造的鉴真大师高浮雕像,造型与面目酷似鉴真肖像。雕刻细腻,线条流畅,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对这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代使者的崇敬和爱戴。 唐龛,位于主窟西侧。以石壁凿拱形龛,内有造像三尊,被专家考证为一佛二弟子像。
编辑本段景点
白佛山
白佛山景区内有“三教寺”、“石窟造像群”、“黑白云洞”、“玉皇庙”、“圣母洞”、“观光果园”等主要景点。白佛山苍松翠柏,远看一片葱笼,近看巨石嶙峋,山石与林木相掩映,给人以既雄又丽,刚中含柔的感觉,古代诗人游白佛山之后,就曾留下诗曰: 半山系马防层峦,奕奕金螺斗际攒。 俯视林城挥汗雨,下临泉壑渡沙湍。 洞飞云迹常流润,佛勒石形不碍宽。 乘兴徘徊幽静里,几忘身是散闲官。 白佛山虽然没有雄壮威严,傲立岱顶之上的“探海石”,但是这里的危石累累的壮貌倒也使游客感到惊叹不已,同样也充满着一种雄浑之气。这里也没有悬挂在高山绝壁上凌然不屈的“泰山松”,但是山坡上长满了多种多样的乔木和灌木倒也十分茂密,却也构成了完整旺盛的植被层,显示出了白佛山的无限生机,给游人添了精神,长了兴致。 白佛山景区内有“三教寺”、“石窟造像群”、“黑白云洞”、“玉皇庙”、“圣母洞”、“观光果园”等主要景点。
石 阶
白佛山
新修的石阶是为了方便游客上山而修建的,同时也是白佛山景区的装点,构成了山、树、路之间和谐的美。整条盘路虽没有像泰山十八盘那种“拔地五千丈”雄伟气势,更没有像十八盘一面危崖耸石,一面陡壑深涧,但是这里的盘路在两侧柏林树木相映下,倒也有一种和谐之美。当游客穿过这阴阴郁郁的柏林,漫步脚踏弯弯曲曲的石阶,会有一种心境清悠的感觉。这正是游人陶冶情性、深悟哲理的大好时机。
三教寺
三教寺始建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初建时只有三间正殿,称“三教堂”,元代重修,明至清代增建了钟楼等,后更名为“三教寺”,昔日的三教寺,己破烂不堪,为了抢救我国北方最古老的三教合一建筑,1997年经过多方筹资进行了修复,在修复过程中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现在的三教寺就是修复后的面貌。三教寺主殿内的塑像共三尊,中者为释迦牟尼像,其右者为“文宣王”孔子像,其左者为“太上老君”老子像。 三教寺
石 刻
山以佛名,佛以山显,白佛山自隋代产生了大佛,前来观光浏览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一批文人墨客。他们观瞻大佛,浏览风光,感慨万千,兴致来临,或歌或书,泱泱数千言,留在东平地方志上,留在了摩崖上。其中最引人瞩目者为大明万历年间的摩崖刻字《白佛山赞》,赞文曰:金螺为名,清汶为带。山峙水流,占尽气盘。雄震一方,瞿坛所在。发祥须国,人文累代。巅壑飞云,弥漫世界。祈祷虔诚,霖雨即届。福我生民,亿兆永赖。柏亭为赞,同垂千载。这篇赞文字体汉隶,笔法古朴,脉出《张迁碑》。它的大致意思是:白佛山为东原名山,山前有汶水如玉带宛延西趋,山水相映,是一方风水宝地,特别这山,更是一方圣山。山上有释迦牟尼佛祖,使东平成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山巅幽谷处,有双洞吐云,黑白两色,旋绕山顶,向外扩展,当人们此时虔诚地祈祷,老天会立降甘霖,山区得雨,百姓受益,衷心期盼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亿万年惠及后人。铭赞文,建柏亭,同垂千载。 大佛
石窟造像
石窟造像共有造像138尊,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初雕于大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四窟一笼,唐开元年间增刻,至宋初告竣。山上有了佛像之后,因山石呈白色,故称此山为“白佛山”,这是白佛山的来历。 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阳,内正中雕有释迦牟尼园雕座像身高6.7米,稳坐莲台,面目端庄,神态凝重,气韵非凡。主像的两侧即东西两壁,排列十多排小龛,每龛造像栩栩如生。龛旁有像主题记,笔法古朴,线条雄健,字体有从隶到楷过渡阶段的风范。东壁下方这一长方形龛,内雕的是《涅 图》,即释迦牟尼升天悼念仪式。主像头南仰卧,肋骨裸露,象征释迦牟尼入殓前的艰辛修行;十大弟子围坐身旁,有的抱脚抱头,有的仰面嚎啕,有的低头默哀,各流露了悼告师父的真情,是一幕活生生的吊丧图。这尊释迦牟尼佛,经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的专家考察后认定为“齐鲁隋代第一佛”,释迦牟尼佛的雕刻技法是南北朝刻法的发展,衣褶线条有独特风格,有浓郁的民间风采,被誉为一曲美妙的“下里巴人”。 二佛窟亦称隋窟,它处在位于主窟右20米处悬崖峭壁间。该窟造像共三尊。主像高2.4米,双膝下垂,面南端座,高肉髻,戴法网,两耳垂肩,面目丰满硕长,嘴菱角形,唇润颐丰,鼻梁略高,雕刻精细,形象逼真,而下半部分线条间接,雕刻粗犷,与上半部分形成显明对照,这种刻法,与河北、鲁中、河南等相邻造像石窟中风格明显不同,这大概是白佛山造像人的“匠心独运”吧。主像两侧为侍者,结跏状,头戴宝冠,身着袈裟、璎珞。 白佛山
与主窟相距20米处为三佛窟,内有造像三尊,为一佛二弟子像或称一佛二菩萨像。此窟雕像为唐代所造。 第四窟位于最东侧,因造像年代为宋代初年,亦称为宋窟。内有造像十二尊,其中珍贵者有二:一是北壁上的观音像,体态丰腴,面容和蔼,两耳垂肩,仍保留盛唐风韵。该像两侧侍者着百褶裙、褶皱仍保留有魏晋风格;二是最可贵者东壁上雕造的鉴真大师高浮雕像,造像风格酷似日本国所塑鉴真大师肖像,该像雕刻细腻,线条流畅,表现了中华民族对这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代使者的崇敬和爱戴。 造像群处摩崖上有“大隋开皇七年和大隋开皇十年……”等雕刻字样,它是造像断代的确切依据。
黑白云洞
白佛山
白佛山自然景观——即黑白云洞。两洞洞口不大,咋看无奇特之状,但这两洞却有三大奇特之处:一是两洞深不可测;二是冬有水声,每到冬季,入得洞口内,静听洞内有潺潺与哗哗水声从洞内传出;三是每到夏秋时节,遇到阴雨连绵,两洞便会吐云,黑云洞与白云洞各吐白云与黑云,两云冉冉飘起,环绕山头像是给白佛山带上了一顶彩色的帽子。
玉 皇 阁
白佛山山顶上全石结构建筑,叫“玉皇阁”,它是清代建筑,内有玉皇大帝的塑像。玉皇阁西一片平台,俗称“观景台”。站在这里观光,四周风光,一览无余。山南有大清河如玉如带,蜿蜒西去,西有东平湖,波光粼粼,白帆点点,东有县城高楼大厦,一派繁荣景象,周围景象,与白佛山交织在一起,汇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这白佛山景区中的景点就像颗颗珍珠,把画卷装点的更加美丽。
祥云圣母洞
白佛山西侧“观音殿”和“泰山行宫”。“观音殿”,俗称“奶奶庙”。殿为洞窟式,双窟南北并列,中间相通,殿门上做匾额状,一题“天仙圣母”,一题“祥云”。内塑像为园雕像,体量不大,但像与巨岩联为一体,在我国北方却不多见。 “泰山行宫”,下殿为巨石砌垒而成,顶做叠涩状,老百姓叫“无梁殿”。殿名大雄宝殿,内塑像亦在文革中被毁。殿上作阁,名曰“碧霞元君洞”。
白佛山(7张)旅游景区
白佛山正在不停的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文化,了解齐鲁第一佛,相信不久的白佛山一定会给世界一个崭新的面貌,以后的白佛山也将成为世界的一个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