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廷模应试文章
(房国杉提供影印件 房明毓整理)
江南乡试朱卷 嘉庆戊午科 中式第一百二名举人房廷模 江南淮安府桃源县学廪膳生民籍
同考试官安徽池州府铜陵县知县阎 阅
荐
大主考上书房行走翰林院检讨万 批
取
又批
肃括宏深,华实并茂。
○主考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稽察右翼宗学今提督江苏学政平 批
中
又批
局正辞醇,积厚流光。
本房总批
探题得颔下之珠,运笔进竿头之步,启秀披华,闳中肆外。知其涵养于义理者,深也。经义清通简要,韵语流丽端庄,五荣酌古准今,言皆有物,扶摇直上,拭目俟之。
【考题】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
房廷模
为见少者递言,及物之妙,犹复悬拟其盛焉。夫子路未深味乎?敬之一言而少之,亦知安人之中,后且可以安百姓乎?而夫子能不悬拟其盛乎?今夫浅狭之胸,其不足以拟至治也。久矣,乃有时不求甚解者,已自居于浅者,见浅之例。而圣人亦无庸深言也,第即其中之放而准者,以旁推而交通,而其理以相引而不穷其境,亦相深于靡尽也。已修己以敬,子之为子路告者,将以一理居天下之先,而争其功於扼要者也,是说也。究其极,固万理之胥,涵寻其端,实片言之居要敛之,足以精一心之鉴,严翼者,在旦明放之,足以孚众志之同弥纶者,在天壤至哉,敬乎。近不遗而远不御,其在斯乎?(眉批:○全题语无泛设)胡子路犹不能释然,於斯也,今夫学者之患,莫患乎无入理之精心,负盛气以来,前漫然,谓语言之少蕴,而教者之妙,莫妙于执一说以相引,俾前言其曲鬯,触类而旁通。(眉批:为数曰字勾魂摄魄,此文家力争上流法)子路一则曰“如斯而已”,是未知修己之可以安人也。再则曰“如斯而已”,是未知修己之可以安百姓也。夫修己之于安人,有对待之形,无推暨之力,安人之于安百姓,有远近之异,无先后之殊,理才一原,而功归无外。(眉批:轻拢慢捻,愈浅愈深)子路胡见不及此,而夫子已意为之驰焉,神为之动焉。曰:亦尝取修己安百姓之说,而一按乎。骤语以安百姓之效,几疑涉于张皇,抑知百姓已之绩也,人有已而怠,以承己,有己而严为守,不过分己之理统摄乎?群生而万象已森,然其各足此境,不果,堪想像欤。(眉批:入深出显,○释矜平,最见揣摩纯熟)乍聆夫安百姓之说,似可稍慰其初心,抑知百姓者,人之绩也。虑无以对一人,即虑无以对人人,直普人心同然之理,以宰制乎?六合而至治,已见其濯磨其境,不真堪紬绎欤。迨观修己以安百姓,而回视子路之所谓“如斯而已”者,语似增所未有,意非益所本无,一则索然而无余,一则悠然其不尽。率尔之子路,亦知安人安百姓为何如?而敢以轻心掉耶。
本房加批
纯于提顿处着精神,不事矜才,使气自尔,虚实相生,义蕴毕○,寻行数墨家,未足望其项背。
上律天时 下袭水土
房廷模
合上以观至圣,“律”与“袭”有各见焉,盖不息者天时也,不易者水土也。仲尼则律且袭焉。上与下不合撰哉,尝思圣人者,与上下同流者也,然试即至圣,以参两大之枢,觉同流之妙,亦昭分配至能。盖自强者,不息亦得主而有常,观至圣者所为,俯仰于不尽也。(眉批:名论透宗)仲尼之远宗近守也,固已。吾且更求其端于天。夫中天有敬授之文,而成易作讹,无愆厥序。王朝有司天之法,而保章冯相,各有专官。盖天时于焉,不忒矣。(眉批:波澜层出不穷,乃觉题蕴十分透露)仲尼则因其不忒者,而上律之,用行舍藏默,参以舒惨之运,而息息与气机相应,宁先天而弗违者,后天而不能奉时耶。虽图沉凤杳,天意几不可知,然气数之天,造物持其权,而运转之天,大圣独符其妙也。所以,春秋一书,纪年纪月,远以载一王之大法,近以参一己之遭逢,而消息盈虚,不啻取短长,寒燠之宜,返而与寸衷为体,而泗水之居,诸偕畅矣。(眉批:诠律字谛当)吾更因天而及夫水土。夫中天有随刊之典,而西被东渐,九州自为其风气,王朝有职方之掌,而流沙朔漠,五服各有其殊趋。盖水土于焉,一○(上宀下之,疑为定字)矣。仲尼则因其一○(上宀下之,疑为定字)者,而下袭之。仕止久速,皆有其确。然不渝之理隐,然协坤厚之无疆而异,而不相沿者,亦殊而不相袭耶。虽避地避人,斯世几异乐土,然辙环已偏,原无尺土之阶而厚德,在兹不作湍水之喻也。所以,风诗手订春田秋水,显以绘民俗之淳漓阴,以○(上宀下之,疑为定字)毕生之际遇,而进礼退义,不啻取燥湿刚柔之异,返而与一己相权,而至圣之安贞克协矣。(眉批:诠袭字谛当)天时水土有仲尼在焉。呜呼,盛哉。
本房加批
精理贯输,名言络绎。分疏处,语语皆经,称量而出,尤为藻,不妄抒。
无 以
房廷模
黜霸功者有余望,为齐王代揣其情焉,甚矣。事之可已者,莫霸功若也。孟子无以之谓,殆有甚不得已者在乎?且夫臣向者三见王,而不言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诚以今日言之于前,王不能听之於后,徒具夫淡漠之衷,势不得不废,然返耳。(眉批:谈论尤见胸罗卷轴)乃由今观之,而臣固知王之必不尔也,事为仲尼之徒所不道,宜置诸不论不议之条,为后世及臣所未经,并可付之何有何无之数。盖事之可已,而理之所不容不已者,莫过於此。然天下事有可已有不可已。其可已者,游说之徒卑之而无甚高论,勉旃而无复多谈。(眉批:老笔纷披)一说之偶乖,而即令其捲舌而告退者,识者早有以知其情甚踈也。而其不可已者,进见之下不曰先生幸教寡人,则曰寡人唯命是听。生平之注意,若惟恐金玉乎?尔音者旁观,先有以卜意之殷也。(眉批:帆随湘转,笔妙如环)臣于是代揣其情,臣于是悬思其意,凡人之不能相信者,即已为而亦属无伤,以臣交疎于王也。尚未知夙志之若何?而遽以喋喋者,上渎夫宸聪,则未免疑心起矣。今也下访维殷,早属望于先资之拜献,则注想切,而我怀可诉,交浅不虑,其言深。臣知王之能信也,信则将无已也,抑人之不能自疑者,即已焉。而亦无烦深论,以王之击心于霸也,方惟恐矢志之或渝,苟亦以琐琐者,显白于当前,则未免信心起矣。(眉批:疑信二义,互翻理,是神旺,尤妙在笔有辘轳,恰与题境相赴)今也语言剌谬,明示以夙契之未纯,则所望虚而疑义渐生,一心且悬而无薄,臣知王之能疑也,疑则将无已也。士前已习为成风,而雅意殷然,安之不改,子圣之矜张,而虚其心,以下问芻荛,有何至计,而辱承明问,未始不可举生平之得力,稍助万一于高深。噫!先生休而谁与卒谭,我王来而且有后命,(眉批:余霞成綺)则且以王之说为王献。
本房加批
上书房下,不隔不溢,题位偪仄,乃能如此掉臂游行,极行文之乐事。
导读:
【相关人物注释】
1.房廷模:字绳其,号式林,江苏泗阳人,清嘉庆戊午(1798年)科第102名举人,曾任蒙城县教谕。
2.平恕,内阁学士、江南乡试正考官,提督江苏学政。
3.万承风,(1752年-1812年),字卜东,一字和圃,宁州安乡汤桥(今修水县黄沙镇汤桥)人。十八岁时中秀才,三十岁再中进士,后选为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尚书房。嘉庆三年(1798),任江南副考官,第二年督广东学政;任满后还京,再值尚书房,擢詹事,又于嘉庆九年(1804)督山东学政,未能完成任期又被召入值尚书房,并任礼部右侍郎。嘉庆十二年(1807),督江苏学政。嘉庆十四年(1809),仁宗帝过五十寿,万承风上奏请求解任回京为仁宗帝祝寿,仁宗帝对此不满,加以严斥,万承风改迁内阁学士,调安徽学政,后再返京任兵部侍郎,入充经筵讲官,后又为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嘉庆十七年(1812)秋,刚届花甲的万承风因患风痹引疾还乡,不久逝世,享年六十一岁。万承风逝世后安葬于家乡长茅芦花埚,后其名入祀乡贤祠。
上书房:清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是清代皇子、皇孙在宫中读书上学之处。例选翰林官在内教习经史、诗词及满汉文字等,称为“上书房行走”。万承风曾入值尚书房,后迁为翰林院侍读,担任过宣宗道光皇帝旻宁的老师,侍读其读书长达二十余年。
4.《清实录•嘉庆朝实录卷之三十一》载:嘉庆丙辰(1796年),内阁学士平恕、为江南乡试正考官。翰林院检讨万承风、为副考官。
5. 阎xx:嘉庆三年(1798),时任安徽池州府铜陵县知县,为当年该科同考试官。
【文章题目解读】
一、修己以安百姓
【出处】此语出自《论语•宪问》
【原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安百姓:使老百姓安乐。
【译文】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评析】 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二、上律天时 下袭水土
【出处】此语出自《礼记•中庸》
【原文】“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译文】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天地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因为孔子与天地比肩,与日月同辉。
【评析】 这一章以孔子为典范,盛赞他的德行,为学者塑造了一个伟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为后代人永远学习与敬仰的楷摸。这就是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圣人。
三、无以
【出处】此语出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
【注释】无以,则王乎:以 通 “已 ”, 停止。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评析】这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的开头部分,开篇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关于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制度规定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规定每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副对联)合起来共八股。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八股文的字数规定为300字以上,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600字以下。
八股文题目只准从《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的原文中找出一段,一句,或者几个字。到清朝后期,更弄出把几句话的头一个字连在一起这种匪夷所思的题。
“八股文”也叫作代圣人立言,就是主要文字要用孔子、孟子及古人的口气说话。文中的四付对子,要求平仄对仗。但又不同于作诗。词语典故都要在经书中、正史中提到的,不能用风花雪月等诗词典故亵渎圣人。
*************************************************************
原影印件,有几处字迹模糊,或缺失,或异体字 ,难以辨认。用○或红色表示,请国杉及其他宗亲见后核对。上传时,格式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