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37阅读
  • 0回复

泗阳房姓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房国杉
 

发帖
155
房星
7165
威望
234
贡献值
14
交易币
211
辈分排序
宏国开同  硕业永昌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4-02-21
泗阳房姓考


房姓,得姓于公元前2300年,为尧帝后裔。尧帝生十子,丹朱为长子。丹朱开通聪明,智慧极高,是围棋界鼻祖,从小极受尧的宠爱。但其个性刚烈,欠和顺和政治智慧,尧帝重点培养了沉静内敛的舜,并最终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而封“房”地为丹朱食邑,丹朱嗣子陵以邑为姓叫房陵,房陵也就成为我们房姓的开姓始祖。
得姓之后的房姓氏族逐渐繁衍壮大。丹朱第三十六代孙钟及钟子沈,周昭王时仍袭爵为"房邑",沈 第十三代孙雅于公元前三十二年(西汉成帝末年)为清河太守河北清河县东 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繁衍成为望族。房雅族人房凤(字子光、士元、元或子元)、房扬名在儒林十一代孙东汉桓帝朝司空房植有名当朝。后又因南朝梁武帝时(公元502-557年间)房景伯在清河任过太守,以及唐朝三位宰相(太宗时期房玄龄,武周时期房融,玄宗、肃宗时期房琯)均出自清河,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也因此有“天下房姓无出清河”的说法。
泗阳房姓,据泗阳县志民国版氏族志记载,“房家湖房,祁姓,望清河,明中叶由山东迁来,世居治西房家湖地方,祠曰房家庙”。聊聊数语,虽然没具体说出我们房姓迁来泗阳的具体时间及来自何地,却说明我们泗阳房姓乃清河一脉相传。
由于年代久远,“木主被焚”,我们泗阳房姓的根便成了一个迷。目前能够查询到的关于我们泗阳房姓文字记载也不多,散在家谱和县志中,对于来源也没有确切的说法。但一直以来我们房姓人追根朔源的热情从没有减退过。相比前人的严谨,后人往往道听途说,望文生义,对祖宗的来源也形成了一些说法,什么泗水说,梁山说,东昌府说等等,仔细研究,都缺少依据,难免有些主观猜测,臆断的成分。这样反而会产生些误导,让人越来越模糊了,寻根问祖失去了方向。
研究历史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考据。研究一个家族的历史最重要的资料就是家谱,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来源、传承、变迁。虽然我们泗阳房姓家谱成书时间较晚,也曾经损毁,记载不全,仔细研读,仍然能够发现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县志中对我们家族的记载比较笼统,他侧重于文化、人物等。
房家湖,是我们房姓家族最早的迁入地,也因我们房姓人世居于此而得名,县志中我们泗阳房姓也因此被称为“房家湖房”。由于人口增长、迁徙,我们泗阳房姓人的生活已不仅是在房家湖一带了。目前我们泗阳房姓主要分布在泗阳临河的房湖村,王三庄村,熊码村,沈圩村,骆湾村,以及洋河解放村。李口镇杨码村、林孟村,众兴镇云渡村,宿豫区大兴镇林沟村,盐城滨海,射阳等地也有分布。有人建议泗阳房姓称宿迁房姓,以显示分布范围广,但我认为,虽然目前我们房姓人遍布各地,甚至有的迁徙海外,但他们的根在泗阳,且泗阳地区只有我们思本堂一支,而无其他支系宗亲,而宿迁地区泗洪,沭阳均有别之宗亲。不管你身处何地,只要你称泗阳房姓,则根源脉络一目了然。
泗阳房姓现有四支,堂号为思本堂。泗阳房姓辈份排班用字四支各不相同,即使每支也常有异,造成一定混乱(尤以房湖支为甚)。以至于外姓人甚至于本姓人自己搞不清相互之间的班次辈分,这里注明一下那些另行起字的辈分,以便大家甄别。元(16)、希(17)、蔚(18)、石(18)、宇(19)、明(19)、此“明(19)”与三房西墩柴林支“明(17)”最易造成混淆,相(19)、锦(19)、玉(19)、彦(19)、秀(20)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修谱时各支分别作了统一,排班自十六世起。
    
    支(长房):宏国开同  硕业永昌  恩仁生化  兴兆常春。
     
西    支(二房):谋士修立久  先以业传仁  寿高尚成序  惟亚家习清
    
西墩柴林支(三房):光明正大  乐善永昌  德泽润宇  华洲增辉
    
    支(四房):龙树修绍  伦其广太  克玉道茂  恒之学文
我们泗阳房姓排班用字的乱象以及四支独自修谱确实是让人雾里看花,外人看不懂我们房姓支系传承,家族内部不了解亲疏长幼,这对我们增加我们家族的凝聚力,对宗亲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产生了一些影响。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木主被焚”,“家谱损毁”的一些客观原因之外,但最主要的原因与我们房姓识字人较多有关。我在房姓网泗阳房姓介绍里,列出我们泗阳房姓从明中叶至清末期间取得各种功名学历的有八十多人,而直至清末,我们泗阳房姓总人口估计不足千人。那时,基本上房姓人聚居的地方都有私塾,房家人到一起都能谈古论今,这也造成我们房姓部分人高傲,固执,相互不服,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倡导的四支合谱而近百年未果。这种情况我在八十年代参与的修谱中深有体会。目前,我们泗阳房姓四支合谱前期工作已展开,理顺我们四支之间的关系比考证我们泗阳房姓的渊源显得更为迫切。况且,资料信息的缺失,对于源流的考证难度也较大。而理顺四支之间关系,对目前四支合谱的修订,对将来的寻根问祖会大有裨益的。因此我们泗阳房姓考分两部分介绍,一、泗阳房姓支系考;二、泗阳房姓源流考。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现探讨一下我们泗阳房姓四支之间关系,而对于源流的考证有待后续跟进,希望有志于此的宗亲大家一起参与。
一、泗阳房姓支系考
如前所述,我们泗阳房姓现有四支,对于我们泗阳房姓四支之间的关系其实大家都是模糊的。记得小时候,文化生活缺乏,多数的时候是坐在长辈周围,聆听他们谈论家族的往事、掌故,当谈及我们房姓的根源时,他们也只能说出先祖自山东来桃,而对四支之间关系从未谈及过。以前老一辈大家在一起,没有人会去刻意区别哪一支,哪一系的,大家彼此珍惜的是,都是头顶一个“房”字,如果你一定要去区分的话那倒显得生分了。反过来,即使你想说,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些先辈在谱序中论及此事也是感叹“同居怡怡廿余代,流传历历已三朝”;“燕闻相聚,庆吊相通与吾亲房亦无大异”;“五支班辈次序之清白,至今未乱”。时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束搏人多年的禁锢被打破,历经五十多年未修谱的我们房姓家人开始讨论修订族谱,其时也有提议四支合谱,但意见最终没能统一,四支还是各自修谱。二房(西湖支)此次的四修谱,立家宗亲所写的附记存疑中,“我房氏始祖,原籍山东,在明中叶年间,见山东乱,兄弟五人,先后俱迁泗阳西乡各处,其时各以所居之地,分别称之曰:南北院长房,西湖支曰是我二房(立家宗亲这里有一误,房湖支在七世分长二房,而长房在九世分南北院,南院长房,北院为二房。而西湖支二房并非与南北院长房平行的二房,而是与房湖支平行的二房),西墩与柴林曰为三房,河南曰为四房,北庄曰为五房。而上溯先世皆一脉相传”。这成为我们四支之间关系的最终解释,大家也都默认了此说法。之前我写在房姓网上的泗阳房姓介绍里,也引用了这种说法。但后来,我仔细研读四支家谱,对这种说法渐渐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我们只翻阅自己本支的家谱,倒也看不出什么问题,但你要四支家谱结合起来看,你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长房(房湖支)缺前三世,二房(西湖支)缺前四世,三房(西墩与柴林支)缺前四世,四房(河南支)缺前三世,难道这只是一种巧合?我们再来看家谱中的描述。在长房重修族谱易知公谱序中说,“祖素村公于乾隆辛未年修谱,而上三世名字已不可考,据闻六世立吾公少孤时曾造火变,灾及上五世木主,至七世君建公复少孤,仅知四世以下名字而上三世名字不能记忆,询知亲朋耆老而无知者故不可考”。在看其他三支家谱,对此情况描述不多,且说法也比较相似,三房(西墩支)十四世新甫公在光绪三十一年的三修族谱序中说“我房氏自山东来桃,上四世名字配氏俱失传,至五世始有兄弟三人……”;在其谱中记载始祖一栏这样说“原籍山东,明中叶来桃,因遭兵燹(燹xiǎn,野火,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上四世名字配氏俱失传”。四支(河南支)靓龙公在四修族谱中“前三世木主因遭火灾又无人记清,故名字及配氏均失传”。不管说得详细还是简单,也不管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几百年过去了,现在无法还原当时得确切真相。说法虽异,但前几世“木主被焚”结果一致。不禁让人想到这是同一场火灾还是先后几场火灾,如是先后几场火灾,那祝融是故意来找我们房家麻烦,专烧我们房家的前几世木主?不太可能吧。这又似乎向我们暗示这样一个问题,那是同一场火灾,焚毁的木主不仅是长房的,也是二房的,也是三房的,四房的。也就是说我们泗阳房姓的前三代是我们的共同祖先,一场火灾烧毁前几世木主,导致前几世祖宗名字记不清了,后来四支之间关系也搞不清了,时间一久便演绎成兄弟五人先后来桃。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宗亲说不可能,从古至今还没有人这样说,兄弟五人自山东来桃这是大家认同了的,难道四支前几世名字不可考就下结论是一个祖宗吗?其实我也不敢乱说,毕竟涉及祖宗传承,岂敢张冠李戴。然而情理所致,不由不说。2006年,我父亲生病,生活不能自理,我因照顾他而没有工作,闲的时间多了,没事我就翻看家谱。正如苏老泉所说:观吾谱者,可油然而生孝悌之心。祖先的耕读孝友,崇文重德,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令我肃然起敬,带着敬佩之心,我借阅了其他三支家谱,并结合县志一起看,于是对我们泗阳房姓家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在09年写了“泗阳房姓介绍”发在中华房姓网源流辈分集。随着了解的深入,看出先辈们对寻根的一些探索和迷惘,也从中看出一些症结,四支各自修谱,对于许多信息没有进行系统整理,整合。通过仔细研究我也越发觉得我们四支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兄弟五人先后从上东来桃”,而是始祖一人来桃,至四世而有兄弟四五人分之,以后传承发展形成目前的四支。如果仅凭上述这点的推测就下结论当然是草率的,他只是打开我的思路,吸引着我去探索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兄弟五人先后自山东来桃”这一说法的由来。前面已经说过,最晚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二房四修族谱立家宗亲写的附记存疑中,难道是立家宗亲说错了,当然不是。往前看,在二房族谱中有席支公于民国二十一年写的五支族谱总序,开头便写道,“我房氏原籍山东,兄弟五人,见山东乱而俱迁桃邑,今桃源改为泗阳。我们始祖先至桃源西乡,彼四支祖续来,散居县西之乡间,揣其来时,有自前明中叶而来者,抑或有其来稍后者,凡居县之西乡自吾长二房外尚有五支……”。立家宗亲也只是继承了席支公的说法。当然,席支公所言也并非空来风。再往前看,同治九年,长房三修族谱,长卿公的附记存疑中“吾家旧存草谱一卷,约分数门,首列二门,次及三门、四门而无长门,以吾亲房为长门欤。后经西匪之乱此谱亡失,询之族众中更无见者,即今追忆,仅记每门所载多则五六世,少则止三四世……此谱之叙于何时亦无从考也,也就吾生平闻见而知自吾亲房外尚有五支,以地分曰西湖、曰西墩、曰北庄、曰河南、曰柴林……自吾支修谱后,他支亦修支谱,其世袭源流与吾向所见草谱适相合……反复思之,居桃有数支,意者来桃有数人欤,其世数之大不同者殆来桃有先后欤,其世数之微不同者或来桃之人班次不一,即如后世叔侄同来之说欤。否则,代远年湮,子孙不能全记而遗忘缺略,故世数不同欤,皆无从考也。总而论之,凡自山东来桃者皆吾族……”。长卿公为三房西墩支重修族谱写的谱序中也有相同叙述。翻遍四本家谱,论及四支关系的仅此三公。长卿公好诗文,邑志称其诗有风人敦厚之旨,其名蜚声文苑。在其所写的附记存疑中根据前辈流传下的材料,家族间流传的对祖先的一些传说,明清时期的官制,对我们泗阳房姓的根源脉络,支系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对一些的可能性做了些推测,发前人所未发,对后世研究泗阳房姓家族起了奠基性作用。通观全文,对任何问题都是进行分析推测,并未给出结论。后来席支公于我们四支尚在讨论准备合谱时,即写好了五支族谱总序,对长卿公的一些推测结合自己的观点,就形成了“兄弟五人先后自山东来桃”。试分析一下,当时四支既言合谱,那四支之间是什么渊源关系呢,也是饱学之士的席支公当然要给出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了,不然的话,即使合了谱,那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啊。从民国二十一年至今八十多年里,这一说法已经为大家普遍接受了。如果说我们泗阳房姓前三世共祖的说法是不根之谈,那么兄弟五人先后自山东来桃又是什么依据呢。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关于牌位的摆放问题我请教了族中的一些老者。通常情况,若是兄弟一人则无需多说,如果有兄弟两人以上的,祖先的牌位那一定是摆放在长房家的供桌上。这样看,祖先排位的摆放方式与之前推测的一场火灾焚毁木主致几房前几世祖名讳缺失一点也不矛盾,具有因果关系,也实在是找不出理由能够说明是什么致我们泗阳房姓四支前几世祖共同缺失原因。那为什么有的缺三房,有的缺四房呢,这应该与牌位摆放的位置,烧毁的程度,及四世祖是否存亡以及后来家人的记忆有关。回想当时,我们房姓最多也就五家左右,还分散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既言长房六世祖少孤,那五世祖年龄也不会大,而其他的其他几支的六世祖年龄也不会大,有的说不定还没出生呢。一场大火烧毁了祖宗的牌位,唯一的能记载祖宗名讳的木主没有了。现在的孩子能说话时大人会教孩子说自己父母,爷爷奶奶的名字,而那时要避讳的,哪能随便就说父母长辈的名字。红楼梦里贾雨村教林黛玉,林黛玉总是把“敏”字写错,后来贾雨村得知林黛玉母亲名字叫贾敏才恍然大悟。所以木主被焚以后,名讳随之缺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另外在民国版的县志中,明朝嘉靖年间(1507——1566)有一贡生房元康,翻遍几本家谱查无此人,但在当时泗阳的氏族里绝无其他房姓,那这位元康公是否会是在那场火灾中焚毁的木主之一呢?可能,但绝对不会是前三世的,为什么,长房的四世叫房厚康,如果前三世里有叫房元康的,那四世祖不是要犯讳了吗。从时间上看,长房四世祖后康公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贡生,嘉靖末与万历初相隔不过几年,基本算是同代人了。我们再看,长房和四房缺前三世,而二房和三房缺前四世,那这位元康公是否会是二房或三房,或者说是二房和三房的四世祖呢,那当然是可能的,单从名字上看和长房厚康公不像是兄弟吗。或者有人要说了,那既然这样为什么长房四世祖的入贡要比元康公晚呢,这样看,虽说是长房,但如果是厚康公出生的晚几年也不是不可能啊;还有,我们了解一下贡生,贡生是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成绩优秀或资格老的,送入国子监继续学习的学生,如果元康公成绩优秀先入贡,而厚康公资格老后入贡呢,科举时代读书是不讲年龄的。那为什么说是二房或三房,又是二房和三房呢,因为如果在四世祖时而有兄弟四人的话(北庄一支不计),那么元康公就有可能是二房或三房的四世祖,要是兄弟三人的话,那不就是二房和三房的四世祖了吗。当然这仅是推测而已,但不管是那种情况都不矛盾,都验证一个问题,木主是在一场火灾中烧毁了。
在二房的四修族谱立家宗亲的附记存疑中,“我二房始祖至七世祖,祖墓皆葬在洋河南房家庄原东南庄家北约二百米地,为始祖和二世祖祖墓。相传东老墓和南大墓为三世祖和七世祖祖墓,具体那一世祖在哪里难以考查…..”同样在二房四修族谱士伦公的谱序中说“而本二房又有一支由此(房湖)迁居西陲洋河镇南曾庄(房家湖人称他为西湖),县志未有记录是在何时何代迁徙,我们应当查考。”结合两人的文字,我们可以分析下,士伦公说二房的一支不知何时迁到南曾庄的,那二房的始祖墓葬在南曾庄的可能性还是不大的,因为房湖离南曾庄有二十来公里的路程,这么远的距离实属不易,也没必要。立家宗亲在文字中用了“相传”,“具体那一世祖在哪里难以查考”,也就是说关于二房祖墓的一些说法应该是模糊的,尚无定论。那么据我分析这里所说的始祖墓极有可能是二房迁到南曾庄一支的始祖墓,而非二房的始祖墓。我们再看,还是立家宗亲的附记存疑里说“东老墓和南大墓都有两三座坟头,墓添成一座大墓据老人说是‘风水’长的。过去洪水泛滥涨落,墓也随着涨落”。这又是巧了,锅底湖的祖墓一直以来都说是长房祖墓,为前五世祖的墓经后人不断添加而成为一个大墓,也有着同样的传说,说是雨水泛滥,锅底湖水涨,墓也随之而涨,这一传说不仅流传于我们房姓家人中间,也为祖墓周围方圆数里人传以为神话。相同的传说,我想其根源也只一个。如果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房姓前三世共祖的话,那么锅底湖祖墓就是我们泗阳房姓几支的祖墓,仅四世,五世是长房的。关于二房祖墓随洪水涨落,应该是根据老人的传说,是有这么回事,模模糊糊的就嫁接上去了。
现代的网络技术也为我们搜集信息提供了极大方便,这是前人的条件所无法比拟的。邳州房台子房卫东宗亲发在房姓网的邳州房台子房姓分布,涉及到我们泗阳房姓,并配有源流图。
诗曰:朗朗乾坤永恒 巍巍泰山久长  浩浩吾乃旺 堂堂记世隆昌盖闻整谱古今有之,考其内容乃是追源探本上可记载上祖的名纬下可分清宗派明晰世系,别其亲疏贯其一脉虽传至百世长幼有序班辈不絮;又能使共族同宗之人克奉祖规相亲相爱精诚团结;班辈不致絮乱者唯有谱牒可稽也。如吾房氏允祖者字表执中,河北清河人也;后迁至山西曲沃县北房楼村生有五子乾····贞;耕读继世勤俭持家虽遭元朝暴政亦能免去冻妥;明初迁民法令下,晋省依照法令被迫迁出者四人只有长者在家以接香烟,全家含泣商讨决议用瓦划分五片;兄弟五人各执一片作为日后相会信物。从此三房享祖迁居山东腾县,四房利祖迁居山东潍坊,五房贞祖迁居江苏泗阳,二房元祖(字屹)迁居江苏邳州望母山北房台子,传至五世志祖生育五子仁````,大明成化年间洪水泛滥成灾延续多年无法生活,仁祖兄弟五人议定外出投奔山区以谋衣食长房仁祖高仁迁东房庄,二房义祖高义迁埠上西房庄,三房礼祖高礼迁居山东萝藤,四房智祖迁居江苏铜山县茸山,五房信祖迁居江苏沭阳马山


  房卫东宗亲提供的信息为我们泗阳房姓寻根问祖提供了方向,前辈们一些百思不得的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虽然要弄清楚我们泗阳房姓的根源脉络还要很长的路要走,很多问题要解,很多事要做,但足以佐证我们泗阳房姓泗阳的祖先只有一个,而非五人来桃。我们泗阳房姓源流的考证,将以此为线索,望有兴趣的宗亲一起努力。






                                                            十七世国杉拙笔
                                                                        2016.3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难过

新奇

臭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请确认你的回复是对本人作者的尊重,为了保证论坛发言的质量,望各位宗亲共同遵守论坛的规定,回复帖子要看清帖子内容,不要一味的赚人气,冒失回复造成文不对题。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