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山东省博物馆》网: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1aa4f9de0690c66c0176a43f1172bd6a0020fa5843e93732d445011e4af60624e0b89833a2516ae3a41f7b57337200357f6cd97cf0b8afccd3f2fff76692f01d90653845ef0d624659c66875b9def4ea4adf144d2f48f96a303168b44057edba69c5b761eca6a&p=8b2a921b8f934eac5afede254f56&user=baidu房彦谦墓
发布日期:2008-11-11
字体 [ 大 中 小 ]
文、图 / 张从军
在济南市彩石乡赵山之阳,有一处古墓园,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古墓,这就是著名的唐朝十八学士房玄龄父亲房彦谦的墓葬。墓葬现存墓冢、墓碑和部分石兽,因房彦谦在隋朝为官,其子房玄龄又是大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其墓碑由当时的历史学家李百药撰文,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因为房彦谦父子两人为官清正,深受时人爱戴,所以房彦谦墓及其墓碑受到了历代王朝的保护和重视。该墓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城房氏与房彦谦
房氏原本不在历城,按照文献记载,房氏原籍清河(今河北东南、山东西北地区),清河是南北朝至隋唐名门望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山东地区的崔、卢、髙、张四大姓氏几乎都出自清河。到房彦谦七世祖房湛时期,因为做过燕国的太尉椽,随着南燕国迁都青州,也把家人带到了齐地。今济南市历城区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属于齐郡。从此以后,房彦谦一支就把历城当作了自己的故乡。从十六国到房彦谦时,200多年间,历城房氏家族几乎一直都为官从政,房彦谦曾祖父是齐郡和平原郡的太守,祖父则做过南朝宋的太守,父亲从州主薄(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起家,也做到了郡守的职务。
房彦谦出生于公元547年,一生先后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四个王朝的更替换代。大家族的文化熏陶和动荡的政局变换,铸就了他的清正品格和娴熟的从政能力,18岁时,他就担任了家乡齐郡的主薄,并一直在政府任职,40岁时被郡守举荐进京,做了监察御史,职责是“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其职责既像今天的纪律监察干部,还兼具司法监督和整治朝廷风气的责任。官品虽然不高,权力却也不小。后迁为河南长葛县令,在全国官员考核中,因其清正廉洁,被评为“天下第一”,并因此而晋升郡司马(州郡军事官员“二把手”)。史书记载,当他离职高升之时,地方百姓拦路挽留,并为其立碑颂德。隋大业九年(613年),随从皇帝到辽东,担当了一阵扶余道(今东北地区)监军。后来,因过于耿直,得罪了权贵,被迁为泾阳县令,69岁病逝于任上。
房彦谦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大多周济了同事亲友,以至于史书称其为“家无余财”。他曾经和其子房玄龄说过:“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他的这种高风亮节得益于他的人生经历,虽然他出自名家士族,但他幼年时期生父就亡故,15岁过继给叔父,继母去世时,他绝食五日,以示孝心。在家中,凡有时鲜果蔬父辈不吃,他绝不先尝,其孝行名扬乡里。同时,他也十分好学上进,7岁时就读过万言书,长大后,还擅长书法艺术。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给了他以深厚的影响,因此,他也能够培养出房玄龄这样的一代名相,大唐重臣。
公元631年,经唐太宗恩准,房彦谦的灵柩由其子房玄龄迁葬回历城故里祖坟,朝廷追赠其为“徐州都督、临淄县公”,并特派了官方的鼓乐仪仗队从洛阳护灵到历城,灵柩所过州县费用不足部分均由地方政府资助祭奠,同时国家还动用了千余士兵为之送葬,亲朋友好参加迁葬仪式的有2000多人。这次迁葬可以说是唐朝初年一件盛事,轰动全国。
房彦谦墓碑
公正而论,房彦谦仕途一生,清正廉洁自不必说,但他远没有其子房玄龄的政绩卓著,也没有像房玄龄那样在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他的迁葬所以隆重到举世瞩目,完全是因为房玄龄,而房彦谦墓所以为历代敬仰和推崇,也是因为他的那块千古名碑。
房彦谦的墓碑碑文是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写。李百药是24史中《北齐书》的作者,其父亲李德林是隋朝的内史令,也是历史学家,同时还是房彦谦的同代人。李百药撰写碑文的时候担任着太子右庶子,66岁。欧阳询则是隋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所创立的书体被称为“欧体”。他和当时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书法“四大家”。欧阳询书写碑文的时候已经74岁。两位花甲之人应邀为房玄龄的父亲撰文书丹,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房彦谦灵柩迁葬的隆重。但是,为了表示对死者和生者的尊重,两位大文人没有像往常一样把自己的名字署在正反两面碑身上,而是放在了不起眼的碑侧。这样处理,再次表示了两位文人的敬畏和谨慎。
房彦谦墓碑现存地面以上部分高300厘米,宽130厘米,厚40厘米,由碑首、碑身和碑高组成,碑首和碑身由一块完整的巨石琢成,碑额是篆书,3行9字:“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碑文正面36行,2000多字,主要内容是褒扬房彦谦家世、履历及其为人的高风亮节。因为李百药父子和房彦谦、房玄龄同时在朝为官,所以对房彦谦的历史以及功业了如指掌,加上房玄龄的因素,碑文自然难免有溢美之词,所以,在碑文最后部分,李百药以“四字一句”的大段篇幅对房彦谦进行了歌颂。碑阴文字则主要是记述了迁葬和唐王朝对迁葬活动的重视和支持,以彰显房彦谦的身份和地位。像这样碑阳碑阴甚至碑侧都镌刻文字的人物碑,为我们了解唐代碑文的写作格式和文法以及镌刻形式等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这篇文章因此还被后人收入《全唐文》。
房彦谦墓碑被后人看重的主要因素还不是碑文出自历史名家之手,文章做得如何好,而是碑文的书法出自于欧阳询这位书法大家之手。欧阳询作为隋唐时期的大书法家,他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影响可以说如雷贯耳,其在楷书书体的创造和发明方面名垂千古。一般人认可欧阳询的书法主要是他所创造的“欧体”,这种字体方正严谨,瘦骨清像,既具北朝魏碑字体的刚健锐利,也有南朝浑厚飘逸的神态,横平竖直,间架结构,四平八稳。其著名的《九成宫》碑刻,一改南北朝字体横扁的定式而将字形方正起来,同时,他还创造性地将字体上下拉长,使之由横扁改为略呈竖扁的形式,加上其清瘦的笔划,使方块汉字面貌一新。正是因为欧阳询字体的端正和中锋行笔的刚健,所以,《九成宫》成为后世书写汉字的楷模,楷书书法的标准范本,欧体也因此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使用汉字的其它国度里同样受到爱戴和尊崇。但是《房彦谦碑》不是典型欧体楷书而是隶书,而欧阳询流传下来的书法除了像《九成宫》这样的楷书外,就是屈指可数的几页行书,隶书作品凤毛麟角,而两千多字的隶书更是十分罕见。因此,《房彦谦碑》问世以来,备受世人推崇,以至于到了元代,碑文广为传拓,其拓片也为后人所钟情器重。
《房彦谦碑》的隶书属于南北朝隶书的风格,字体方正略呈横扁形态,笔划均方起方落,和东晋《爨宝子碑》和《王兴之墓志》风格接近。欧阳询虽然继续了东晋南北朝隶书的传统,但他又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那就是把隶书典型的“蚕头燕尾”进行了修整和改造,方正了圆滑的“蚕头”,缩短了夸张的燕尾,紧凑了松散的结构。他的这种隶书设计,还同时改变了人们对于北朝乃至隋代隶书丑陋松散的成见,为隋唐隶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欧阳询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成就本来是楷书,其一生之中写的最多的也是楷书,为何到了晚年在书写房彦谦墓碑的时候又改用了隶书的写法?个中原因可能与对房彦谦的尊重有关。因为在当朝人们看来,隶书是过去的写法,是一种历史的标志,而房彦谦生活在北朝,卒于隋朝,一生与之相伴的主要是南北朝时期的隶书和魏碑字体,选择隶书书碑,既符合房彦谦的生活时代,也表达了一个故去的观念,让故旧字体陪伴一个先朝历史文化名人,恰如其分。这可能就是欧阳询何以在74岁高龄之时选择隶书书碑的真正原因吧。
千年石兽
在房彦谦墓地除了著名的《房彦谦碑》外,还残存着两座石兽,一只石虎和一只石羊。石虎呈蹲踞的形式,虎眼前视,眼球突起,呈现出震慑的气势,尤其宽广肥厚的前胸和两条扑地前腿,体现了初唐陵墓石兽雕刻风格的稳定、大度和自信,反映了大唐帝国的雄浑壮阔气概。石羊则安详地卧在地上,其长长的胡须表明了石羊的老成和稳重,从另一个角度折射了隋唐时期臣僚们恭谨、温顺的处世品格。
墓前放置石虎是汉代以来的风俗,按照东汉时期曾经出任过泰山太守的应劭在《风俗通》里的记载,这石虎就是墓地的石虎神,可以驱除威胁陵墓的妖邪鬼怪。石羊和石虎一样被安置在陵墓石兽的行列同样也是为了辟邪。石羊的原型本来是一种叫做“獬豕”的独角神兽,这种神兽能辨别忠奸,其独角就是惩治邪恶的主要武器,凡邪恶之人见了它和它的独角无不望而却步。因为羊头上也有角,羊角同样是其护身的武器,所以羊的形象也被引伸到辟邪的行列,组合进陵墓石兽的阵营。但是自汉代以来,陵墓石羊都雕造的比较温顺,一个个都是俯首帖耳的样子,这可能与人们对于羊的本性认识有关。房彦谦墓前的石虎石羊所担当的职责首先是辟邪,保卫着房彦谦的地下之灵平安无事,同时也作为一种标志,告知后人墓葬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一座墓葬因为牵连上了著名的政治家房玄龄、唐太宗,牵连上了著名的历史学家和书法家,所以名垂青史,为世代敬仰和尊崇。
(来源:走向世界)
发布部门: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