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始自北宋,盛于明清,代有精品。紫砂壶以简练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安祥恬静之态,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林,深得海内外多方人士的钟爱。
紫砂工艺历经数度兴废衰荣,紫砂艺人更是名师辈出,从明代的供春、时大彬、惠孟臣,清代的陈鸣远、杨彭年、陈曼生、邵大亨、黄玉麟,到现代的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他们将紫砂工艺推向了顶峰,紫砂壶“不胫而走遍天下”,其价值也达到了黄金所不能衡量的程度。
宜兴紫砂壶有四个特点:一是材质特殊,“五色土”紫砂泥宜兴独有。据古籍记载,紫砂壶原料五色土的发现就和古埃及人发明玻璃的传说一样离奇。“相传壶土所出,有异僧行经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及去,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从此以后,宜兴就开始烧造最早的紫砂壶。
此说虽不足信,但紫砂泥确乎得宜兴山川之灵气,乃得天独厚的特种陶土矿产,亦为我国罕见稀睹的天然资源。皖之寿县、鲁之博山、粤之潮邑,均有出产类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分,则判若霄壤,色泽的美茂朴雅,质地的经久耐用,当推宜陶为独步。
二是工艺特殊。紫砂壶的制作成型都是由手工操作的,全手工成型。紫砂壶的造型艺术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按其造型分类,大体可分为几何形体造型(俗称光货)、自然形体造型(俗称花货)和筋纹器造型三类,具体品名有一千多种。
“光货”的造型讲究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变化,圆器要求“圆、稳、匀、正”,方器要求线面挺括,轮廓分明。“花货”的造型是用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法,从自然形态(如松竹梅)变化来的造型。筋纹器造型要求线条纹理清晰,制作精神,口盖准缝紧密。但是,它们的成型过程基本相同,用泥片镶接和打身筒法。
三是装饰特殊。紫砂壶上的诗书画印陶刻,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珠联璧合,美意延年。由于茶事兴盛和紫砂壶的社会影响,追求书法艺术和铭刻趣味,不仅是制壶艺人自己落款题词刻于壶上,而且还吸引了不少精于品赏的书画家、金石家及文人墨客,他们也纷纷介入,出样订制和挥毫饰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曼生壶”,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且多有精品。
四是功能特殊。紫砂壶已成为国人品茗最理想的茶具,泡茶不走味,
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器身色泽就越发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也越醇郁芳馨,甚至空壶里注入的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香味。
197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凡茶叶专业人员品尝茶汤时,必须用陶质或瓷质的茶具。
宜兴的紫砂壶,泡出的茶汁能保持较好的色、香、味,它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深受国际陶瓷界和收藏界青睐,誉为世界一绝。
当年苏东坡用紫砂提梁壶烹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绝非偶然。而今海外许多有茶好的人,则称紫砂壶为“无毒茶具”,经常使用它,会延年益寿。这就是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特别喜爱紫砂壶的奥秘。
众所周知,紫砂壶是宜兴对外的一张响亮的名片。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紫砂陶制作工艺已由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并且向联合国提出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申遗”)。这对提高宜兴的知名度、繁荣宜兴乃至无锡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事业,都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紫砂业内人士、制壶艺人知道这个信息后,受到极大的鼓舞,中国紫砂博物馆、蜀山紫砂一条街在抓紧建造。
紫砂作坊像雨后春笋,布满陶都,壶艺作品推陈出新,欣欣向荣;壶艺新秀不断涌现,显示着紫砂工艺发展的新局面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