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研究:第十一期 加入时间:2008-9-29 11:27:01 admin 点击:91
唐相国房公德铭之阴
【题解】
因版本故,本文又题《相国房公德铭之阴》、《唐相国太尉房公德铭之阴》。“德铭”,指文人赵郡、李华写的《唐丞相太尉房公德铭》,以本书撰写目的故,特将此文移附于后。身为玄宗、肃宗时的丞相房琯死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八月四日,且在四川阆中的一个寺庙中。文人赵、李为其写的“德铭”(墓志铭)因战乱未能立碑。直至公元808年,王涯量移为袁州刺史时才刻石立碑。由此推测,柳宗元当是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或五年(公元810年)在永州作此铭。袁州,今江西宜春县。阴,碑的背面。碑的正面为李撰之文。房琯死后近50年,柳宗元还要为其写铭,且愿意刻在碑的背面,足见房琯在柳宗元心目中的地位。房琯为相,国人“咸服其节”,“咸尊其道”。房琯曾贬为袁州刺史,袁人不忘其道,王涯顺应民心,刻石立碑并增饰栋宇,以致“州人大悦,咸会陨涕”,并称赞房琯有“周(公)召(公)之德,微子之仁”,为县令,“县怀其化”,为刺史,“州濡其泽”,致使“凡我子孙,罔不戴慕” 。柳宗元“惧其去我也遽,愿书于铭之阴,用永表于邦之良政”,交代写作缘由。
房琯死后10年,柳宗元才出生,且王涯为房琯立碑在袁州,柳却在永州。柳作此铭,除上述原因外,其主要动因还是房琯、王涯仕途的坎坷经历,尤其是被贬谪的遭际,与自己的命运一致。以人说事,推己及人,囚永10年的柳宗元就不可以有一线刻石立碑以遗后世的奢望吗?
【原文】
天子之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诸侯之人为王卿士,亦曰公。有土封,其臣称之曰公。尊其道而师之,称曰公。楚之僭[1],凡为县者皆曰公。古之人通谓年之长老曰公。故言三公。若周公、召公[2],王者之后若宋公,为王卿士若卫武公,虢文公、郑桓公[3],其臣称之),则列国皆然。师之尊若太公。楚之为县者,若叶公、白公[4]。年之长老,若毛公、申培公[5]。而大臣罕能以姓配公者,虽近有之,然不能著也。唐之大臣以姓配公最著者,曰房公。
房公相玄宗,有劳于蜀,人咸服其节;相肃宗,作训于歧[6],人咸尊其道。惟正直慈爱,以成于德。用是进退,所居而事理辩,所去而人哀号。理袁人,袁人不胜其怀。为文士赵郡李华铭公之德。乱,故不克立。
今刺史太原王涯嘉公之道,犹在乎人,袁人不忘公之道,为之刻石。且曰:“州之南有亭,曰需宴亭,公之为也,人之思也。”乃增饰栋宇,即而立焉。州人大悦,咸会陨涕,言曰:“昔公以周、召之德,微子之仁[7],有土封以为卿士,道为三公,德为国师,年为元老。尝为县,县怀其化;至于州,州濡其泽。凡我子孙,罔不戴慕。”盛德之词,文而不刻。更刺史数十,莫克兴起,乃卒归于王公。王公尝以机密匡天子于禁中,遵公之道[8];刺于我邦,承公之理[9];又能尊公之德,起遗文以昭前烈,则其入为卿士三公也,孰曰不宜?吾惧其去我也遽,愿书于铭之阴,用永表于邦之良政。
【校勘】
[1]为王卿士若卫武公虢文公郑桓公:据吴文治先生(简称吴氏,下同)校:“卿士”上原脱“王”字,据音辩、世綵堂本及《文粹》补。句下注“王季之穆也。”“穆”原作“子”,据五百家本及《左传》僖公五年改。
[2]其臣称之:据吴氏校:按:上文有“有土封,其臣称之”句,疑“其”上脱“有土封”三字。
[3]年之长老若毛公申培公:据吴氏校:“申培公”原作“申公涪公”,据《全唐文》改。按:周寿昌《汉书注补正》:“申公名培,前所称‘申培公’者也。”何焯校本注:“‘涪’,当作‘培’。”句云“申公培公”,当系“申培公”之误。句下注文原有“今此作涪公未详涪音浮”十字,今删。
[4]虽近有之:据吴氏校:“近”,《文粹》作“仅”。
[5]作训于岐:据吴氏校:“凤翔,即岐州也。”“岐州”,原作“岐山”,据世綵堂本及《新唐书》卷37地理志改。
[6]理袁人,袁人不胜其怀:据吴氏校:“二‘袁’字,它本并作‘远’。”按:蒋之翘本注云:“二‘袁’字一作‘远’,非是。”何焯校注:“《德铭》云昔抚宜春,列郡是式,作‘远’者非。”盖“袁”指“袁州”,“袁州”即宜春。蒋、何说是。
[7]袁人不忘公之道:据吴氏校:“人”上原脱“袁”字。按:世綵堂注:“一本作‘袁人不忘公之道’。”何焯《义门读书记》亦云:“‘人’字上有‘袁’字。”何焯校本及《全唐文》有“袁”字,今据补。
【注释】
[1]僭(jiàn):指超越身分,冒用在上者的职权行事。
[2]三公:据原集吴氏补注:《公羊传》:“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
[3]据吴氏补注:《诗》《淇澳》,美卫武公能入相于周;《缁衣》,美郑武公父子并为司徒。郑武公父,即桓公也。《左氏》:宫之奇谏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4]据韩醇注:《史记》《楚世家》: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于吴,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服虔曰:白,邑名。楚邑大夫皆称公。叶公,公子高也。叶,亦楚邑名,叶,于涉切。
[5]据孙汝听注:《汉》《儒林传》的毛公、赵人。申公,鲁人。又云:于鲁,则申培公。
[6]作训于岐:据孙汝听注:至德元载九月,肃宗次顺化郡。琯自蜀至,为相如故,遂同至凤翔。凤翔,即岐州也。
[7]微子:商纣王庶兄,名启,因数谏纣王不听,离开纣王。周灭商,称臣于周。周公旦既杀纣子武庚,乃以微子统率殷族,封于宋,为宋国的始祖。
[8]遵公之道:据吴氏注:“遵”一作“承”。
[9]承公之理:据吴氏注:“承”一本作“由”,又一作“序”。
【集评】
(1)关于文中“王者之后若宋公”一句,韩醇评说:“《史记》:微子开者,商帝乙之首子,而纣之庶兄也。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商后,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宋公稽立”。(中华书局《柳宗元集》1979年版202页)。
(2)关于文中“今刺史太原王涯”一句,韩醇评说:“涯以左拾遗为翰林学士,进起居舍人。元和初,其甥皇甫湜以贤良对策忤宰相,涯坐避嫌罢学士,再贬虢州司马,徙为袁州刺史”。(同上)
(3)关于《房公德铭之阴》,何焯评说:“起首何用此词费。‘楚之为县者,若叶公、白公’,‘楚之为县’胜计乎?‘人不忘公之道’,‘人’字上有‘袁’字。‘王公尝以机密匡天下于禁中’至末,特为广津作也,甚卑。宜削”。(中华书局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下347页)
(4)关于全文,区克莎评说:“在此铭中,柳宗元赞颂房琯以其德政和美德,造福袁州百姓,赞扬王涯秉承房琯的德政和美德,认为此二人被称为卿士三公当之无愧”。(吴文治、谢汉强主编《柳宗元大辞典》2004年版29页)
附:唐丞相太尉房公德铭房琯 李华
玄宗季年,逆将持兵。天锡房公,言正其倾。群凶害直,事乃不行。虏起幽陵,连覆二京。帝慈蒸人,避狄西蜀。爰命监抚,理兵北朔。登贤为辅,让子以续。公赍册书,亦捧瑞玉。圣人神人,天地咸若。子孝臣忠,元臣踊跃。命帅中军,谋歼羿浞。人咸有言,志屈道行。公曰不可,屈则佞生。柄不在公,象昏曀明。退师储宫,出守函谷。入为尚书,正色谔谔。又刺汾浍,遽临彭濮。何负而东,何负而西。公受挫抑,邦人悽悽。帝怀明德,俾不我迷。征拜秋官,佥曰休哉。薨殂阆中,国瘁人哀。乔岳陨踬,辅星昏霾。天子洟涕,追崇上台。巖巖岱宗,瞻其峻极。赫赫房公,尊其盛德。昔抚宜春,列郡是式。建铭江滨,以慰南国。
(黄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