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讲“天下无二房”, 并不是指各地房姓发音或字形的一致,而是指天下房氏来源无二,血缘一致。 至于读音,据元朝音韵学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考证:虽然中华大地自秦始皇时代已经“书同文,车同轨”,但还没有“字同意”。到汉朝许慎编著《说文解字》才开始统一汉字的意思。而直到北宋以前,中国大地不光是民间就连官方也没有实现“音同声”。尤其在陕西一带,因为发不了“F”音,所以用“P”代替,才出现了“阿房宫”的“房”与今日之房屋的“房”的意思完全一样,但发“PANG”,只因其进入当时的地方民谣,千古传唱,今日之人们才误以为“阿房宫”(房屋巍峨高大的宫殿)的“房”是孤字,与今日之“房”毫不相干;另外,北宋以前的山东、辽东一带,发不了“F”音,用“B”代替,因此唐初从山东一带去韩国的南阳房氏时至今日仍发“BANG”音;北宋后中国官方语言统一“房”为“FANG”。而今日之福建、广东、台湾一带虽是“中原之子”,但因长期与中原隔绝,语言与北方差异较大,似保留了部分古音,对房姓的“房”,仍发“PIONG”或“Fong”音。
另据星象学家、考古专家和甲骨文专家考证,房姓之“房”,其结体来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女娲神庙(建基于古房国建立前的房邑大地),意为“室在旁曰房”,其象形文字:左为户,右为方,即一古房人在通过南天门用风向仪仰观位于东方苍龙星座之天驷(房星,二十八宿之一,命名于西周,因为当时位于周朝东方之房国的强大,最早记载于于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黄昏时分,当房星在天边升起,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房氏,主持春天的家族。其图腾由原丹朱家族的“鹤”至此转为房氏家族的“龙马天驷”。 可见,“房”姓在历史上不同时代、地域曾被称为“PANG”、“BANG”、“FONG”、“PIONG”甚至其它地方发音,最终归正为“FANG”。因此,明白了这段历史,对不同发音的质疑,就不能一概视为不经。
(抱歉,那天把“汉朝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打成《尔雅义疏》了,记忆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