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方言听起来那样妙趣横生,但有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来不便。一个大年三十儿的中午,婆婆发现儿媳妇蒸包子时放得距离太近,就告诉儿媳妇“稀(细)点”,来自外地的新媳妇一听“细点”,就将圆圆的包子团成了一个个细高的“橛子”。结果,一锅包子没一个成个儿的。
赤峰方言也给对外交流带来不便。有一次,一个赤峰人到外地办事,到处找“招爹(待)所,遭到了无数白眼。中午到一家小餐馆就餐,爱吃溜腰花,就问服务员:有腰(窑)子吗?连问三声,服务员不知所云,就去问老板娘。老板娘一听,心想:土拉巴几,还想逛窑子。告诉他,都改夜总会了!服务员回来说:对面有个“野种汇”(夜总会)。原来,这位服务员说的也是方言。
交流的障碍使他们只好换一家饭店。问:有汤吗?服务员端来两碗白糖。几经解释,换了两碗三鲜汤。其中一人随口说了一句:这汤可真鲜(咸)哪!服务员拿起暖瓶就往他的汤里冲白开水。结果,赤峰人这顿饭就没吃好。
近年来,我市打造旅游大市的呼声日高,要想很好地接待外地友人,惯用方言的人们还要学学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