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75阅读
  • 4回复

山东临沂清河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房兴仁
山南海北,天下房氏一家亲!
 

发帖
600
房星
759200
威望
16233
贡献值
9723
交易币
9194
辈分排序
庆。学。兴(保.崇)19世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3-05-06
— 本帖被 房炳林 从 华东房氏俱乐部: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 移动到本区(2013-05-06) —
房巡会村      【谱  序】



        房氏宗亲是一个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三位,人口约七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6%左右,韩国3.5万,五千余人散居在欧美、东亚国家或地区。“七刘八张十二王,天下无二房”,“天下房氏,无出清河”是房姓人共有的信念,清河郡是中华房姓人共同的郡望。据考证,房姓家族系古尧王后裔,至今已有4300年以上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房氏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尧有个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人们称他为丹朱。因为他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尧就把帝位让给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县),建立房国,为房邑侯。丹朱的儿子陵,以父封地为姓,称房陵,其后遂为房姓。房姓望族居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东)。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始居焉,今房姓称清河郡。而人才之盛以清河、洛阳为最,干百年来派别、支分、传衍遍天下。当代房姓虽然踪迹遍布海內外,但无论中外,天下房姓人深以祖辈源远流长的文明史而骄傲。海内外宗亲艰苦创业,清高自持,爱国爱乡之精神,素负盛誉。在振兴中华,建设祖国浪潮激荡的大地上,每个人都怀着鼎新的期望,要为敦睦宗亲,促进团结,重新塑造炎黃子孙的形象,昂扬民族精神,为国家社会的繁荣,民族的腾飞争做贡献。
       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我们房氏先祖也就是从那时起由河北清河逃难流入山西的。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广济寺,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鹤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东部边防的,村里的第一世祖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根据先祖世代传说及房氏祠堂门联提示得知,房巡会村房姓家族自“子”字辈先祖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徙来,途径直隶省真定府枣强县铁佛寺村暂住,为避战乱,后辗转移居山东省房巡会,相传他们原共有亲兄弟四个,后四兄弟各奔前程,老二“子忠”转青州府居住,老三“子仁”、老四“子义”均随长兄“子孝”留驻房巡会。根据老一辈口口相传,房巡会与周边相隔不远的罗庄区册山镇的房家村、苍山县车辋镇的房家村、郯城县的房家沟等房氏家族,临沭县玉山镇的随沟村他们原是同族兄弟,根据当时的规定,同族同门兄弟不准发往同一个地方,后兄弟们各奔前程。族谱留存房巡会,后因战乱被毁,时值今日,几地的房氏宗亲世数清晰,辈分不乱,但未见有一部完整的家谱传世,是一憾事。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也时常可以听到。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是因为它承载着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同时,民谣中又分明流露出发生在明朝初年那场大规模移民运动中的血泪情别。
       吾先世祖自山西大槐树下迁徙至古郯城东北隅五十余里流沙河(后改称新沭河)南岸洼地筑屋而居之,氏族繁衍,渐成村落,始称:“岭北头”,因村落比较洼后又改称“房家洼村”。那时因沭河得不到治理,洪水泛滥,吞噬生命,毁坏庄稼田园,为谋取更适宜的环境居住,先人几经周折迁徙,仍觉不如房家洼这块地方,最终又返回原址,为避水患,村址向东挪动了几百米,这地方左青龙,右白虎,村前有七十二座凤凰墩,村后是滔滔不断的流沙河,据说是块风水宝地,他们在此安心居住了下来,并改称“房巡会”。解放后1950年代国家沭水东调,因疏通开挖加宽河床,于1978年村庄在原址向南一千米处的岭上建新村,村名仍演习旧名至今。
       我房氏先祖自山西迁徙安家落户到房巡会以来,大约经历了二十二代,至今已六百余载,人口达几千余众。附近的西泉子埠、老门湖、东新庄、张巡会、店头镇的仓巡会、大兴镇的日晒,江苏省东海县的白塔埠、老古墩、小埠子等村落的房姓都是从房巡会迁出来的,房巡会是附近房姓人共有的根。经明、清朝代以及中华民国和新中国的治乱兴衰,祖宗香火相续承而不断。先祖披荆斩棘、世业耕作、垦田构室、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积德好善、功德无量,不可枚举。其后世人才辈出,代有英贤,已遍及全省乃至全国数十个市、县,成为兴旺发达的大家族。
       话说明朝初年到青州落户的老二支,因青州这地方土地肥沃,水丰粮茂,于是就在青州城边蛰居了下来,此支生有三子,他们在此置地积产,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房氏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他们最先的居处被称为“房家庄”,其后裔遂分散至“传信楼”、“南苑庄”等周围村庄居住。时至现在,几个村的房氏家族人口亦达到千余人。
       清嘉庆年间,青州房家庄有房氏后裔中了功名,官袍加身,传书欲来老家房巡会村祭拜先祖,由于当时兵荒马乱,百姓生活极度困苦,族人自愧无资招待,没有应承招揽,致使祭祖之事未果,此后两地中断联系二百余年。后至上世纪70年代初期,有热心老人房庆和亦专程单独到青州寻亲交流,但由于当时的交通、通讯、文化等种种原因所限,未能续成族谱,实为遗憾。后村人又几次商榷去青州对接家谱之事,但都未能成行。  
       由于时远年湮,谱牒无存,渊源难稽,造成其很多后世子孙皆不知其家,不知自己是何世何门之后裔,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家在何方,久而久之,则忘其祖宗也。即便是同乡同村而居,亦莫知其底,更莫知其祥,同族同门形同路人,市途相遇不相认者沿以为习。族内也不讲族门,不论辈份,为了各自小家的利益,忘了祖宗,不记族门,甚至存有械斗,实为憾事。2012年正月19日,有房氏族人学好、兴美、兴华、兴龙、房州、广圣、广泽、兆才等一行八人,驱车去青州房家庄续接家谱,受到传信楼居委党支部书记房德壮、房家村居委会主任房德文等乡亲的热情接待,席间,两地乡亲共谋发展,共话未来。依据二者记载的方位、距离和时间正好一致,确定两地房姓本是一家人。由于历经年代久远,重修碟谱已达八次之多,青州房氏家族老祖谱亦荡然无存,经考察论证和参考有关资料认定,房巡会从“子”字辈从山西迁来,为第一世祖,历经“子、民、顺、万、代、进、贤、良、廷、 超、敬  铸、宏、玲、玉、会、庆、学、兴(葆)广(家)、兆、昌”共22辈。推算至“兴(葆)”字辈为第19世,根据青州房家庄1997年4月21日第八次修谱记载:“崇得师显孝友“崇”字辈为19世。故房巡会“广(家)”字辈为20世,青州房家庄“德”字辈为20世,依此类推,至此续谱成功。应河东区八湖镇驻马滩村房庆友、苍山县车辋镇房家村房家安邀请,兴美、兴仁、兴华、兴龙、兆才等一行五人偕同罗庄区册山镇房庄村的佃东、葆利,又先后于7月29日和8月19日,驱车去驻马滩村、房家村等进行宗亲文化交流,同样受到乡亲的热情接待,现场浓烈的“回家”亲情氛围打动了每一个与会人员,他们进行了家谱资料研阅、合影留念活动,其情其景恰如房氏友人李景含诗所述:“云掩黄日午似昏,风吹细雨未湿人。农家炊烟三两处,逆旅归心八九分。华堂忽迎同姓进,宗室轻唤迷醉神。只道月宫桂花落,世间美酒分外醇。”并怀着敬仰的心情到房氏祠堂拜谒了先祖,祈祷保佑他们的子孙后代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同耕亚太,同源大唐;同声相应,济济一房”。宗亲有诗曰:“房氏勋业起盛唐,溯源追流一脉香。赖有先祖扶帝国,敢叫世贤遍诸邦。宜商宜学展奇才,亦文亦武留华芳。今喜宗亲来车辋,瓜瓞繁茂世绵长。”!亦有词为证:“百里迢迢寻根路。适逢初夏,不言旅途苦。房氏儿女冰心在,血脉相连,情如故。天地轮回几多许,放眼今朝,华夏龙腾图。月圆风清韶光好,词曲半阙后人书。”
       有人说:不懂得保护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家族大概也是这样。我辈今日不修谱,三代之后谁知你。你记住你的祖辈,子孙也会记住你。
       幸逢盛世,天下太平,万民乐业,修史续谱,正合时宜。为使后世了解自己的家史,牢记先祖遗训,继承良好家风,总结历史上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为后世指明前进的道路,发展的方向,研究家族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继承、弘扬民族文化精粹,发掘、整理房氏特质文化;遵循祖训,敦宗睦族,阐一脉相传之亲,叙血缘连枝之情,传承祖德弘扬宗功,促进宗亲之间的正常发展;互动共享,关心社会,兴办公益事业,为社会之进步作出积极贡献;促进交流,发展宗亲友谊, 激发和增强宗亲爱国、爱乡、尊祖敬宗的热情,推动家族团结、幸福、和谐、和平,温馨你我,造福子孙,为历史考据流芳,为和谐盛世出力。
       本家谱虽不尽如人意,缺点错误恐怕也在所难免,但我房姓家族总算有了自己的家谱,也不失为一部宝贵的历史资料。望执者别嫌其简陋,应妥善保存。并望提出意见建议使之更加完善。但愿我房姓家族根深叶茂,英才辈出,兴旺发达,永世流芳。  

5条评分好评度+20贡献值+20房星+30威望+20
房家玲 房星 +10 感谢 2013-05-06
房炳林 好评度 +20 传承家文化,尊祖睦宗典范! 2013-05-06
房炳林 贡献值 +20 传承家文化,尊祖睦宗典范! 2013-05-06
房炳林 威望 +20 传承家文化,尊祖睦宗典范! 2013-05-06
房炳林 房星 +20 传承家文化,尊祖睦宗典范! 2013-05-06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难过

新奇

臭美
离线房炳林
踏雪寻梅偶入林园亭小坐遇花神寒枝秀蕾嫣然笑霜蕊红颜婉转颦

发帖
9503
房星
1945425
威望
28588
贡献值
17277
交易币
67068
辈分排序
景、国、炳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05-06
先祖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徙来,途径直隶省真定府枣强县铁佛寺村暂住,为避战乱,后辗转移居山东省房巡会,相传他们原共有亲兄弟四个,后四兄弟各奔前程,老二“子忠”转青州府居住,并带走了族谱,老三“子仁”、老四“子义”均随长兄“子孝”留驻房巡会。根据老一辈口口相传,房巡会与周边相隔不远的罗庄区册山镇的房家村、苍山县车辋镇的房家村、郯城县的房家沟等房氏家族,临沭县玉山镇的随沟村他们原是同族兄弟,根据当时的规定,同族同门兄弟不准发往同一个地方,后兄弟们各奔前程。


据网站记载,青州宗亲提供的家谱中提到了真定府枣强县铁佛寺,应该是老哥四个吧?有一个留在河北真定府枣强县了。兴仁兄,可以查一下,我以前看到过,他们上传的:明初来益.....等脉络很清晰,多交流,效东兄弟也知道些,还有房伟会长,对青州的脉络也比较清晰,跟家安等与他们交流,定会更有收获。

看了您写的内容,虽然我的家谱文革被毁,但通过我查找县志,知道我们这一支也是明初由山西迁来北京。并且,除你所说的谚语,还有一句:小脚趾盖长大分岔之说。不知道您听过没有。可惜呀,我们的辈字传承不齐全啦!
房氏勋业起盛唐,溯源追流一脉香。赖有先祖扶帝国,敢叫世贤遍诸邦。宜商宜学展奇才,亦文亦武留华芳。
离线房家玲

发帖
1809
房星
1697834
威望
10713
贡献值
3946
交易币
4568
辈分排序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05-06
感谢兴仁宗亲,辛苦了。

我们的家谱在文革期间失落至今找不到很心痛。

看到你提供的资料有《房庆和》以及故房巡会“广(家)”字辈为20世,

我联想到我和堂妹家骊的三爷爷叫《房庆元》,

我和家骊这一辈是《家》字辈,

望你在家谱资料研阅中留意一下。

让我们共同为修史续谱、敦宗睦族,

为家族历史文化发展共同努力!



离线房兴仁
山南海北,天下房氏一家亲!

发帖
600
房星
759200
威望
16233
贡献值
9723
交易币
9194
辈分排序
庆。学。兴(保.崇)19世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3-05-06
只是祖辈老人口口相传,我们家好几辈都是热心,房庆和(1919--2002)是我爷爷。家玲宗亲,你老家是哪里我还不知道,希望咱们以后有时间多多交流.。我的QQ:851593212
离线房克礼
愿2017年鸡年,所有的房氏宗亲鸡年工作舒心,薪水合心,被窝暖心,朋友知心,爱人同心,一切都顺 ..

发帖
857
房星
1099718
威望
1920
贡献值
1387
交易币
2656
辈分排序
守经克祥、绍宪乃昌、继志传贤、为典兆元、士兴桂本、家和庆全。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05-06
兴仁宗亲:辛苦了!支持!但愿我房姓家族根深叶茂,英才辈出,兴旺发达,永世流芳。  
QQ:444106143,祝所有的房氏宗亲天天有个好心情!月月好收入!年年上大台阶!!!!OK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请确认你的回复是对本人作者的尊重,为了保证论坛发言的质量,望各位宗亲共同遵守论坛的规定,回复帖子要看清帖子内容,不要一味的赚人气,冒失回复造成文不对题。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