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21阅读
  • 1回复

普宁景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房国军
没有什么比相信自己更重要
 
发帖
68
房星
7046
威望
10
贡献值
10
交易币
207
辈分排序
伯,仲,济,美,淑,桂,齐,隆,本人是仲字辈的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9-10-28

普宁八景之培风宝塔”  
     位于洪阳镇东北3公里的后坑村,建于乾隆七年,过去,这里属乌犁乡,故称乌犁塔。培风塔造型古雅,雄伟壮观,二百多年 来巍然屹立,为“普宁八景”之“培风宝塔”。
        
        
     塔分七层,八角形,高身以三合土夯打为主,檐框辅以砖石,颇具特色。第七层里面有藻井,塔顶由大葫芦及其上 三轮仰莲承托一个千余斤重的生铁铸小葫芦组成, 别具一格。塔门有对联曰:七级高擎雄插汉;千峰环拱壮扶舆。塔内空心,有奇特的螺旋式石阶120级,可登上各层。站在塔的第七层走廊上,远近山水风景尽收眼底。
        
        
     培风塔周围,曾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普宁农民运动的活动中心。1958年普宁县政府曾拨出专款对培风塔进行全面修葺;1961年该塔被列为县重点保护单位,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耀故居-罕见府第式建筑组
    即德安里,在普宁市洪阳镇区东南,为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府第。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陆续用二十年时间建成,包括老寨、中寨和新德安里,及绍园。老寨建筑格局为“百鸟朝凰”,中寨和新德安里为“四马拖车”,三寨相连,房屋773间,外置护寨河,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是广东省内罕见的大型府第式建筑组群。
          
                
                
    该址于1962年复建为旧址纪念馆,陈列厅里展出了起义军遗下的珍贵文物。
    郭沫若1965年6月15日重访流沙,亲临此处辨认会址,追述会议情况,为旧址题词纪念。
    1984年7月,聂荣臻元帅在北京为旧址题写匾额。该旧址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林則徐病逝舊址
    位于普宁故城洪阳城北,康熙六十年(1721年)建,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现存完整。三进九间二天井,坐北向南,面阔13。97米,深57。6米,地面铺红砖。中进大厅有四根棱形巨石柱,木构架为抬梁式,屋顶是歇山顶。后进为三间式(一厅二房)两层阁楼,面重檐。建筑风格呈庄重古朴大方。文昌阁自康熙年间建成至同治年间重修,一直布谷 用:既是祀文昌神像之处,又兼作经临使节停驻的“公司公馆”。文昌阁后来作为黄都书院(洪阳一带古为黄坑都,简称黄都)、普宁女子师范、洪阳镇小校址,酱油厂厂址,1982年起为洪阳镇第三小学校址。
    道光三十年(1850年),普宁分司公馆迎来一位大名鼎的过往使节——钦差大臣林则徐。原来林则徐前一年告假回家乡福州(古称侯官)养病,时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爆发,道光三十年农历九月,清廷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要他“驰赴广西”。林则徐因抱病赶路,病情加重,农历十月中旬来到普宁,已是沉疴在身,不得不停下来治病,林则徐下榻文昌阁后进阁楼楼下东厢房。知县即举荐本县名医黄华珍为之诊病。十月下旬,林则徐病入膏肓,药后无效,遂于十月二十二日在文昌阁溘然长逝。
          
          
关于“林则徐在普宁”,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林则徐带病上任,日夜兼程到达揭阳县时,该县知县见林已病危,为推卸责任,借口揭阳没有名医,要林赶到普宁。当林则徐从揭阳转到普宁时,普宁知县即举荐洪阳人黄华珍医师为之诊病,断为“风寒入里”,当即立下脉论、症论、方论。但因随员从中作梗,林则徐未服用黄华珍之方药,数日后病逝。后朝廷验黄医师的断论和方药,认为甚确,惜林则徐未能用其药,则通过县官赐给黄华珍一匾曰“杏林春满”。
    林则徐驻文昌阁治病时,普宁举人方青钱日夜随侍在侧。棼则徐感其情谊深厚,送方青钱一联,联云:
        笔头风月三千客
        诗律胸怀十万兵
    林则徐临终时边呼“星斗南。。。”,有一种说法,“星斗南”乃是“新豆栏”谐音。“新豆栏”是广州一条街名,鸦片战争前后,洋商买办经常聚集于新豆栏,曾被林则徐查处过。当时,林则徐的行辕内曾雇用一个厨子名叫郑发。后来帝国主义者通过洋商收买郑发,要他谋害林则徐。郑发见利忘义,想方设法重新当了林则徐的厨子,在林则徐进食中暗放寒泻药物,使他致死。林则徐临终时边呼“新豆栏”,就是他朦胧中突然看到郑发,发觉了这一阴谋。
    林则徐忠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和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长留人间,林则徐忠魂归宿之处——文昌阁,前来观访问期间各界人士近年来络绎不绝。1988年,文昌阁被普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云石岩
    在大坝月堀村后,诸山环翠,古枫飞丹。岩寺建于半山之麓,寺前有石阶曲径,十弯八拐铺至山下。游客必沿此石径一步一级而上下。石径两旁怪石嶙峋,林荫蔽日,数声鸟语伴花香,通幽曲径别生妍,更有淙淙泉声响石腹,阵阵清风送荫凉,令人顿生“石径有尘风自扫,桃源无俗月常来”之感。  
          
    寺前有山门一座,门侧有莲池一口,门顶“云石岩”三字为乾隆十一年(1746年)书。前座为茂经楼,楼后有一秘泉,源源涌出,是泡功夫茶的上乘之水。
          
          
    大三结合宝殿依山而筑,两侧林木掩映,耸峻奇特。游客曾留下“坐石看云起,倚石待云归”之句。近年来,由于各界热心,几经修整,逐步成为浏览的好去处。一年四季游人不绝。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
    在流沙镇新河东路1号,原为流沙基督教堂。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部队南下,于潮汕失利,从汕头撤来的前敌委员会、革委会和部分党中央领导人周恩来、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李立三、鼓湃等、从揭阳山湖战役撤退到流沙的起义军总指挥贺龙和前敌总指挥叶挺等人会合,在教堂的左侧厅举行军事决策会议。
          
                      
    该址于1962年复建为旧址纪念馆,陈列厅里展出了起义军遗下的珍贵文物。
    郭沫若1965年6月15日重访流沙,亲临此处辨认会址,追述会议情况,为旧址题词纪念。
    1984年7月,聂荣臻元帅在北京为旧址题写匾额。该旧址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阁
     盘龙阁建于清光处间(1875-1909)。位于梅林镇境内的龙狮岗上。是普宁市内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 盘龙阁座落在深山老林,山回路转,群峰环抱,气势磅礴,风景幽雅。
              
    龙山盘踞东南,寺前有龙珠金山,虎山守于水口,狮山屏于西域,象山御于北廓,东有晨钟,西有暮鼓,姿态变幻,古迹甚多。盘龙阁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诗赋绘画。牌匾楹联。尽出名家之手;木、石刻也精致。
马嘶岩寺
    创于唐朝中期。位于普宁池尾马山东麓。寺宇为主座配左右两侧厢房,双凤朝凰式结构,占地约1000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背靠狮山主峰,面临深涧;周围老树参差,古藤高持,穿云蔽日,鸟语花香;寺后千年古榕,冠若巨伞,覆盖主座大雄宝殿屋顶,根部神奇地露凸盘旋,宛若群龙护驾;寺前深涧皆若蹲若立的巨石,迭垒起伏,形似僧众聆听佛法;群石下,有深不见底神秘莫测的“无底洞”;寺左侧有状台骏马巨石,谓之“石马嘶风”;寺右旁有深邃狭谷,清泉于巨石下涓涓流出,源源注入僧厨,革冽清甜,称之为“洗钵流泉”。
    伫立寺前,远眺前方,大南山望天石似通天梯,小北山铁峰拱绕如屏;近观岩壑之下,后山水库浮光曜金,山青水秀,令人心旷神怡。古往今来,马嘶岩寺沐日月精华,凝山川秀色,幽静清雅,蔚为壮观,是冖佛圣地与揽胜之处。 寺院左侧,有岩如骏马嘶内,庄严雄伟,因而得名“马嘶岩寺”
          
    岁月推移,古寺历经沧桑,于今仍巍然屹立,令人怀史遐思,追溯渊源。据传,此寺建自唐,高僧大颠禅师初创道场,距今已有1200余年。明嘉靖《潮州府志》载:唐代宗大历年间,隐逸名士杜竹轩隐居于潮阳戎水都古洞寨(即普宁市池发报镇马山一带地方)时,“继与大颠谈佛法,相得甚欢,为结庐岩前以居之”。
    现寺内存留的清乾隆年间陈元德《题大颠马嘶岩道场》和肖麟趾《马嘶岩记》两方石碑及一口1.5米高,双人抱的生铁铸成的大钟,均记此事;并存留一块“敕赐马嘶岩禅寺”匾额,乃为珍贵的考古文物。 相传韩愈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而被贬潮州时,曾到马嘶岩寺访大颠,今寺有一柱石名曰“栓马柱”,前山之阜有歇马亭,旧址犹存,为纪念此事遗迹.千余年来,这段历史佳话,仍在民间流传。 马嘶岩古寺,1961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红宫革命纪念馆
    亦称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陈列馆,位于流沙人民公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西面。建于1958年,为贝灰三合土墙瓦木传统宫殿式建筑,一正厅两侧室共三间,红墙红柱,故称“红宫”。
        
    红宫建成之日即开辟为普宁革命文物和革命烈士遗物遗迹陈列馆,共展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时期普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史迹。展出照片50张,实物131件。两侧厅为辅助展室,陈列革命烈士遗像、英名表等。
  
南岩遠眺
     南岩位于南溪镇旧厝斗村的飞凤山上,岩寺坐落于飞凤山之首,宛如一只翠凤展翅落平川。四周茂林修竹,古榕名果,景致幽胜。站在岩寺的大门口,可眺望滚滚东去的榕江,帆影点点,可极目百里平川沃野,稻金柑红,令人赏心悦目。
     南岩古寺系明代天启元年(1621)营造。寺门朝北偏东,主座的大殿,两边是厢房。寺后有和尚石,寺前有剃头山,寺东有铜铃山、头巾石,皆因形似而得名。寺侧坑壑处有一口古井,相传与洪寺、灵汇两井贯流,有“三井相通”之说。
    寺前寺后有奇花异果,寺前山坡一株,高约10米,叶似柿树叶,果如大番茄,成三稔状,成熟时呈浅黄色,剖开则异香扑鼻,啖之酸甜可口。附近村民皆称此为古柿。寺旁还有一侏古木,名曰“红豆”据说12年才有一次花实。每荚仅有红豆一粒。比黄豆略小,状似珍珠,色若玛瑙,质坚而韧,锤击不易碎。相传南岩红豆用清代宗师惠士奇所种。  
後山古文化遺址
    位于池尾镇后山。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址和墓葬 ,面积约1万平方米。1983年12月,广东省汕头市同普宁联合试掘,共发掘探方九个,面积近200平方米,清理土坑墓10座。墓为长方形,东西向,均有随葬品,其中鸡形陶壶和水晶石器是较罕见的珍贵文物。
    遗址距今公约三千余年,比粤东已发现的“浮滨类型”还早,填补了粤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浮滨类型”文化之间的缺环,已作为代表古文化遗址列入广东新石器时代文化年表。
靈匯甘泉
    灵汇甘泉,昔称雨堂庵古井,于洪阳镇雨堂村中间。据传,此庵是唐代高僧大颠之道场遗址,祀大颠像。庵以古井泉水甘洌闻名。
    相传明清以来,每逢天时大旱,县官必来此祈雨,故名雨堂堂正正。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县萧麟趾把古井命名为“灵汇泉”,并立石勒碑。井口方形,深三米多,泉清而甘,终冬不涸,今仍供村人食用。井旁萧麟趾当年撰并书的“灵汇泉”石碑和“灵汇石碑记”犹存,字迹清晰。
虎頭埔印紋陶古窯址
    在广太镇绵远村东,1982年10月,省、市、县联合发掘,清理了古窑15座。出土了壶、罐等六种形制的印纹陶器。窑一般都有窑室、火道、火膛三部,为横穴式窑,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三四千年。
    该窑址为研究我省新石器时代晚期窑的形制结构提供了明确的资料,已被作为代表性古遗址列入广东新石器文化年表。
洪寺幽探
    洪山寺,在洪阳镇5公里外的水吼北侧的洪山上,平地矗起,壮如伏狮。据县志载:古时洪山上有华岩寺,历宋、元、明等朝代;清康熙四十四年重修,后毁于台风,现仅存旧塔石基。及后再营建慧花岩,又称新庵。现在其照壁、围墙、大雄宝殿、后殿犹存。大殿为抬梁式木结构,独特之处是两个瓜柱为力士木雕。
    据专家分析研究,属清代中期建筑物。 洪山寺东侧有一泉眼,泉水涓涓从石隙流出,状似滚球喷玉。此处泉水味极清革,家人常引此泉灌溉山坡园圃,昔乡人曾在此砌井建亭,今亭已废。原来的洪山寺有相当气势。
    此外,洪山顶上有一围圈,直径150米,似是古时筑土为寨的样子,环绕整个山头,留下一门路,为上下山关口。民间传说,宋代杨文广平南时有十八洞,洪山为桃花洞,用桃花公主所据。两人多次交战,势均力敌,后来经一番周折结为夫妻。
錢湖漁艇
    钱湖在洪阳镇东门外。这里纳铁山北麓之水,地势低洼,自成湖淀。河水流经培风塔山口后,迂回汇入榕江,因而曾有潮汐。原有半圆拱桥一座,叫钱湖桥,两岸种竹植柳。桥上行人穿梭湖里渔艇如织;山光沿岸绕,塔影过桥斜。遂成“钱湖渔艇”胜景。
    据乡人回忆,昔年每当中秋前后,天气清朗之夜,培风塔影倒映于钱湖桥畔,是一厅观。可惜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人们山移水改,钱湖早已变成柑田了。
普宁市徽铁山兰
    铁山虽不多高,然峰峦叠翠,苍翠耸拔,崖嶂多生兰花蕙草,每当花开时节,风吹飘香十里外,故称“铁嶂兰芬”。                                  
     铁岭即铁山,位于普宁市洪阳镇南,练江北岸,平地崛起,海拔480米。山中群峦争耸,松涛呼啸,尤以崖涧野生素心兰花闻名。花开时节,香溢四野。“铁嶂兰芬”为旧时普宁八景之一。
          
     铁山,是普宁的“镇山”,铁山所产兰花多为铁骨素心兰,又名铁山兰,是名贵兰花品种之一。其叶如剑,色墨绿,花优者多达12径,香清溢远。在海内外侨胞的心目中,铁山与白坑湖一直被认为是普宁的象征,现“铁山兰”为普宁市徽。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难过

新奇

臭美
离线房今昌
若要人像你,除非兩個你

发帖
1230
房星
95578
威望
3559
贡献值
325
交易币
1753
辈分排序
崇,伯,仲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10-28
回 楼主(a房国军) 的帖子
国軍宗亲,可以的话發些图片......
   让我们更了解景点的特色..
若要人像你,除非兩個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请确认你的回复是对本人作者的尊重,为了保证论坛发言的质量,望各位宗亲共同遵守论坛的规定,回复帖子要看清帖子内容,不要一味的赚人气,冒失回复造成文不对题。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