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7阅读
  • 0回复

经典诵读:“常道”与“大道”——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房伟铭
 

发帖
238
房星
34591
威望
630
贡献值
598
交易币
754
辈分排序
西、志、善、伟、传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10-30
     “常道”与“大道”——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方法

 

    下面,我们共同探讨一下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方法,进行一种“常道”与“大道”学习方法自然链接的尝试。通过这一探讨,使我们能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孔子儒学的学习实践与老子道学的学习实践,寻找出其中的异同,从而全面了解和逐步掌握这种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实践方法,实现常道与大道同步培贤育圣,从而更为全面地把握德慧智教育理念,进行经典诵读的深刻实践。
    在中国道德传统文化的大系统之中,老子通于大道,孔子精于常道;老子居于道,用于德,演于阴阳,运于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而明宇宙自然万物的道德真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明人生、家庭、社会健康生存与发展的常道真理。老学与孔学都是尊道贵德,依据道和德展开自己的学说和思想,阐释出自己学说的最高境界,各自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绝学,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大道与常道的两大派系,立足点虽然不同,但却殊途同归,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哺育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最优秀文化的缔造者、历史的引领人,共同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之久而不衰。
    老子与孔子的思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神精健康的最佳食粮,是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因此,我们德慧智的教育理念的口号是:“与老子同在!与孔子同在!与道德同在!”德慧智经典诵读的宗旨,就在民族根文化的源头中,从老学和孔学的井泉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培贤育圣,修之身,其德乃真,修身齐家,从而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通过复兴道德实现民族的全面复兴。
    老子与孔子的大道与常道,本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常道是大道的基础,大道是常道的指归。孔子曾经数次向老子问道学习。这一对师生其差别的关键点,在于“道生观”与“人生观”的差异中。我们学习与实践老子的思想,要牢牢把握住两个根本性、关键性的特点,什么特点呢?老子思想的特点中,其一是揭示人生观向“道生观”的直接转化复归必须不离德一,离开德一即是漫漫长路,难竟其功;其二是揭示人生、社会、科学、文化等一切都离不开道,离不开道生德养,人类普遍生存在大道规律的总体制约之中。但是,人类离失了德一状态已经是一个必然的现实。
    人们和社会在仁、义、礼、智(愚)和薄信之中挣扎,以及继续滑落,这一现象是最为普遍的社会总现象,是绝大多数人的现象,也是近三千年以来普遍的现象和越来越严重的现象。
    所以,老子既指出了据于德而直接归于道的理论和方法,也同时指明了整个社会和大多数人如何修养德心德性、复归于大道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弘扬《老子·德道经》,应当牢牢地、坚定地把握住这两个关键点而展开,才是唯一正确的捷径和方法。坚持以德一教化我们自己和社会大众,才是运用“旋极图”的象,三生万物,执两用中之理,整体把握大道与常道的学习推广与修养实践,同步发展而培贤育圣。
中气为和地展开德慧智教育理念,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与义务,是道德修养者的天职和责任。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思想的灵魂,是“依于仁”而复归德道。孔子紧紧把握着仁义礼,以仁德为纲而论人生与社会,是常道中最为精湛的理论和教育方法。
    孔子所创立的学习实践方法极为优秀,同样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德慧智教育理念中必须掌握和继承的重要学习方法。
    我们在此展开介绍一下孔子的学习实践方法,以利于在德慧智教育理念实践中,更全面地使实践者早日顺利由常道进入大道,涌现新时代的圣贤人才。
    孔子的学习实践方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这一点好像迄今还没有人研究和全面介绍过,我们就在这里展开分析一下孔子的学习实践方法,并且争取全面掌握和实践这一珍贵的方法。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非常重视学习的实践方法。他不仅提出了“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最高学习境界,而且他还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验证这一方法和境界。孔子虽然从未系统地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对历史上所记载的史实,只要稍加分析,也就不难了解和掌握他的学习实践方法。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着一则孔子学琴的故事。他曾经向当时著名的一位名叫师襄子的琴师学习弹琴的技艺,从而掌握琴艺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使自己的学习方法得以在学习琴艺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实践和验证,成为一部极为完美的传统文化学习的方法。
    乐师师襄子教授给孔子一个曲调进行练习,孔子记住了曲谱以后,一连反复弹奏练习了十天,专心致志地演习,并没有要求再添加新的曲子进行学习。
    师襄子感到奇怪,就说:“这一曲调你已经完全掌握了,可以学习新曲了。
    孔子却说:“我虽然已经熟习了这部乐曲,但是还并没有熟练地掌握弹奏这一曲的所有技法,还需要继续练习。”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对孔子说:“我听你弹的曲子,你已熟练掌握了弹奏这一曲的所有技法,下一步可以学新曲子了。”
    然而,孔子还是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我还需要继续在弹奏中深入地体悟出来。”
又过了些天,师襄子再次问他:“这个意蕴,看来你已经完全领会了,你的琴声里面,已经表达了曲谱的情感和意蕴。”
    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将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体会出来,我还要继续练习。”师襄子觉得孔子讲得很有道理,也就不再催促了。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再次来到孔子跟前,却看到孔子正在专心致志地沉浸于抚琴之中,面色肃穆沉静,好像在沉思着什么;接着又好像心旷神怡,显出了洞穿幽远深邃的表情。而后边抚琴一按,开口高兴地对师襄子说:“我感恪出了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有王者之相,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这个人,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
    师襄子听了以后,赶快恭敬地离开坐位,给孔子施礼,拜了两拜,说:“原来我老师教我这个曲子时,就说过了,此曲的名字正是叫《文王操》呀”。
    这个历史中的故事,记录至此也就嘎然而止了,其中的意蕴却留待世人评说。可惜我们却常常只是单纯地将它当作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有点玄乎的故事。往往是一看而过,却并没有去深思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孔子习琴故事的最后最高阶段是什么?这不就是孔子所倡导的“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学习方法吗?他追本溯源,感而遂通,慧识感悟出曲谱的作者是文王,这也就是与“古人居”最恰当的诠释与注解!与古人居也是与古人谋的前提和基础。不能实现与古人居,也就无法更深层次地实现“与古人谋”。
从这个孔子学琴艺的历史故事中,我们其实可以窥见传统文化中的绝学方法论,也可以发现我们现代人丢失了传统学习方法中的哪些精华,发现我们现代人学习方法与古代圣贤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差距。对于我们现代学子们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何古为今用而更高成就地完成现在各学科的学业,都具有甚深的现实意义。
    孔子学习琴艺的故事,其实已经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十分明晰的学习方法的流程图,那就是: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达到与古人居的境界。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学习方法中最为完整的学习方法之一;这,就是孔圣人所传授的宝贵治学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教与学的方法论,也是经典诵读的方法论。
    孔子对于治学提出:“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著名论断,这句话虽然大家都比熟悉,但是,对如何实现这个“居”和“谋”的最高学习境界,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和方法,却并没有人进行深入解析,对于如何达到和实现这些目标,并没有引起后世的高度重视,也未见详尽准确的阐释和介绍。“与古人居”和“与古人谋”,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与境界,“居”与“谋”,与《老子·德道经》中“玄之有玄,众眇之门”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玄之有玄,就是居和谋的表达形式和境界。掌握和进入了居与谋这个玄之有玄的两重层次,也就进入了众眇之门,一步也就跨入所学内容中最高的道妙之境。要弄懂居与谋的含意,我们先看一下居与谋的汉字意义。
    居,《说文》:“居,蹲也”。《吕氏春秋·离俗》:“仁者居之”。《谷梁传·僖公二十四年》:“居者,居其所也”。由此可见,居字含有处在、处于、居住之意。与古人居,也就是与所读书与诗的作者同时居于一境,共处同一的场态之中。孔子用他学琴中“我感格出了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有王者之相,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这个人,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的体会,对于“与古人居”作出了最完整的诠释。与古人居,就是学习者通过作者的作品,以作品为心灵的桥梁,通过作品进入作者心灵的世界,与作者心灵相应,感而遂通,捕捉到作者的全息信息,与作者同时居于、同时处于一样的特殊场性之中的全息感应。是对作者的作品最全面、最深刻、最直接的感格,是一种深邃的格物致知境界,是“玄之有玄”第一重玄的进入和把握,是“常有欲以观其噭”[1]的真实体悟。
    谋,《说文》:“虑难曰谋”。《广雅》:“谋,议也”。《国语·鲁语》:“咨事为谋”。由此可见,谋字含有面对面地进行计议、商议、咨询、解惑之义。与古人谋,就是与作者“晤面”式地直接交谈、讨教、释疑、解惑、请益之意。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解析“与古人谋”的具体方法和内容,但是他将“与古人谋”放在“与古人居”之后。这说明只有达到与“古人居”的层次和境界之后,才能进入与“古人谋”的境界。我们都知道,一切有益于人类的真正学问与知识,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都镌刻着、携带着作者的思想精神、全息信息。后学者若想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超越前辈,就必须在全面深刻掌握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在自己后天智识系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升华,通过直觉与灵感,启动先天慧识系统作用于后天智识系统而有所发现、发明与创造。科学创造力就蕴含在每个人灵感背后的先天慧识系统之中。与古人谋,就是运用直觉和灵感,通过慧识系统在心灵中与古人谋,直接交流,继承和发扬,发现和创造。与古人谋,就是老子所说的“常无欲以观其眇”,是“玄之有玄”后一个玄字的境界和信息。在掌握了这两个玄,能够通达噭和眇,也就步入了“众眇之门”,步入世间绝学的境界之中。

    与古人居的学习方法,就全部蕴含在孔子学琴这个故事的全过程之中。这个方法,也就是实现“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方法。虽然故事没有记述与古人谋的内容,但是掌握了与古人居,那么与古人谋也就不难实现,因为通过后天智识系统的直觉,通达先天慧识系统的大门已经打开,而通过慧识与后天意识系统的大门就同样不难开启,直觉与灵感都启动以后,智识系统与慧识系统同步双运,也就容易实现。
因此,孔子与古人居的系统型学习方法,五步求证法,广泛适用于各类学习实践,尤其适用于我们德慧智同步教育的经典诵读实践,适用于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百技百艺。学习其他各种有益的知识,道理都是相通的,都可以运用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方法。
    对于青年人、成年人、老年人的治学而言,要想接近圣贤的思想和品格,攀登学术的巅峰,承前启后地创造、继承发扬精粹,就必须高度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技术。这,就是“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实现与古人居”的五步学习法。
    这种古典的学习法流传至今,在我们的应试型教育中,在绝大多数学科的学习方法之中,只是承传了第一步的“迅速掌握”、“反复练习”而已,其它的三步则已经大都被我们遗忘。即使在音乐界,虽然前三步都还多少保留着一些,但是能够达到第五步者,那可真是凤毛麟角了。即使达到了第五步的境界,由于长期不知灵感与直觉究竟为何物,不懂与古人居的真实内涵,常常自我疑惧而否定,也不敢深入研究和透露,怕被扣上了宣传迷信的帽子而放弃感格体悟。
    我们在经典诵读之中、在道德修养真实实践之中,对这种学习方式又继承得如何呢?我们在“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实现与古人居”五阶段学习方法的实践中,做到了哪一步?恐怕连“学而时习之”,我们许多人都还未做到。
    我们在诵读《老子·德道经》的过程中,有几个人实现和达到了一些幼儿园有些小朋友的“我看到了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对着我笑了”的状态?“老爷爷身上发着很亮的光,老爷爷身上有很多眼睛对着我看”,我们达到了没有?许许多多的成人都难以达到。幼儿的这种“看到了”,那就是进入了真实的“与古人居”状态和境界;而孩子讲:“老爷爷说:‘让我要好好背诵经典,听老师的话’”,这就是一种真实的“与古人谋”现象!像我们所办的试点的小朋友,当背诵《三字经》时,看到了“与古人居”状态中的老爷爷,是留着小山羊胡、穿着蓝布颜色长袍式衣服的古人。那是谁?那就是作者啊!这才是诵读经典的真境界,是经典学习中的一种高境界!我们的成人却很难出现这种在七岁以前孩子身上很容易产生的现象,我们成人与婴幼儿的差距,到底又在哪里呢?
    为什么婴幼儿经典诵读非常容易进入“与古人居”甚至很快达到“与古人谋”的境界?而孔子如此高的智慧者,却要通过五个步骤,以至于“韦编三绝”才能实现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呢?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和推广德慧智教育经典诵读,要将经典诵读深入到胎婴养虚、幼儿养性生命阶段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深思过这种安排的道医学和修真生理学的机理没有?想一想,孔夫子那么高的大智慧者,还得通过五个步骤才能实现“与古人居”,要反复深研,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进入与古人居的状态。那么,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共同进行探讨学习的同学们,请想一想,大家的智慧能与孔子相比吗?恐怕很难以相比较,我们的时代不同了,已经处在智治的社会发展时期之中,虽然是智治,却是阴水泛滥成灾的愚智时期。我们的心灵状态已经被“天下为私”的贪欲和小我私心的尘垢所蒙蔽,根本不能与“天下为家”时代、义治社会时期的孔子同日而语。然而,我们很多人却期盼着:诵上两句、诵上一遍,跟在后面起起哄,就能获得大智慧。可能吗?!我看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按照老子的教导,按照孔子的学习方法,去刻苦地进行长期真实实践,才可能进入理想的境界。在这个人类最优秀的知识面前,来不得半点的骄傲和懈怠。
    前面我们提到了成年人与婴幼儿学习中进入“与古人居”和“与古人谋”的明显差异性。其中的原因,关键是七岁以前的人生是人类一生中最关键、最珍贵的先天无为生理期。而人生一旦迈过了八至十五岁的后天有为人生转折期,进入十六岁以后,后天智识系统就会完全展开,后天有为意识系统全面主宰生命活动。而后天阴我智识系统就是先天慧识系统最大的障碍和最坚固的壁垒。这,是我们难以像七岁前儿童那样“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一个关键。胎婴生命期、幼儿生命期、少年生命时期内,人们的后天智障还处在从无到有、逐步诞生与形成的阶段。他们的经典诵读没有后天智识系统壁垒的障碍,最容易进入学习事物的最高境界,很快地、自然地就会步入“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境界之中。
    但是,青年、成年、老年人,由于后天的智障已经完全形成,并且还不断地被经验性思维不自主地强化,形成高墙厚壁。不经过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不可能穿过或者翻越这些堆积得非常厚实、无比坚实的后天意识智障。所以在这些人生阶段,如果希望能学有所成的话,也就是说在少年时期、成年时期、老年时期如果人们希望学有所成,开慧益智,他们的经典诵读学习方法,就必须严格遵循经典诵读五字诀“恭、熟、忘、合、灵”的方法和孔子“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与古人居”的学习实践方法。这个“灵”和“感悟作者”的内涵其实是一样的,与老子的“故常无欲也,以观其眇;常有欲也,以观其噭”,“玄之有玄,众眇之门”[2]同样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实践方法。
    青年、成年、老年的经典诵读学习,要想超越自我,突破智障,最佳的办法是正确地运用智识,在“恭、熟、忘、合、灵”和“提升技法,领会意蕴”的学习实践上,下一番苦功。
    在经典诵读中,要“熟念精思,含英咀华。浴心沐身,畅泳感悟”。要将恭、熟、忘、合整体地、层次性地、逐步深入地把握住连贯性和整体性。
    熟念精思,含英咀华,就是经典诵读的基本的前提,也是“恭”、“熟”的前提。在诵读经典时,运用“恭、熟”之诀和在“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上下功夫。精思熟虑,口不离经典,心不弃经典,在兹念兹。
浴心沐身,畅泳感悟,就是将心和身整体、全部地溶置于、合一于经典之中。如鱼在水,视经典如水,心和身灌注浸泡在经典的上善之洁水、圣水之中。此上善之水渗入体内所有体液之中,不分彼此,融为一体。
    畅泳感悟,就是要将心身整体完全溶合在经典的意境和思想之中,毫无挂碍地畅游泳动在经典的上善之水中。外水内水同一水,经典的思想和能量如水似雾包裹心身、渗透心身;身体内的一切之水,生命的一切液体皆类同此上善之水,我在水中,水在身中,彼此无分;经即是身,身即是经。我的精神,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我的意识,完全溶入到经典的思想之中,彼此无分,一灵独耀,毫无挂碍地畅行泳动在经典的精神之中,体悟海阔凭鱼跃的自在,感格经典的精神内涵,参悟作者的心灵;合同于作者的心灵,感而遂通,心心相印,与古人居而共处一境。这样,也就会自然获得经典的真髓而融会贯通;在与古人居的状态中,更深地进入与古人谋的状态中,从而获得圣贤们的直接教导引领,产生大智大慧。
    社会上的婴幼儿经典诵读教育中,当许多孩子一旦突破了太极弦,进入了“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以后,指导者和家长常常表现出举止失措,无法解答和正确进行深入的指导。这种现象,也是一些经典诵读方法难以长期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释疑解惑的任务,就自然地落在已经实践过“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实践者身上,通过他们的实践经验进行指导,或者借鉴他们的经验进行辅导,才能确保经典诵读的健康深入发展。
    当我们的学习一旦进入了“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境界之中以后,其中的原则,就是要特别注意恪守《老子·德道经》中的教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谓玄同”。由于一旦进入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境界以后,就是进入了慧识充分开启的状态,是一种“玄同”的必然现象。既是经典诵读五字诀中的“灵”字阶段,也是迈入老子所说的“众妙之门”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但是,初期的“与古人居”和“与古人谋”,这种“玄同”和“灵”相,是一种非稳定性的初期开慧现象。其稳定性最容易被自己智识的语言所损伤与破坏,容易发生“言者不知”的阻断现象。孔子也说过:不语怪力乱神。这些都是严肃的忠告,也就是随意说出以后就难以继续深入地全知、深知,或者继续与古人居与古人谋。
    所以在出现“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早期,在“玄同”的早期、“灵”的早期,要“知者不言”,等待慧识的稳定,达到一种不会再被后天意识所能产生的智障再次封闭的阶段以后,也就是当达到了慧识与智识能够并驾齐驱之时,才可以适当谈论一些内容。古人讲:“言语道断”,也正是此理,而并不神秘,只是智识与慧识之间转换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方法。
    老子的“众妙之门”、孔子的“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以及我们所介绍传统的“恭熟忘合灵”诵读经典的学习方法,都是人类智识通向慧识的桥梁,是常道通向大道的门户。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培贤育圣,要全面科学地掌握好老子和孔子的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和实践方法,将经典诵读科学地展开来,并且指导于实践之中。(德慧智教育网)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难过

新奇

臭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请确认你的回复是对本人作者的尊重,为了保证论坛发言的质量,望各位宗亲共同遵守论坛的规定,回复帖子要看清帖子内容,不要一味的赚人气,冒失回复造成文不对题。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