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子女沟通
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用3年的时间,研究了两万名青少年, 研究发现:能够把日常生活的事情经常向父母倾诉的青少年,较少出现学习成绩欠佳或染上吸毒、酗酒等恶习的现象;多数的事实是,孩子满11岁之前,通常什么都跟父母说,父母总是他们最先想到的倾诉对象。但是从十二三岁到成年的那几年里,情况会变得完全相反,他们会先去找朋友倾诉,然后也许是老师或辅导员,最后才轮得上自己父母。同时,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感觉到,他们已经很难跟10几岁的子女进行足够的沟通。通过众多教育专家的研究和为人父母者的实践证明,以下6 种方法是帮助父母消除与子女之间隔阂的好办法。
一、做一个好听众
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青少年认为坐下来同父母细诉衷肠是一件很别扭的事。而对于父母来说,必须设法让子女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要让家里时时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要跟人商谈,自然会来找你。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并做一个好听众,而晚饭是全家共聚的好机会。可惜这一点往往被一些父母忽视。同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很少同父母一起吃晚饭。父母如果每天晚饭时肯留心听儿女说话,会让儿女觉得自己受重视,而创造这样的“聆听气氛”会很有效。
二、学会与子女平行交谈
用平行交谈的方法跟青春期的儿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的反应。所谓平行交谈,即父母与子女一起从事一些普通活动时进行交谈,但重点要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这种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而对父母来说尤其如此。几乎从事任何活动都能得到这种相处的机会,例如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或进行体育活动。一位父亲就很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我常常和14岁的儿子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时候我们往往谈起某位老师或学校里发生的某件事情,但都只是随便聊聊,不是严肃的讨论。我发现儿子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谈话,从这种活动中我也较好地了解到儿子的情况。”
三、只做顾问不做“指导员”
有时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很好,孩子们也不喜欢,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指导员”,而是顾问——只会细心地聆听,协助他们做出抉择,不是插手来干预他们的事情而是建议他们改弦更张。要是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宜直接干预、批评,孩子不喜欢别人指出他们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更不需要别人教他们如何走出困境。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这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出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四、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天地
青少年需要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由父母来控制,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尽量不要擅入他们的房间,不要让他们觉得只有跑到外面才会有这样的空间。我的一位同事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说:“孩子的房间里常常挤满了他的朋友,他们或谈天说地,或吃东西,或玩电子游戏,虽然经常吵吵嚷嚷,但我觉得这并不要紧,因为只要孩子没有变坏,很安全就行了。”
当代的青少年越来越渴求有自己的私生活,他们往往因此变得感情冷淡、喜欢独处,不肯与父母在一起。有些父母被十几岁的孩子避开或推开会感到很难过,其实这是青春期子女正常的表现,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尽管孩子想避开父母,却不希望父母也这样对待他们。
五、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很多专家建议,做父母的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或可能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因为把话写下来,你的话就会显得很有分量,一般人会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有一位美国的母亲发现她14岁的女儿已经开始同男孩子约会了,她想向女儿强调性爱可能引起的危险后果,但是每次刚刚开口,女儿就不耐烦地说:“这些我早就知道了。”于是这位母亲就写了封信给女儿,她在信中细说了她的忧虑,还说她知道自己不能对女儿凡事都要过问,然后她把信放在了女儿的床上。女儿一直没有表示收到过这封信,直到三年后的一天,母女俩正在厨房里忙着,女儿突然开口说道,她正在等待那个人的出现,因为“那封信影响了我”。
六、不要无所不问
青少年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情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曾有一位身为人母的同事,有一天她15岁的女儿回家后就抽抽搭搭地哭泣,但没有告诉她原因。于是她陪女儿坐在沙发上搂着她,过了一会儿,女儿就走出房间不哭了。那位母亲始终不知道女儿为什么哭,但她明白那一天女儿需要的不是自己的提问而是慰藉。几年后母女俩谈起这件事时,女儿已经记不起哭泣的原因,但是她说她记得当时母亲在她身边,而对女儿来说,母亲在身边才是最为重要的。
对刚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进行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与之进行对话的过程,要不断地重新调整与孩子间的关系,要进行坦率的沟通。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是这样一个引导者:一个成熟而明白事理、在他们需要帮助时,能够立即伸出双手援助的人。而对于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来说,看着自己的儿女慢慢地成长,并且渐渐地了解他们自己,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是最大的安慰。
与子女沟通的问题,的确让不少身为父母的人感到困惑和头痛,但生活中也不乏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的例 子。
有一次学生座谈会上,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说:“我长大了,父母给了我一个有锁的抽屉,可渐渐地,我 不上锁了,当妈妈问起何故时,我回答,我不想再锁住自己的‘心扉’了。”他又说:“其实,我也有过不愿 与父母交谈的时候,常常怨恨父母扭曲了我的‘自我’,每当发生争执时,父母先是沉默,然后平心静气地说 :‘我们信任你,你可以尝试按自己的想法去塑造自我,只要你有道理,可以不考虑我们的要求……’但后来 ,我终于发现,错误的常常不是父母,而是我自己,真正了解我、尊重我的,还是父母他们,于是,我逐渐地 学会了从父母那里‘拿来’,学会了以采撷父母的人生精华来滋养自身,并争取藉此走出一条比父母更加辉煌 的人生道路。”
诚然,此例说明该生家长比较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了其心理特点,从而为相互沟通打下了较 好的基础。
那么,作为家长,怎样才能达到这般境界呢?以下几点想法供参考:
一、了解子女心理特点,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经常听家长们这么说:“孩子变了,变得我不认识了,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实质上反映 家长与子女间产生了隔阂,而产生隔阂的原因不光是在子女一方,更需要从家长方面去找。通常我们父母习惯 于用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变化发展的子女,事实上,每个孩子在其体型、外貌、内脏器官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中 ,其心理同时也在演变。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轻蔑期;30岁之前进入理解期;40 岁之前则是深爱期;直至50岁,才能真正理解父母。
我们姑且不去研究这些话的来龙去脉或理论依据,但至少它给我们提示了一个人在成长发展时期内心的一 般规律。因为青少年随着生理的成长、发育,进入了“心理断乳期”,他们特别看重自我,也特别讲究自身价 值,开始萌发独立意识,一改小时候“唯父母之言为是”的局面,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观点,也有了一 定的鉴别能力,对父母的教诲则更是有选择地接受,凡不符合他们意志、意念、观点的东西将极力加以排斥。 倘若我们不了解这些,生硬地沿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手段,那么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尊重子女个性发展,用平和的心态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
目标是自己选择的,没有遗传性,做父母的切忌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模式强加到孩子身上,切忌把自己 没有实现的愿望作为人生目标硬性规定由孩子顶替完成,鉴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未必延续父母,而父母所能做的 ,也只是启发、引导、培养其兴趣爱好而已,因此,在确立人生目标上,绝不可越俎代庖。
值得称道的做法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帮助其确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 标,当有悖于父母的意愿时,不能简单地强迫其顺从,而是耐心地分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找到双方 的最佳结合点。显而易见,有了一致的目标,将会引发共同的语言、观点和理念,那样的话,沟通也就不成问 题了。
三、满足子女正当需求,用健全的人格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当今家长培养子女,往往把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当然,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子女有 健全的人格。为人父母的职责在于,使下一代能在家庭中初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即为社会输送一个身心健康 、富有活力的文明生活的创造者。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做家长的的确要付出很多精力,其中包括家长自身 素养的提高及具备健全的人格力量。对父母来说,比较容易做到的,那就是满足子女正当的需求,包括“交友 ”、“游玩”、“喜好”,通过这些需求的满足,不仅培养了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陶冶其健康的情操, 乃至锻炼其坚韧性和意志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所以,要积极地鼓励、支持子女提出种种正常的合理的需求,并且在技能技巧上互相切磋、交流。这样, 不仅沟通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缩短了两代间的距离,还会消除隔阂,大大增加粘合力。
但愿广大青少年朋友都能成为父母的知己,也愿广大父母们都能成为其子女的知音和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