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延房氏是清朝时期武安最大的商人清朝乾隆年间 房孝忠带领两个儿子房三成和房五成用手推车卖布 遇集逢会 早出晚归 开头不过是赚得几个辛苦钱 后来辗转来到安阳 租下两间门脸儿 专售绸布 自创字号 祥顺公 由此开始了长达二百余年的辉煌商史 房氏先后在河南道口 怀庆 木栾店开设了自己的分号 到 世纪末期 开封的四大 德 德庆恒 德庆成 德庆兴 德茂 恒均为 祥顺公 总柜派生 分号散布于宝丰
郑州 周口及东垣等地 经营绸缎 布匹 药材和山货 房家的绸布生意尤其做得好 基本上控制了河南各地的丝织品销售咸丰初年 房家在东北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药店 改名 德庆增 从此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广建商号 很快成为关东帮诸药商之首 他与武安其他几家巨商一起 长期垄断着东三省的药材销售 房家药店的收入情况武安县志 清清楚楚地记载道 此时仅沈阳的 德庆元 年营业额就达三十余万银元 纯利润三万余元 用 日进斗金 来形容也丝毫不算夸张 到房五成之子房锦云手上 房家已有成规模的商号近百家 真可谓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富甲一方的房家自然少不了在故里营建庄园 这便有了伯延镇现存规模宏大的 房家古道 房家庄园坐落在伯延大街街南 成品字形 中有四条通道 由北房家古道及里 透过圆券内门 两侧计有九座歇山门楼 古道尽头为一砖雕影壁 这座影壁高 米 宽 米 由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 正中雕刻有 福禄寿 三星图 四周为 八仙 图案 当地人称 八洞图 上下刻有八仙用的法宝 俗称 暗八洞 周边有花鸟草木纹饰 整个影壁雕刻精细 人物花木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堪称是一件工艺制作极高的精品 影壁后空通底下密室 设有机关 揭开两个圆形石雕松叶 即露出两个拳头大小的枪眼 道北部分为房三成的育德堂 道南部分为房五成的常怀堂 数十处内宅院之间多有侧门互通 每院由过厅或扇屏前后贯通四合院 院落采取左右对称式建筑 墙为石基 卧砖到顶 上房由长辈居住 有台阶 高于厢房 抱柱出厦 三明两暗 门户 柱础 檩头 门墩石等
均雕刻有各种彩绘 工艺精湛 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 南房家古道又称 大古道 入口两侧为马房下处 内置圆券大门 券顶石刻 止于至
善 四个楷书大字 内刻 敦厚义礼 四字 古道内曾是三处书房院 歇山门楼 青石台阶 雕石门墩 黑漆挂钉大门 不用说 这里曾经是房家子弟读书习礼之所 道北书房院还有藏书楼一座 俗称 文化楼 书房院建成年代较晚 集石雕 砖雕 木雕于一体 颇具艺术价值 据说房家为建书房院曾花费白银五千两 书房院的建立 标志着房氏家族修身治业 由商及儒的封建庄园体系臻于完善 整个房家庄园除夹壁房外 还在地下构
筑了四通八达的暗道和密室 用来存放金银和枪支弹药 并曾装有电话对外进行联络 一旦遇到紧急情况 各古道内外双层大门紧闭 整个庄园铁桶一般无懈可击 即便大门被攻破 所有人员亦可由暗道安全转移 年 月 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高树勋率部万余人在伯延接受改编 曾经下榻于房家 五十年之后 也就是 年 电视剧邯郸起义 在伯延拍摄 外景地依然选在房家故宅 当年目睹过高将军的群众再一次看到 国民党人员 在房家故宅进进出出 恍然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伯延人远赴关东做药材生意的第一家 应该说是徐家 徐氏同样是从推着小车贩运药材开始自己的事业 小有积累之后设店坐商 徐家凭着诚信经营 俗言 和发家货硬 生意迅速扩展 分号如雪球一般 越滚越多 以至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 人们谁也无法说清 在东北全境 究竟有多少家以和发 为字号的药店 沈阳的 和发徐 新民的 和发同 哈尔滨的 和发魁 等等 都属连锁经营 开有许多分店 几乎垄断了一个地区的药行 譬如 和发魁 就被当地药界称为南霸天 在家乡代表徐家财势的徐家大院人称九门相照 建于清中晚期 整体建筑形式属北方四合院式的群体套院建筑 为徐进修一支所建 现存的大院据说是为徐进修之孙徐
树本迎娶房方的独女房晓兰而建造的 由房家提供图纸和部分资金 徐家负责施工 此大院平面呈长方形 坐北向南 以南北向为中轴线 东西厢房建筑对称排列 四座四合院门户贯通 形成了 九门相照 的格局 传说这种格局是仿照故宫设计的 故宫有房 间半 徐宅有房 间半 从规模上按比例缩小 但格局基本相似 自第一进院落开始 各院基础逐院升高 每院正房均为五间头两甩袖 惟独第四个院比较特殊 除地基居高之外 北 东 西三面全为两层楼房 其底层却为三个单体建筑 至二层又相互连通 据说该楼系小姐闺房 北屋正厅距后墙一米为木结构固定屏风 屏风后为一节木楼梯 二楼正厅前面木雕花纹方格 装修考究美观 东西厢房顶部及女儿墙 全系蓝砖青瓦 砌成假飞檐 工艺高超 第
四院的后偏院 盖三间两层东屋 下有地下室三间 外观看为两层 实际是三层 地下室采用砖砌拱圈 冬暖夏凉 上世纪六十年代 周恩来总理来伯延调查研究 在徐家大院和群众促膝交谈 听到了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 回京后便建议中央做出了撤销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决定 解民于倒
悬 伯延特色民居除了分布于伯延村的五道街 南文章 龙泉 罗峪 庄晏 以及北安庄乡的同会 南北安庄等村庄也有不少 徐家大院 房家大院 徐家二兄弟院 还有南文章村的王顺庄园等保存完好 其建造工艺之独特 细部装饰之精美 令今人叹为观止 它的建筑工艺 已经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座座庭院 共同构筑了古镇伯延独特的风貌 它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在中国大地上至少延续了上百年的幽静 恬淡的生活风格 建筑物也是有生命的 它承载了一代代伯延人无数的光荣和梦想 虽然已是沧海桑田 依然有它在无言诉说。
百年造就房家大院
·2008-09-25 22:29:40·来源:河北青年报·
http://www.hbqnb.com/news/Html/laocunjingyan/2008/925/08925222940175945.html房家大院
邯郸伯延镇,有一处气势恢宏的“品”字形大院。这所大院的主人房家,由清初推着小车以经营小本生意起家,到清末时成为冀商巨贾。如今,主人和大宅院都已物是人非,但在后人的点滴记忆和青砖灰瓦中,我们依然看到了这个昔日富商家族的容貌。据说,房家一处院门上的匾额是由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赠予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走进大院
豪宅成型历经百年
“房家大院由四十多个四合院组成,呈一个‘品’字形。”房家后人房鸿业在纸上来回比划着,从他手中的这张房家大院的平面图,我们看到了房家大院“品”字结构与布局。那么,这是房家人有意而建的吗?事实上,房家大院不是同一时期建造,而是先后延续了上百年,可以说是无意之举,到了清末民国初期,房家大院形成了“品”字格局。
房家大院位于在伯延镇西南,如今的房家大院已不再是图纸上画的那般规整,更多的是零散的几处院落。不过其中“德茂恒”院与“书房院”还算保存较好。
“德茂恒”是一处二进院,门前东西走向的胡同名叫“房家古道”。“德茂恒”是房家销售布匹、丝绸的一个店铺。房鸿业说:“这是房家的第一个店铺,可以说房家由此起家的。然后‘德茂恒’如滚雪球般越做越大,武安市、安阳市、开封市甚至山西省绛州市都开设有分店。”
“德茂恒”院与南侧的账房院相连。账房院临房家大院北大门至南大门的街道而建,它是前柜房和后柜房两处院的统称。房鸿业说:“这里是存放家族日用品的地方,管账先生住在东面正房,西面是厨房和佣人住的屋子。南北厢房有时也用作访客住的客房。”
账房院对面的一处院内存放着一部进口织布机,这是房家在民国时期从保定买来的。这三处院子组成了房家简单的产、储、销一体化经营。
道口建更楼防土匪
“书房院”是三处院子的总称,由两个并排的学堂院和一所藏书楼组成,建于民国初期,都位于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古道”胡同内。
胡同尽头是房家最著名的照壁。它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这块照壁上刻有30多个人物,主体人物是福禄寿三仙,周围配有八仙、孙悟空、雷震子、渔夫、樵夫等,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这块照壁高近3米、宽近2米,是一块完整的青石,靠人工从外地运来的。
这块照壁的特殊之处,还有开在它上方的两个“枪眼”——人们躲在照壁后,将枪架在上面,露出枪头,攻击闯入“大古道”的土匪。
在清末民国初期,伯延土匪猖獗,房家另一位后人房鸿熙说:“当时有一支‘龙豁的’匪帮很有势力。土匪很厉害,会武功,能飞檐走壁,双腿夹住墙就能上房。”
除了这块照壁,房家人还在“房家古道”和“大古道”口都建有“更楼”。 “更楼”平时是仆人来此打更报时的,主要还是充当“烽火台”防御土匪。房鸿熙记得房家被土匪抢过三次,他的母亲就曾被抢去首饰和金表,房家当时备有枪支以及修建各种防御建筑也就不足为怪了。
南北两处学堂院,南学堂是家族内男孩子读书的地方, 女孩子在北学堂。
房鸿熙记得南学堂院大门上曾悬挂题字“敦睦乡邻”的匾额(已遗失),匾正中上方盖有“大总统”的印,也有人记得是“孙文”的印。至于如何得到这块匾,房家后人猜测,是房鸿熙老舅徐安玉在当时政府部门工作时得来。但是究竟如何得来,却无人知晓。只记得这匾“斗大的字,十分显赫”。
纵观整个书房院,砖雕以及彩绘十分讲究,常见曹冲称象、孟母教子、鲤鱼跃龙门等图案。推开书房院厚实的木门,似乎嗅到了弥漫在空气中的阵阵书香,咀嚼其味,依然醇厚。
主人故事
上学都是汽车接送
房家是冀商武安帮中最有财势的家族之一,然而这个商业大家族并非本地人。据传,房家是从山东清河县迁来的。房鸿熙说:“当时就像流民图里看到的一样,先祖或是担着担子,或是推着小车,衣衫褴褛,举步维艰。”
房家先祖创业十分艰辛。他们常年在外,一直到大年三十才回到家中,到家后“胡子冻成一个冰疙瘩,袜子冻在脚上脱不下来。”从推着小车四处谋生到开设“德茂恒”绸缎店,再到开设“德和庆”等药店,房家的绸缎生意做到了苏州,药店生意遍及东三省。由于经营药材生意与安国药市来往频繁,房鸿业祖父房守明还娶了三个安国媳妇。
渐趋壮大的房家却在房三成、房五成兄弟这一代时,家族一分为二,他们分别用“常怀堂”和“育德堂”堂号来区分。“堂号”在过去是只有名门望族才可以有的。当地的百姓在谈论某一家族时,往往也以“某某堂”来称呼。在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堂号”的匾额,匾额旁高挂大红灯笼,这些都是主人地位的显示。
家族虽分为两支,但是对整个家族并没有产生过多影响。到了民国,房家人可以由家族指派到国外留学,房鸿业的父亲在北京上学时,每天都是汽车接送。到了“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房家财路断绝,加上动荡的政局,房家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挖水池先铺银元宝
房家在苏州经营绸缎时,与一个姓石的老板产生了点小摩擦。于是,石老板从苏州赶到伯延,想看看房家风水到底怎么回事,竟能让家族一直兴旺。他白天和掌柜谈事,晚上就偷偷到四处观摩风水,甚至厕所、厨房都要仔细看看。
这样住了一段时间后,石老板临走的时候,对房家人说,你们的宅子有点缺陷,聚不住钱。要想解决,就得在房家在祠堂背面挖个水池。他走后,房家人就动工挖水池。当时徐家祠堂在这要挖的水池北面,出于邻里和睦考虑,房家挖水池时和徐家人打个招呼,不想徐家人一口拒绝。
于是,房家人解释说,我们不单是为自己挖水池。每每遇到暴雨时,因为这里地势低,所以湍急的雨水和夹带的泥土冲刷到各家门前,常年如此,肯定对房子不利。在这里挖个水池,可以减缓水的力度,充当“消力池”,有很大的实用性。
听完这段话,徐家人立刻问,那么这个水池叫什么名字啊。房家人说是元宝坑。徐家人说,这样的话,要挖也可以,但是你(房家)挖多深的水池就用元宝填多深。
面对徐家的刁难,房家居然同意了。到了动工时,徐家人也不想与房家关系闹得太僵,最后只让房家在挖出的第一层土面上摆满白银,徐家收起钱后,自然也相安无事。
这口“元宝坑”至今保留在村子的里,它静静地居于村子广场上,似乎对每一个从旁经过的人,默默讲述着伯延冀商大家族的故事。
■文/本报记者申晓飞
■摄/本报记者朱斌
[ 此帖被房恒贵在2009-05-17 16:4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