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崔、张、房是东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清河几大旺族之一。 清河张氏宗亲联谊大会在清河搞过几次了,他们人也多,也不是第一次大会就为地方作了投资。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对的,但如果一开始地方政府就直接奔着“招商引资”而来,估计我们房氏暂时还做不到----一是我们以“清河房氏”名义进行全球性的寻根联谊和文化研究才5年不到;二是我们这个姓氏的大企业家还较少;三是海外房氏宗亲对国内投资环境,尤其是上述四地的投资环境还不了解,一时半会不大好作出投资决策,再就是建一个家族祖祠就花掉3000万,似乎奢侈了一些----“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实物性资产的存亡对政治环境太依赖了,一个国家、民族或家族的文化能不能传承下来,更多的是不是靠物质,而靠一种血缘情感、一种精神联系和一种共同的体认,象我们目前对中华房氏历史和文化的整体研究,从家谱、祠堂、古迹中获得的重要信息极为有限,反而是二十五史、各朝各代的其它正野史、名人传记、文化与艺术作品的记载、民间传说、神话、地方志、考古证据等贡献很大,虽然房氏能进入这些官方或民间共有文化遗产的信息总量比例还较少(譬如《清河县志》关于20多名房氏历史名人的记载,就是清河县专人赴上海、南京等地图书馆、博物馆收集、整理而得)。
目前河北清河、河南遂平、山东临淄、陕西礼泉这四个与房氏文化密切关联的地方政府,似乎都有这样的急切初衷,还有待沟通。 其实姓氏文化寻根给当地带来的往往不是直接投资,更多的是帮助地方带来声誉、游客和相关的收益,“授人以渔”的价值要大于“授人以鱼”。
在这个事情上,地方政府是“先取后予”(先要投资或地方收益,后支持把事情搞起来),还是“先予后取”(先支持把事情搞起来,后要投资或地方收益),实际是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哲学命题,基本是无解的,只能先做起来再说。
请明辉宗亲多费心去沟通。
[ 此帖被房恒贵在2009-05-29 11:5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