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琯与仓上
2009-9-17 来源: 牛爱民 【我来说两句】
卢氏县城东北十余里处,有一村名叫“仓上”,提起它的来历,村民们总要绘声绘色地讲起房琯放粮的故事。
还是唐朝开元年间,有一年卢氏遇到了罕见的旱灾,洛水都快干了,那些小河沟更是滴水不见。老天不下雨,地里光秃秃的,粮商趁机涨价,地主催租逼债,百姓们无路可走,都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县令身上。
县令姓房名琯,字次律,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出生于洛阳一个仕宦家庭。九岁时,父亲房融被中宗李显贬至高州,他便隐居陆浑山中。十年后,宰相张说倡导封禅仪,房琯遂作《封禅书》送呈张说,张说看后认为他人才难得,就推荐给玄宗李隆基,放任为卢氏县令。
上任后,无论是革除积弊,废弃酷刑,还是兴修水利,发展农工,房琯大胆改革,从没皱过眉头,没想到,这次旱灾却难坏了他。
原来,随着灾情的蔓延,他早已连连上奏,请求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但这时唐明皇雄心已退,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哪管百姓死活,房琯心中象开了锅:开仓放粮,乃国之大事,未经恩准,私动皇粮,律属不赦。可是拖延一日,要有多少人饿死啊。他决心以一人之死换取万人之生,毅然下令:按造好的册子,全县粮仓同时放粮,拯救灾民。接着他赶到离城十余里的官仓前,亲自指挥放粮。眼看着一队队背着粮食的饥民高兴地离去,他才舒心地笑了。
放粮回来,大家都沉着脸,提着心,只怕皇上怪罪下来。可是房琯谈笑风生,象没事一样。原来他已写好谢罪表文,打算报出后投火自焚。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报圣旨到,众官员一听,正是皇上允许放粮的批文,真是喜出望外。庆幸之余,房琯挥笔写就一纸放粮报告,回复皇上,竟然还以办事迅速出名。
由于房琯忧国忧民,后来成为一代名相。而卢氏百姓为纪念这位父母官,便把他放粮的地方称作“仓上”。
讲述者:牛树森 采集者:牛爱武(牛爱武,卢氏城关镇人,曾任开封日报社编辑、记者、发行部主任)
(文/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