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房氏人物传记
根据相关资料,新整理出一部分房氏人物传记,以补正史之不足,并为了解房氏名人提供信息资料。
丹朱传
根据《尚书》等整理
丹朱,帝尧子。相传,尧有10子2女。嫡长子为丹朱,排行老二;庶子9人,分别是监明、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庶女:娥皇、女英。《世本•帝系篇》(清张澍稡集补注本)云:“尧取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
传说,丹朱出生时全身红彤彤的,不光皮肤红、脸蛋红、鼻子红、耳朵红,连眉毛和头发都是红的,所以取名丹朱,意即“红上加红”。
据《尚书•禹贡》载:“尧分天下为九州,长子属冀州。”
对丹朱的人品,史书多有贬词。司马迁《史记》载:“尧曰:‘谁可顺此事(接替帝位)?’放齐曰:‘嗣子丹硃开明(开通明达)。’尧曰:‘吁!顽凶,不用’”。《左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凶,讼也。言丹硃心既顽嚚,又好争讼,不可用之。《书•益稷》云:“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頟頟,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清张澍稡先生对此有异议,在《集补注本》中云:“此禹戒舜之辞。”
《山海经•海外南经》注引《竹书纪年》云:“后稷放帝朱于丹水”。观堂先生引《路史•后记》十云:“帝崩,虞氏国之于房,为房侯。”《路史•国名纪丁》载:帝尧崩,有虞氏帝舜封丹朱于房(在今遂平西南四十里的吴房故城),为房侯。《太平御览》卷六三引《尚书•逸篇》云:“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索隐•郑玄》云:“肖,似也。不肖,言不如父也。”皇甫谧云:“尧娶散宜氏之女,曰女皇,生丹硃。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也。”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
相传,尧禅位于舜,有苗国不服。《吕氏春秋•召类》云:“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汉学堂丛书》辑《六韬》云:“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是南蛮即有苗。《山海经•海外南经》郭璞注云: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可见此中消息。盖丹朱被放于丹水时,即与有苗联合共同反尧。“服南蛮”者,实为服丹朱之故。书传或称“尧有不慈之名”(《吕氏春秋•当务》),“尧杀长子”(《庄子•盗跖》),皆谓此。
《山海经•海外南经》于“三苗国”之前,复记有“讙头国”,或曰“讙朱国”,当即是丹朱国。郭璞注云:“讙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祀之。画亦似仙人也。”《尚书》亦云:“尧使舜嗣位,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服”。
亦有传言,尧禅位于舜,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自己远避于房地也。《竹书纪年》称:“丹诸辟舜于房”。《今本竹书纪年》言:“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还有传说,舜发动政变,囚禁了帝尧和太子丹朱。尧被迫“禅让”了帝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称:“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又云:“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
在丹朱与舜的政权争斗中,丹朱的支持者,有坚决支持丹朱继位的其叔父放齐,有巨人族首领夸父以及三苗国。后夸父的死亡,使丹朱失去了一支重要力量,终不敌虞舜系。
是“禅让”,还是“篡位”?孰是孰非,难求实证。后世对“禅让”一说亦多有疑惑。阮先《浑沌•驩兜•丹朱•武陵蛮》曰:尧舜故事,或说尧子丹朱不肖,尧乃禅位于舜;或说舜篡尧位,囚尧,“偃塞”丹朱。两说相较,前说带有儒家理想化色彩,而后说似乎更接近原始社会后期的历史真实。“偃”有禁止义,“塞”有阻隔义。《尚书•尧典》说舜放驩兜于崇山,实际上就是舜出于维护自已统治地位的目的,将尧之子丹朱放逐到了湘西北大山中。
乌有子《丹朱•围棋•摸棋坑》也说:尧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颇孚众望的舜,这便是备受后世推崇、开民主政治之先河的“禅让”制度。但是后人对此质疑颇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魏文帝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禅让”后脱口而出了一句话:“舜禹受禅,我今方知”,对这一千古神话作了耐人寻味的脚注。
《山海经•海内北经》称大禹治水时,曾经建造多座四方台型金字塔建筑物,“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山海经•海内南经》称:“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东汉经学家郑玄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司马迁《史记》云:“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丹朱未践帝位却享有帝号,与帝喾、帝尧、帝舜齐名等身,足见其当时很有德望、名声之显赫、身份之崇高。
《世本•作篇》(清张澍稡集补注本)云:“尧造围棋,丹朱善之。”盖以闲其情也。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卷一云:“尧教丹朱棋,以文桑为局,犀象为子。”
在尧的时代,围棋的另外一个作用是用于占卜,尧将帝位禅让舜,却把棋艺传给爱子丹朱,后世有人称此为“传舜以王权,授丹朱以神权”。
丹朱是尧帝的嫡长子,自幼聪明刚毅,深受尧帝的喜爱。但是丹朱为人质朴率真,性格狂放不羁,善争好斗,不喜帝王之术,尧帝深感失望和担忧。为了让丹朱收敛野性,增进才学,制作了一种叫“棋”的游戏。最原始的“棋”是以桑木做棋盘,用象牙和犀角作棋子,游戏含阴阳之数、攻守之法、成败之理,因其模仿古时围猎的纵横捭阖之机变,所以称为“围棋”。尧希望以此触发丹朱的政治智慧,以付大任。丹朱学会了下棋,人品和才学果然大有长进。野心勃勃的舜感觉到了丹朱对自己政治前途的威胁,便发动政变,囚禁了尧和丹朱,逼迫尧帝“禅让”了帝位。对政治本来不感兴趣的丹朱遵照尧帝的嘱咐,远避到房地,潜心研究棋艺,终于将围棋这一游戏发扬光大,流传于后世。
房陵
《氏族典》等
丹朱嗣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为房氏开姓始祖。其后代遂为房姓。所以史书称:“尧帝世孙,因邑得姓。”
《氏族典》第十一卷:帝誉三妃陈丰氏,生尧,尧初娶富宜氏,生朱不肖封于丹,舜移封于房,为房侯,谓之虞宾,朱生陵以父封为房,丹氏、□氏、防氏,陵之三十五世锺事昭王,釆于灵寿,生沈为沈氏,又有屋引氏(晉初房乾改姓。)(引自《黃帝軒轅氏裔孫生平事功》)
房姓注:黄帝第十六代丹朱:成字辈。丹朱生房陵,房陵第三十五代房锺,房锺生房沈,房沈第十二代孙房雅,房雅第十一代孙房植,房植后汉司空。房植第八代孙房谌。房谌生房裕。房裕孙生房法寿。后魏,冀州刺史,房法寿孙房翼。镇远将军,房翼生熊、豹。房熊生房彦谦。房彦谦生房玄龄。相唐太宗相,房玄龄生遗直、遗则、遗爱。唐书七十一下有系。房氏河南房,晋初有房乾,本出清河,使北虏,留而不遣,虏俗谓房为屋引,因改为屋引氏;房乾子孙随魏南迁,复为房氏,而河南犹有屋引氏,唐云麾将军、弘江府统军、渭源县公丰生,即其后。房姓后有屋引。(引自《中华姓氏源流通谱》)
周昭王后
《国语》等
《今本竹书纪年》在成王三十三年下有:“命世子钊如房逆女,房伯祈归于宗周。”《国语•周语上》:周惠王十五年,内史过对惠王曰:“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是实临照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夫神壹不远徙迁,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神乎。”
黃帝第三十二代穆王滿(西周五):丽字辈。昭王瑕之子,母房氏。(引自《中华姓氏源流通谱》)
房植传
《后汉书》等
房植,字伯武,(东汉)甘陵人。桓帝时为河南尹,遵守礼法,有名当朝,与同郡周福有隙,二家宾客,互相讥揣,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官终司空。(《文言词典》人名)
东汉顺帝(126-144年在位)时,忠正耿直的大司农李固给顺帝上疏,强调治理国家以广集贤人为道,要求顺帝重用黄琼、周举、杜乔等。与此同时,他还推荐启用在野的陈留杨伦、河南尹存、东平王恽、陈国何临、清河房植等为官。房植征辟为朝右公,于是大行其道,有名当朝。后,出任河南尹。
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年仅15岁的汉孝桓皇帝继位,梁太后临朝,诏公卿举贤良方正,光禄勋杜乔、少府房植举淑(荀淑)对策。(《后汉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五十二)
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冬十月,太尉袁汤免,太常胡广为太尉。司徒吴雄罢,司空赵戒免;以太仆黄琼为司徒,光禄勋房植为司空(《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房植位列三公。
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六月,司空房植免,太常韩演为司空。(《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
后因诏捕党人,贤豪逃遁,公屡谏不听,遂谢仕,游于江南九箫山,并开基传业。
《后汉书•党锢列传》载: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当朝左中郎将蔡邕撰《司空房植碑》铭云:公,言非法度,不出于口;行非至公,不萌于心。治身,则伯夷之洁也;俭啬,则季文之约也;尽忠,则史鱼之直也;刚平,则山甫之励也。总兹四德,式是百辟,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枉丝发,树私恩,不为也。讨无礼,当强暴,弗避也。是以功隆名显。在世孤特,不获恺弟宽厚之誉,享年垂老,至于积世,门无立车,堂无宴客,衣不变裁,食不兼味,虽《易》之贞厉,《诗》之羔羊,无以加也。明明在公,实惟房后。诞应正德,式作汉辅。邪慝是仇,直亮是与。刚则不吐,柔则不茹。媚兹天子,以靖土宇。
房虬
《北齐书》等
房虬,北朝常山人。东魏郡肥乡(今河北肥乡)人。孝明帝侍读、安东将军、光禄大夫、中书舍人,赠征东将军、齐州刺史冯元兴,少年时随着做太守的父亲冯僧集住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从房虬学习《周礼》。长乐阜城(今河北阜城)人,后周宫露门学博士,著名北朝经济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熊安生,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卫国人、四门小学博士、诏征教授京兆、清河、广平、汝南四王,后特除员外散骑侍郎、长流参军、仓曹参军、沛郡太守加扬烈将军,太尉司马、辅国将军、安州刺史、司农少卿、光禄大夫,加平东将军,赠散骑常侍、都督相殷沧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相州刺史董徵,从房虬受《周官》、《仪礼》;北齐教育家、国子博士,渤海南皮(今属河北)人李铉,从常山房虬受《周官》、《仪礼》。
房彦藻传
新旧《唐书》等
房彦藻,齐郡人,原为隋宋城尉,后投李密,为右长史。李密的主要谋士、大将。后从李密归唐。在游说窦建德归降的返途中,为贼帅王德仁所杀。
前宋城尉齐郡房彦藻,自负其才,恨不为时用,预于杨玄感之谋。变姓名亡命,遇密于梁、宋之间,遂与之俱游汉、沔,遍入诸贼,说其豪杰;还日,从者数百人,仍为游客,处于让营。让见密为豪杰所归,欲从其计,犹豫未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
房彦藻说下豫州,东都大惧。让上密号为魏公。密初辞不受,诸将等固请,乃从之。设坛场,即位,称元年,置官属,以房彦藻为左长史,邴元真右长史,杨德方左司马,郑德韬右司马。拜让司徒,封东郡公。(《隋书》列传第三十五)
又:让等乃推密为主,建号魏公。巩南设坛场,即位,刑牲歃血,改元永平,大赦,其文移称行军元帅魏公府。以让为司徒,邴元真左长史,房彦藻右长史,杨德方左司马,郑德韬右司马,单雄信左武候大将军,徐世勣右武候大将军。祖君彦记室。(《新唐书》卷九十七•列传第九李密)
清河公房彦藻,近秉戎律,略地东南,师之所临,风行电击。安陆、汝南,随机荡定;淮安、济阳,俄然送款。(《旧唐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三《李密传》)
武德元年二月,李密遣房彦藻、郑颋等,东出黎阳,分道招慰州县。以梁郡太守杨汪为上柱国、宋州总管,又以手书与之曰:“昔在雍丘,曾相追捕,射钩斩袂,不敢庶几。”汪遣使往来通意,密亦羁縻待之。彦藻以书招窦建德,使来见密。书云:公逸气纵横,鹰扬河朔,引兰山之骁骑,驱易水之壮士,跨蹑燕齐,牢笼赵魏,好通戎夷,声振华夏。昔隗嚣之居陇上,非不险也;项籍之据彭城,非不强也。然而援无所恃,躬违历数,遂使楚徒□欷於垓下,秦泥不封於函谷。故托身得地,窦融保西河之功;协契非人,刘表丧汉南之业。魏公英雄电逝,类晨风之拂北林;率土星奔,甚涓流之赴东海。今隋主拘囚於世充,身制於朱粲,白旗之首已悬,乌江之船未舣。去月二十日,总管兵马,会同黎阳,莫不投盖蒙轮,贾勇求敌,远怀归义,分讨不庭。公能观火鹿台,枉道垂报,或以冀方犹梗,愿协力齐盟,南临则黄河可清,北指则幽□自卷。公之远度宏规,高勋茂绩,必将俯盼伊吕,吞并韩彭,自馀碌碌,复何足数?烽□尚警,干戈未戢,想军旅之事,各有司存,指踪之劳,无疲於明镜也。内怀悃款,形於翰墨,情之所寄,言不能适(引自《全唐文•为李密檄窦建德文》)。建德复书,卑辞厚礼,托以罗艺南侵,请捍御北垂。彦藻还,至卫州,贼帅王德仁邀杀之。德仁有众数万,据林虑山,四出抄掠,为数州之患。《资治通鉴.第四卷》
房仁裕传
《唐文续拾》等
房仁裕(591年-666年,对此生卒时间仍存疑,俟考),唐清河人,官历麟州刺史、陕州刺史、扬州刺史、郑州刺史、授金紫光禄大夫、左领军大将军、司卫正卿、卫尉卿,封清河郡公,赠幽州都督、兵部尚书,谥曰“忠”,蒙恩陪葬太宗昭陵。
房仁裕系清河房氏一系,与房玄龄同为北燕贵乡太守房谌之后,与房玄龄之父房彦谦同辈,与房玄龄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但出生时间略晚,仕唐时间更长。《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墓志铭》称其家族:“公侯将相之门,钟鼎旗裳之盛”。其上七世祖房谌,北燕慕容垂贵乡太守。六世祖房坦(存疑,俟考),史料无记,不知生平。五世祖房元庆,南朝宋建微府司马,武帝时,历七郡太守,后为青州建微府司马。高祖房爱亲,为南朝宋明帝刘彧所重,授龙骧将军。曾祖房景远,官齐州主簿。祖房敬道,永熙中为开府参军事。父房子旷, 隋常州别驾。房仁裕“弱冠而孤”,父早亡。母李氏,甘肃陇西望族李氏之裔(疑为李绩之族人),其祖、父都是隋代某州的司马,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唐陇西李氏清河太夫人之碑》称其为“金枝雪映,玉叶兰郁,义徽倾风,礼茂乘龙,齐慧齐贤,宜家宜室”。
房仁裕受母教导,后才“入居上将,出牧名藩,圣恩金紫,钦赏荣盛。”
“大业八年(612年),隋始乱,充(王世充)内怀徼幸,卑身礼士,阴结豪俊,多收众心。江淮间人素轻悍,又属盗贼群起,人多犯法,有系狱抵罪者,充皆枉法出之,以树私恩”。房仁裕多为此前后投王世充,“时年十八,雄略过人”,王世充授房仁裕为龙骧将军。到大业中后期,天下大乱,“海内骚动,炀帝失驭”。房仁裕知王世充非真主,又与裴仁基等谋背王世充,投归李唐。将归,令通事舍人韦庆基等检校。所得官给,常赐坐于州刺史。
唐武德四年,战事未息,高祖以绥抚为急,攻战为劳,方与王世充割据而化。二月,李世民选精锐骑兵千余人,在谷水大败王世充,并进而包围洛阳宫城,至于洛水,所向风靡,贼徒慑怖。是以窦建德受缚,王世充请降。高祖李渊授房仁裕麟州刺史。不久,迁升大州刺史。朝廷又以房仁裕家族是名门望族,素行惠爱,遵礼仪,重仁信,知伦理,守法纪,崇尚孝道,特迁使持节都督潭道。
贞观九年,房仁裕母李氏,因“禀哲明敏,树之以家风;博闻圣听,岂徒动作女师,故亦言成士则。始光妇道,终擅母仪,藉甚朝野,流形内外”,授清河太夫人。
贞观十四年,房仁裕时任陕州刺史,所管界内二百余里,正月元日,黄河载清,四日乃止。二月十四日,房仁裕以此奏闻朝廷,长孙无忌向唐太宗上《贺河清表》,引《易乾凿度》曰:“圣人受命河水清”,京房飞候曰:“河水清,天下太平。” 并奏请唐太宗“上承天意,下谕人心,昭告寰瀛,编列国史。”
房仁裕为秦州刺史时,表僧彻所立精舍为“陷泉寺”。初此地无水,僧彻常远汲山下,以自供。一朝忽有陷,陷处泉出,故因以名陷寺也。
永徽二年,仁裕母疾,天慈哀惜,每觉神衷,饮膳药物,咸资给御,仍令司公空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英国公李绩造辄门衢。其年六月七日,薨于长兴坊之第,时年八十有二。太夫人薨日,爰降诏:“前左领军大将军房仁裕母亡,丧事所须,并宜官给。仍令东宫五品一人检验凶事,并赐布绢各二百段,珠玉等物若干,时盛暑,日给冰数石”。及归旧域,又经敕书曰:“前左领军府大将军房仁裕,既还乡葬母……人力传乘等,务使周济。至乡之日,仍赐米粟各二百石,多给人力。”
永徽三年,岁次壬子,二月癸已,朔十五,房仁裕母归葬,房氏同族宗亲,豪族道俗,不远千里而至者数千馀人,荼毒未逾十旬,恩诏特加荣命。诏曰:“……前左领军大将军房仁裕比(缺四字)淹星律,宜夺情礼,应兹藩寄,可金紫光禄大夫,行江左制命长史”。房仁裕于是再三上表,乞终丧制。爰降敕书曰:“前大将军仁裕,近丁哀疚,□□藩须人,夺情从政,宜依故事,听于任所为立灵广,晨昏哭临,以终孝性。”之任之日,僮仆以上数百馀人,悉给传乘。自□□府,已历五年,劬宁之恩,昊天罔极。令于润州江宁县,躬自采石造碑,羊人兽头,运送坟茔,限以委寄任重。不获身自已树造,长子先礼安立,贞观年中,碑已先树,再重刊贞石,纪述太夫人绩行遗训,并叙重叠天恩,安措年月。
有当朝人士(失名)为其撰写《唐陇西李氏清河太夫人之碑》,其赞词曰:“轩台茂祉,玄宫绵□。□明帝妫,陶甄孔圣。龟文日简,龙门孤映。盛祀弥光,攸钟淑令。诗史不骞,礼章(缺六字)作嫔鼎族,仁孝宜□。□恭自牧,端操霜明。芳猷□郁,妇德光备。母仪是彰,恭维征幂。弘宣义方,命之□□□□□□□□□哭□□□□□范人杰,功成寅亮。□□□□,尊极纶贶”。
房仁裕因内忧去职,有制葬事官容给。
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睦州女子陈硕真举兵谋反,参加者数以万计。自称“文佳皇帝”,以其妹夫章叔胤为仆射,童文宝为大将。章叔胤引兵攻陷桐庐,陈硕真亲率 2000精兵攻陷睦州(其时州治在雉山县贺城),然后攻克于潜,直逼歙州城下。又派童文宝率4000人攻婺州(今金华),声势日益浩大。十一月,朝廷闻讯,即派扬州刺史房仁裕带兵前往平乱,婺州刺史崔义玄亦赶紧征集兵力拒之。
房仁裕本因母丧期未满﹐但只得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授金紫光禄大夫,行江左制命长史。房仁裕杖铖出征,临行,高宗帝赐宝刀一口,用以嘉之。
房仁裕与婺州刺史崔义玄合兵一处,几经浴血奋战,乱军死伤无数,全军覆没。陈硕真、章叔胤被捕遭杀。
房仁裕后又迁郑州刺史,属河洛建都。
在武则天的礼仪改革中,房仁裕担任了相当重要的置位,并获得武则天与高宗的信任,称之为“佐命功臣”。
龙朔二年(662年)八月,所司奏:“同文正卿萧嗣业,嫡继母改嫁身亡,请伸心制。据令,继母改嫁不解官。”既而有敕:“虽云嫡母,终是继亲,据礼缘情,须有定制。付所司议定奏闻。”依文武官九品以上议,得司卫正卿房仁裕等七百三十六人议,嗣业既非嫡母,改醮不合解官。诏从之。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泰山封禅,诏诸州都督刺史相随,房仁裕“以年过致仕”,又因遇病,未能成行。病中,宫中派使者探望,名医的车辆往来不绝,终因年事已高,以天年终,春秋七十有六。谥号曰“忠”。
《唐会要》卷七十九《谥法上》云:忠:危身奉上曰忠,危身惠上曰忠,让贤尽诚曰忠,危身赠国曰忠,虑国忘家曰忠,盛衰纯固曰忠,临患不反曰忠,安居不念曰忠,廉方公正曰忠。
乾封二年(667年),诏赠房仁裕左骁卫大将军使持节都督,蒙恩陪葬太宗昭陵,诏曰:“幽州都督上柱国清河公仁裕,……可赠兵部尚书四州刺史。次子先质,历通事等官”。
昭陵碑文《赠兵部尚书房忠公神道碑(并序)》,由当朝国子司业、清河县公、开国子、国史编修崔融所撰,房仁裕孙国子监房丞琳亲笔书写。
碑文序言曰:“牧戊得遇主,靖难□人,师旅系以存亡,社稷由其轻重。隋历之季,丧乱弘多,帝用不臧。式惟有若房公运□称筹,匡我丕烈。巨鱼纵壑,高乌候柯。其生也荣,与子□秦有(常)”。碑文赞辞对其勒功颂德,曰:“……载弄之璋,命代非常。无忝前良,隋运不纲,群黎靡良,宇宙……谟莫当。所向□攘,擒彼伪王,混壹遐荒。俾侯封疆,其有宠章。……厥声奕奕,□将献替。□地一登,其位□忠,□葬于酆。树碑勒功。摅□□穷。”
房仁裕“鲜兄弟”,有一妹,原聘为虢王李元凤妃,未嫁而薨。
房仁裕娶太原王氏为妻,生子六人:先礼、先质、先孝、先忠、先恭、先慎。先孝、先恭、先慎三子,仅见《维基百科》网《章怀太子妃房氏》有记,还未见史书有关记载,俟考。
长子先礼,贞观年中,曾为祖母李太夫人造坟竖碑。
先质,银青光禄大夫, 冀州刺史、胶东成公,历通事等官。
先忠,累官奉议郎、银青光禄大夫、宋州刺史,赠左金吾卫将军,后亦特许陪葬太宗昭陵。父子同陪葬昭陵,实为殊恩。
孙女,相传闺字芙蓉,先忠之女,唐高宗子李贤太子之妃。生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卒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享年五十四岁。
高宗上元元年三月,聘为雍王李贤妃。
李贤,武则天所生第二子,高宗的第六子。天生聪敏,仪容举止端庄稳重,颇得其父宠爱。
上元二年夏,太子李弘暴毙,李贤继立为太子,房妃也随夫升为太子妃。房妃与李贤并未生有子嗣,李贤唯一的女儿长信郡主也不知是否为房妃所出,无史料可考。
李贤立为太子,高宗命他监国。李贤处理政事明白公允,朝廷众臣皆称道,高宗也对他加以褒扬。李贤又召集一批学者,包括张大安、刘讷言、格希元等人,一同注范晔的《后汉书》,书成之后呈奏给高宗,得到许多赏赐。深为其母所嫉妒。
调露二年,正议大夫“崇俨为盗所杀,则天疑贤所为”,“于东宫马坊搜得皁甲数百领,乃废贤为庶人,幽于别所”。房妃与庶出儿女也同降为庶人。
开耀元年,房妃随李贤贬往巴州(今四川巴中),至文明元年李贤被逼自杀的三年间,房妃一直陪在他身边。
文明元年二月二十七日,李贤被武则天所派的酷吏丘神绩逼命,自杀身亡。四月,追赠为雍王,就地下葬。房妃虽然也恢复了雍王妃的身份,但仍被留置在巴州,数年后才得以回京。房妃与儿女们回京后,随即被幽入禁中,儿女们并赐武姓,年长二子光顺、守义虽封为郡王,后出居于外,旋即为酷吏所陷,双双身亡;长信郡主降为县主,不知所终;孺人张氏所出之幼子守礼袭父爵为嗣雍王,与房妃同在禁中十数年。
武周圣历年间,武则天迎回庐陵王李哲(显)为太子,房妃与相王李旦分别领儿女出禁中,相王一家六王散居于长安城东北,房妃则与嗣子守礼居于城西兴化坊内。
少帝唐隆元年(710年),殇帝李重茂遵中宗遗诏,视守礼为皇子,加封邠王,房妃则为邠王太妃。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房妃病重,睿宗李旦追赠李贤为章怀太子。章者:敬慎高明、法度明大,怀者:执义扬善、慈仁短折。五月,妃薨,追复太子妃位,谥曰靖。靖者:恭己寡言、柔德安众,与李贤一同陪葬于乾陵。乾陵是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上。章怀太子墓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
时人沈佺期作有《章怀太子靖妃挽辞》,诗曰:彤史佳声载,青宫懿范留。形将鸾镜隐,魂伴凤笙游。送马嘶残日,新萤落晚秋。不知蒿里曙,空见陇云愁。
孙,房涣,先忠子,天宝年中,任闪州刺史,朝散大夫,忻州刺史,开元十八年写《七岩山摩崖题祖铭》。其铭曰:“祖金紫光禄大夫领军大将军讳仁裕,佐命功臣,名书唐史,父银青光禄大夫左金吾大将军讳先忠,才兼六韬,蒙国宠荣。大唐开元十八年二月廿三日,朝散大夫官运亨通忻州刺史上柱国清河房涣,因来此岩,监采铜铆。登山历览,怅然有怀,遂思此州山川之铭,乃书其事,以题石壁云:山川绮错,寔日秀容;金峰作镇,木水汤胸。汉皇忻口,夏后前踪;表栖白鹤,山列青松。铭自书”。另有《翠峰亭记》一文传世。其文曰:我皇帝道高前圣,德迈三皇,天下晏然,四方无事。朝廷清谧,常思蹈舞之仪;宫苑欢娱,每赐春游之赏。天恩广备,锡赍见沾,旬日飞觞,求诸胜地。武兴泉石,触目惊人,况卜良游,自须奇绝。顺政游胜,郡南十里,山障重复,石壁干云,渌水澄湾,清泠见底,岗峦掩映,葱翠宴赏,同诸英佐,得尽欢游。天宝八载三月二十日,太守房涣自书。
孙,房丞琳,国子监,开元年间任某洲刺史。有资料说亦是先忠之子,然未见有关史书记载,存疑,俟考。曾亲笔为祖书崔融所撰昭陵碑文:《赠兵部尚书房忠公神道碑(并序)》。
孙,房温,先质子。太子文学。
孙,房宣,先质四子。解褐千牛洛州参军, 补武卫仓曹、尚乘直长、岐州司仓。
房仁裕生平及其家族事迹,远不止这些,然史书记载甚少,无从考证。如此重要显赫人物,新旧《唐书》却未曾为其立《传》,不知何故?
房融传
新旧《唐书》等
房融,生卒年不详。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菩薩戒弟子。博识多闻,成进士业。官至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武后时宰相。
则天顺圣皇后下长安四年(甲辰,公元七零四年)十月三十日,武则天任房融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此之前曾官怀州长史。
《旧唐书•中宗纪》载:神龙元年(乙巳,公元七零五年)正月,张柬之等率羽林兵诛张易之兄弟,迎皇太子显监国。易之之党韦承庆、房融及司礼卿崔神庆等系狱。皇太子即位,是为中宗。二月,房融配流钦州。《新唐书•则天皇后纪》、《中宗纪》、《宰相表上》及《资治通鉴》卷二○七、卷二○八并载,武后长安四年十月壬午,怀州长史房融为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神龙元年正月癸卯,以张易之党系狱。二月乙卯,除名,流高州(广东茂名)。新传亦谓“贬死高州”。按流高州是。据《资治通鉴》,流钦州者为崔神庆。后,卒于贬所。
据传,房融在流放途中,抵广州时,巧遇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大佛顶首楞严经》,房融乃为笔受。相传《楞严经》起初在印度,以其为国宝,严禁外流。般剌密帝尊者,弘法愿深。以为佛法重在流通,两次冒险,思送中国,以求宏扬,不幸,皆为关卡查禁。尊者,费数年时间以蝇头小字,书于腊纸之上,剖开腿瓜,藏于肉中,方得混过关卡而至广东。访得房融是中国高官而被贬谪者,又精于文艺,乃剖出与之。然经适血渍包裹,凝聚坚固,日夜愁叹。其女问之,乃告以故。女曰:易耳,以人奶浸之,久而自溶。房融大喜,乃如法炮制,而经卷完整,乃请般剌密帝尊者主译,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语译,而自负笔受之责。景龙元年(公元七零七年)译成,房融把这部融合了佛法与文学之完美巨著献于当朝,因为在当时有《大云经》伪造的风波,所以当朝将此经存放在宫中,没有流通于民间。后来神秀禅师为国师时,在宫中受供养,有一天发现此经,大师认为此经对禅宗有价值,将其流通于世。《楞严经》始流传东土。房融译的《楞严经》自然流畅,非常优美;而且《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入门悟空,说理透辟,自成经典,不同于其他佛经。后人为此赞道“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房融作为进士出身,一代宰相,文学造诣很深。除有所译的《楞严经》传世外,《全唐诗》录其诗一首《谪南海过始兴广胜寺果胜上人房》,一作《过韶州广界寺》。无文集传世。
房融与陈子昂等相交甚厚。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子昂资褊躁,然轻财好施,笃朋友,与陆余庆、王无竞、房融、崔泰之、卢藏用、赵元最厚。
房融有子六人:琨、琯、璩、璋、瑜、琼。房琯,是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载,房琯有弟三人:璩、璋、瑜。琨史书未载,拓本陈修古《唐故乡贡进士颍川陈君墓志》提到墓主“外曾叔祖相国赠太尉琯,外曾祖刑部郎中琨”。则琯有兄琨无疑。《唐故洪洲武宁县令房府君墓志记》云:“房从会, 清河人也。……曾祖融,皇正谏大夫,莺台凤阁平章事。祖琼,皇兵部郎中。父宪商,皇淄州邹平县尉”。由此,房融应还有一子房琼。
新旧《唐书》对武后宰相多有漏载,盖武后宰相,中宗以后多遭贬谪,玄宗时史官即不予立传。所以,其生平事迹亦鲜为人知。
房皞传
根据《河汾诸诗老合谱》等整理
房皞(1199年-约1282年),皞又作颢、灏, 字希白, 号白云子,平阳或临汾(今山西临汾一带)人,生于金承安四年,元至元十八年(1281)后去世, 金末元初“河汾八老”之一,与元好问等游从甚密。四库本《山西通志》卷136称其临汾人,有诗名。
据《白云子集》载:房皞“初,宰卢氏,与元好问等名士游。南下宋地,漫游江浙,漂泊荆楚,尝与刘德渊偕隐庐峰。正大五年,客居樊城,诵诗书不辍。尝试补府学,受知于南漳县令。后北归故乡,隐居以终。与杨宏道交往尤深,杨卒,作《哭杨叔能》诗。著有《白云子集》。元大同路儒学教授房祺《河汾诸老诗集》载其诗一卷。清翰林院庶吉士顾嗣立称“其诗多别致,造语亦新。”
房皞是金末元初的重要诗人,“河汾诸老”之一。他追随元好问积极参与开创“以唐人为指归”的诗歌创作局面。史料散佚是其生平、思想、创作和地位长期以来隐而不显的主要原因。
其生平考略:
承安四年己未(1199),房颢出生,一岁。
金卫绍王崇庆(1212--)年间,元年河东南路、陕西东路旱灾,二年,河东大旱,“河东大饥,斗米钱数千,流殍满野。”时年14岁的房皞随家南迁。
金哀宗正大五年戊子(1228),房皞三十岁,有诗《戊子》:“万事人间已饱谙,一身犹自客天南”、“三十年前总是惭”。
正大七年庚寅(1230),房皞为段成己三十二岁作《寄段诚之》,诗中有“咫尺春风三十三”句。
正大八年辛卯(1231),房皞赠诗段克己《辛卯生朝呈郭周卿,段复之》。
天兴三年甲午(1234),房皞三十六岁,在襄樊作私塾教师,而后试补府学,受知于南漳县令。杨宏道《小亨集•送房希白序》:“房希白之在樊城也,朝不谋夕,诵尧舜周孔不辍。襄阳百万人,独以诗见寄。某因谋以王氏之馆寓之……延留浸渍,而后试补府学,交游赵山甫,韩景渊诸丈,受知于南漳县令杨君……闻希白应杨宰嘉召,将赴南漳。”据《四库全书•小亨集提要》,杨宏道绍定末(1233)南归,理宗端平元年(1234)为襄阳府学教谕。次年十二月上旬北迁,寓家济源。是故,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房皞在襄樊,金亡。
蒙古太宗八年(1236),时金已被蒙古灭二年,房皞作《丙申元日》:“三十八年过,星星白发多。”
蒙古太宗十三年辛丑(1241),房皞四十三岁,在巴东(今湖北巴东),此后沿长江顺流而下,开始了大漫游,经公安、岳阳、鄂州、庐山,到达终点杭州。在西湖隐居,然后返回平阳故里。在庐山时与刘德渊隐,寄书麻革。麻革有诗《庐山兵后得房希白书知弟谦消息》。
至元九年壬申(1272),房皞七十四岁,作诗《哭杨叔能》。杨宏道,字叔能,卒于1272年。
约1279年前后,房皞作《别西湖》并留有“闻说西湖可乐饥,十年劳我梦中思。湖边欲买三间屋,问遍人家不要诗。”的名句。
元至元十八年(1281),房皞已83岁,作诗《辛巳巴东元日》,提到自己“残病老夫身”。其后记载缺。(根据清顾嗣立《元诗选•三集》和索宝祥《河汾诸诗老合谱》等整理)
房守仁传
《全金元文》
房守仁,字德麟,元末明初山东东昌府博平人(今山东茌平西)。元李继本所作《房氏家传》对其有记载:“岁壬辰,安次李延兴为雄邑所致,亲夏楚事,而宾友凋落,恒抑郁无谁语。是岁嘉平,封上王好谦氏来为是邑之幕长,一见如平生欢。幕长学行醇正,而言论详实,人有寸善,极称道不置,否则掩覆百至,非如浅浅之为大夫者,一不合,訾议横生,不可贷也。间语其友房德麟之贤,且曰:‘房氏繇上世来,虽隐德弗耀,而善之积也甚远,历金而宋而元,俱占籍东昌之博平。高祖忠,配翟氏。曾祖、祖皆逸其讳,曾祖妣胡氏,曾从祖信,仕元为前卫百夫长。祖妣李氏,早失所天,守节不渝以终。父燠,字士明,幼孤,知自树立,竞以孝行闻乡间,年七袠卒。配高氏,继李氏。四子:长守信,字德诚;次早世;次守义,字德宜;高氏出也。次守仁,即德麟,李出也。德麟天禀毅沉,见谊必为,非其谊,虽压以贲育之勇,弗夺也。弱龄刻苦嗜学,闻明师良友,锐意往从,囊书担笈,不以川陆之阴为辞,不以寒暑夜昼之变而作辍也。洎壮,从公(尔束)张先生学,继从维斋楚先生滴水穿石,研深烛微,大肆其力,粹如也。丧二亲,绝口水浆者数昕夕。虽服除,不近荤酒,而哭泣哀恸三年如一日,人以为难。后东昌路儒荐,从事吏牍,凡两稔,继迁东平路吏,又四稔,俱以干洁最一时。路尹张孝则,良二千石也,雅爱重之,尝荐之宪府,不果用。丁酉秋,两河始兵,县父老鸠民为丁,捍御闾井,推守仁为万夫长,变善其职。戊戌春,暴兵蝟起,糜烂济兖州郡,乃与乡之老稚走河间。先是,连岁饥馁,而疫气大作,人多逃死。妻张洎三男皆物故,惟少子纲在,才八岁耳,乃襁负之而北。时枢密副使答兰领兵镇古北口,与语,奇之,辟充掾史。德麟强起领簿书,为禄仕也。明年,山东监察御史牒荐补宪吏。居五月,迁辽宪。又明年,以老病辞归。再配李氏。纲年二十,娶张氏,其孙又新生三年,戊申乱,相失于戎马间。癸丑,始物色而得之。年十七,聚赵氏。洪武初,德麟仍籍博平,因之教授乡里。未几,邑长礼聘为文学掾,让不获已于是横经泮度,再易天星。癸亥春,以目眚在告,得展丘墓,葺旧庐,课耕织,暇则以《诗》、《书》教子孙。矧其性夙好山水,去邑三里许,则其菟裘也。其先,墓旧有老柏数十丈,高轶云表,钜可汗牛马,充栋梁。至乱作,悉戕于薪槱。徵诸一木之微,而累叶之承藉,可概见也。墓前后腴田二百亩,非歉岁可以无饥。草屋八九间,隐见林霏杳霭中,而士类之过从者,歆其气谊,辄恋嫪不忍去。非庆吊,岁时不一至城市,至则未尽晷而归。归则扶筇吟啸,而萧远旷逸,超然有出尘之趣。或曰:‘昔之隐者若戴逵、龟蒙、林和靖。皆清介自守,不龌龌于世混浊。房德麟岂其人耶?’延兴往年两过东昌,未闻语及房氏者。今长史能历历口其详,且谓延兴曰:‘子名能古文,幸而传其实以示后人,庶其不与物物澌尽也。’君子曰:‘好谦可谓乐道人之善矣!’故书。好谦与德麟同里,兵后始家封丘云。论曰:‘房自鼻祖植德,其后培根而食实者,绵数世弗殄绝。虽中土数十年金革战争,民死相藉,大姓之家,唯无遗类,而房氏由子而孙而云仍,皆能得完万死中,则其鬼血食而不馁矣。世德之报,其至此哉!’”【李继本,元至正年(1357年)进士,以师道尊于北方。明洪武23年(1392年)曾游历南京。】
房宽传
根据《明史》等整理
房宽(?— 1409年),明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人。明代名将,官历济宁左卫指挥、北平都指挥同知、大宁都指挥同知,后升都督佥事,封思恩侯,授铁券,赐卢弓铜矢,俸禄八百石,世袭指挥使。《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有《传》,其事迹多散见于明朝史料中。
元至正二十八(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都南京,改元洪武,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八月,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城),元朝灭亡。
朱元璋称帝后,又经过20年征战,统一全国。
明洪武中,房宽以济宁(今属山东省)左卫指挥随徐达在北平(今北京)练兵,遂为北平都指挥同知,后移守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时为宁王朱权的封藩),仍官都指挥同知。
明初,在全国十三省各设都指挥使司,另置辽东、大宁、万全三都司,共十六都司,以都指挥使为长,掌一方之军政,正二品。设都指挥同知二人,管军事,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管军屯,正三品。在京师和全国各地皆设卫、所,军事要害之地设卫,次要之地建所。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其军官,卫称指挥使(正三品),所称千户(正五品)、百户(正六品)。每卫统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千户所领十个百户所;百户所下设总旗二,五十人为一总旗,军官亦称“总旗”;总旗辖小旗五,“小旗”是最小的军官,领军士十人。“卫、所”隶属于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
房宽因长期驻守边关,“凡山川夋塞,殊域情伪,莫不毕知”,且“兵机莫测”。即是说,房宽对边关的山川河流、关隘险要,异地的风土人情,没有他不知道的(了如指掌)。他用兵机谋高深,无法知其奥秘。因此,外敌不敢轻易来犯。镇守边关多年,相安无事。
洪武二十五(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
建文元(1399)年七月,朱棣起兵反抗朝廷。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
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朱棣则采取内线作战,招降通州卫指挥佥事房胜、蓟州指挥毛遂、遵化卫指挥蒋玉、密云卫指挥郑亨后,又迅速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永平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
八月,真定(今河北正定)之战,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朱棣诱南军深入,决计由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于十月率师直趋北平城下,朱高炽坚守不出,李景隆久攻失利。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属下的明军多是蒙元降附将士,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战斗力极强。朱棣用计赚取十七弟宁王朱权,又收买大宁将士家属,兵不血刃,智破大宁。后又挟持宁王回北平,还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
是时,房宽正驻守大宁。房宽本忠勇之士,先皇太祖于己有恩,对朝廷理当效忠;燕王朱棣本旧识。在北平时,曾在其下任都指挥同知,燕王于己有义。起初,他也实在无心卷入这场朱家皇室的内部纷争。然燕王势甚,诸多藩王、南朝将领已归降燕王。房宽军中将士,亦多有归顺燕王之心,早已“暗中约结投附”。房宽却难从其意,“不能抚士卒,燕兵奄至,城中缚宽以降。成祖释之,俾领其众”,并委以重任。
冬十月,燕王挟宁王权,拔大宁之众及朵颜三卫卒俱南。至会州(今甘肃靖远),始立五军,张玉将中军,郑亨、何寿副之,朱能将左军,朱荣、李浚副之,李彬将右军,徐理、孟善副之;徐忠将前军,陈文、吴达副之;房宽将后军,和允中、毛整副之。
建文二(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容城、定兴一带)。李景隆用安平为先锋。燕王将渡白沟河,安平伏万骑河侧邀之。燕王曰:‘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不能挫安。时南军六十万,列阵河上。王帅将士驰入阵,战至暝,互有杀伤。及夜深,乃各敛军。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下马伏地视河流,辨东西,始知营垒所在。明日再战,安平击败燕蒋房宽、陈亨。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后遂败陈晖于白河,破景隆于郑村坝”。
这一仗虽然反败为胜,但打得十分惨烈。明将瞿能得胜心切,率其子弟兵纵马直荡燕将房宽军阵,明前锋将平安也从旁掩护,偷袭房宽军阵,荡破房宽阵列后,擒斩数百燕兵。张玉等燕将见房宽败北,皆面有惧色。朱棣不为所动,鼓励说:“胜负常事耳!彼兵虽众,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言毕,朱棣又亲率精锐骑兵数千突入明军大阵。明军和燕兵举枪挥刀,马步混战一起。双方大战,死伤惨重。朱棣所骑马多处中流矢,换马就换了三次。他身边所带箭矢,也射光了三筒。最后,燕王只能提剑奋击,最后拼得剑刃残缺,所骑马又被河堤绊倒,差点被明将瞿能一枪刺死。惶急之下,朱棣奔逃到堤岸高处,挥鞭向堤下召唤,佯装下面有自己的埋伏人马。李景隆远远望见,怕遭埋伏,忙发号明军退后。朱棣换乘新马,又率兵转身冲入阵内击杀。明将平安武艺高强,在阵中往来驰突,专捡燕将砍杀,斩燕将陈亨于阵。“徐忠单骑突阵,一指中流矢,未暇去镞,急抽刀断之”,燕王“会高煦救至,乃得免”。
白沟河之战,房宽失利,朱棣以其为旧臣,而略其过。后房宽随燕王征战,克广昌(今江西广昌)、掠彰德(今河南安阳),屡立战功,迁升为都督佥事(明代都督佥事为正二品,多为恩功寄禄官)。
建文三(1401)年,秋七月己丑,燕兵掠彰德。丁酉,平安自真定攻北平。壬寅,大同守将房昭帅兵由紫荆关趋保定,驻易州(今河北省易县)西水寨。九月甲辰,平安及燕将刘江战于北平(北京),败绩,还保真定(河北正定)。冬十月丁巳,都指挥花英援房昭,败之峨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下,斩首万级,房昭弃寨而走。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南京)。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永乐元(1403)年,朱棣登上帝位后,论功行赏,封房宽为思恩侯,授铁券,赐卢弓铜矢,俸禄八百石,世袭指挥使。
铁券,又叫铁卷丹书,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铁券镌刻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赐券的日期,赐予对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记载被赐者对朝廷的功勋业绩;三、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如免死等;四、皇帝的誓言。按朝延的有关法律,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在明朝初年曾普遍使用,洪武二年朱元璋及其参谋决策集团,为了激励并表彰军事将领,就制作了97副,也就是说,这批铁券主要用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洪武三年以后陆续封的功臣所赐的铁券是陆续制作的。当时明文规定:凡是有军功而被封为公、侯、伯这三种爵位的将领,都要赐给铁券。明代授予铁券之功臣计155人(见牛创平《明代授予铁券之功臣名录》,载《档案学通讯》1993.2)。卢弓:黑色弓。古代诸侯有大功,则天子赐予黑色弓矢,以之象征征伐之权。都指挥使,为都指挥使司最高长官,正二品。
是时,封侯者计一十三人,除房宽外,还有张武、陈珪、郑亨、孟善、火真、顾成、王忠、王聪、徐忠、张信、李远、郭亮。房宽亦“自感遭遇之隆,威名日重,荣宠至极”。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朱棣“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的一代大儒、翰林学士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最后被判腰斩,处死于南京聚宝门外。传说被腰斩后,方孝孺还能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十二个半“篡”字,方才断气。后又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朱棣颇像其父朱元璋,虽雄才伟略,文治武功,可比汉、唐。然而他性情暴戾,制造了几起血腥大案,如“瓜蔓抄”、“诛十族”、“后宫惨案”等。
面对封建专制帝王,可谓“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诛十族”。房宽明察朝臣中,亦有忠有佞,良莠不一,恐有不测风云,为后裔着想,遂密谴三个成年儿子远离京都创业,并纂修好家谱,各授一本带走,且立言:“维祖卓识,图迁艰难。风雨肇云礽,世系移藩各省,籍贯他州,欲报之道,昊天罔极焉”。长子万宝,南下福建宁化,转迁广东大埔银江;次子万珍,东行山东省济南府;三子万珠,西行湖广(今湖南、湖北)桂阳州。四子万圭、五子万璋仍留北京。
永乐七(1409)年,房宽以天年终于京(燕京),葬于永平府卢龙(今河北卢龙)墓。
房贵传
《建设靖虏卫碑记》
房贵(生卒年不详),字美和,明靖虏卫守备。原籍直隶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合肥)。房贵初任汉中守备,后以军功升授宁夏卫指挥。明初,由于鞑靼阿鲁台(蒙古部落)屡次率军马侵入甘(肃)宁(夏)等地,靖远地处边境,常常不得安宁,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十二月,裁境内关防迭烈逊巡检司,设置靖虏卫。二年,调房贵任靖虏卫守备,与指挥使常敬等于古会州(今靖远县城)旧址重建靖虏卫城,修建烽火台,建造卫署,亦兴建学校、仓库、驿站、庙宇等,规划整齐、一应俱全。三年,靖虏卫筑成竣工,房贵察看卫城附近黄河两岸大片滩地荒芜,乃组织地方民众,开渠引水,灌溉耕种,并仿照家乡房州桔槔挑轮,在黄河两岸建造黄河水车,提水灌田,靖远史载兴水利之举由此发端。景泰元年(1450),房贵上疏朝廷,奏请设兵库储粮,驻军屯垦,以备战守,边境因此安定。天顺二年(1458),房贵乞请休养,遂合家迁居靖虏卫。
房贵修建靖虏,功绩卓著,明朝部侍郎罗汝敬撰写《建设靖虏卫碑记》记载此事。
房寰传
根据《明史》等整理
房寰,字心宇,浙江德清人,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进士。先后历漳浦知县、侍御史、南畿督学御史(南直隶提学御史)、江西副使等职。
明万历元年(1573)任福建漳浦知县,曾主持重修当地的“威惠庙”。
万历十四年(1586)四月,房寰从地方官升任南畿督学御史(南直隶提学御史),因“自负材谞”并受同僚钟宇淳等鼓动,上疏弹劾顶头上司、敢“骂皇帝”的海瑞。
是时,明朝官场腐败,贪污成风。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明史》卷二二六列传第一百十四《海瑞传》)。为惩处贪污,海瑞建议对涉贪官员“举太祖法,剥皮囊草,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八十贯论绞”(引自《明史》卷二二六列传第一百十四《海瑞传》。“剥皮囊草”,指的是朱元璋剥贪官的皮制成草人放在公堂上警告继任官员)。此论一出,朝野大哗。按照这一标准,当时的官员几乎无一幸免,这样的酷刑也令人不寒而栗。甚至按这一标准查纠官员,连海瑞也难以保证自己绝对能够过关。
当时是“百司惴恐,多患苦之”。被激怒的御史们群起攻击海瑞,南京的御史们为了保护自己,更是起哄得厉害。御史梅鹍祚上疏劾之,疏曰:海瑞言“今日刑轻,而侈谈高皇帝剥皮囊草之法者。 以清平之世,创闻此不祥之语,岂引君当道志于仁者哉”。神宗皇帝亦以“瑞言为过”。海瑞巡抚应天(南京)等十府,有给事中舒化弹劾海瑞不通人情世故;另一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导致“种肥田不如告瘦状”的民风。吏部给事中戴凤翔曾疏参“瑞出京师,用夫三十名;德州而下,用夫一百余人。昨年差祭海神,假称敕访民事,恐吓当路,直至本乡。虽柴烛亦取足,有司抬轿径入二司中道,致夫皂俱被责三十,尚不愧悟!”(引自《野获编》)房寰亦在同僚钟宇淳等的怂恿下,再次上疏弹劾海瑞:“莅官无一善状,唯务诈诞以夸人,一言一动无不为士论所嗤笑。妄引剥皮实草之刑,启皇上好杀之心”、“以圣人自许,奚落孔孟,蔑视天子” 以及“某些私德为人诟病”。海瑞为房寰所论列,愤极上疏辩析,其词甚激,房乃再疏攻之。疏曰:瑞谓臣臣论其“一言一动,无不為士论所嗤笑”者之诬,请举一二实之,可乎?瑞为牍,令兵马司申之于给事钟宇淳,宇淳批其牍尾曰:海外奇谈。又送监生到国子监,令祭酒黃凤翔责治,凤翔批其來文曰:本堂先生,且将《中庸》“君子素位而行”一章,与他讲解。凡此皆为嗤笑,瑞岂以是为二臣褒美之词耶?至於诸臣往来,宾主之间,借瑞而供谈笑者,何可胜数。臣一日,偕司业习孔教,会見其属官屠谦、陈文衡等,座中有问及瑞之举动者,曰:贵堂翁放告受状,不见发行如何?谦曰:他要行,我四司执定不肯,说问理词状,原不是本部衙门职掌,所以沒奈何,只得住了。臣又问曰:然则近日何为?文衡曰:在家读《程策》。臣曰:读策经生事,大臣何日为之?文衡曰:要条陈。笑曰:要条陈,不过就事论事可矣,何必程策?顷瑞所陈《一日治安天下》之疏,固即来自终日杜门熟读程策而有得者也。然疏之将成,竭心思於匝岁之久,而效之速,能计治安于一日之间,臣终未敢信之,谦又曰:近日又要我改一道招拟,甚是苦事。臣语谦曰:老法家何难于此?谦曰:题目古怪难做,他招题说南直隶之有徽州,猶犹十省之有福建。考日,诸吏俱不喻其意,吾堂翁晓譬之曰:徽、闽人多欲,你每只將殷正茂与沈汝梁两個來,取供问罪就是了。题內又有汉汲黯秉公出首,被徽州知府重责二十,汲黯气愤不过,抱石投江而死。如此题目,教人怎做?习孔教叹曰:此老不出,反获盛名。今此一出,露出許多本相,此见造化之妙,不容人窃取虛名也。此皆臣去年八月回京之時,所习闻於诸臣者皆如此。近过苏松,会抚臣王元敬、按臣邓炼,又相与言及瑞之为人。二臣皆自广东而來,臣问其居家何状,应曰:此老大概好异,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无故而缢其女,是皆异常之事。臣问其妻女有可出可杀之罪否?曰:如有可出可杀之罪,而出之杀之,则贤者之能事,非所谓不近人情矣。臣长叹曰:吴起杀妻,易牙烹子,斯其人欤,奈何世之贤瑞者啧啧耶?今瑞已耄,而妻方艾,人欲固無所不极;女既杀而子亦无,天道或不可尽爽也。(引自明人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第三十三卷【台疏讥谑】)
房寰弹劾海瑞后,“举朝骇惑,俱相顾,未及有言”。为了平息众怒,神宗皇帝宣布海瑞的言论“有乖政体”、“词多迂憨”、“强项不能谐时”。 批复曰:“瑞在世庙时,直言敢谏,有披鳞折槛之风;清约自持,有茹蘖饮冰之节。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之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引自《明神宗实录》)
唯独房寰弹劾海瑞,因而得罪士人。万历十四年七月,受新科三进士江南人顾允成(泾凡)、诸寿贤(景阳)和湖北人彭遵古(旦阳)等合疏攻房保海,指责“寰妒贤丑正,不复知人间羞耽事。臣等自幼读书,即知慕瑞,以为当代伟人。寰大肆贪污,闻瑞之风,宜愧且死,反敢造言逞诬,臣等所为痛心。”因劾其欺罔七罪(《明史》 卷231 列传第一百十九)。更有江南士子恨之入骨,至拟杜牧《阿房宫赋》作《倭房公赋》,以讥切之。
神宗亦一方面责斥房寰所论不当,“拟旨谯让”;另一方面又严责顾允成等三进士“不当出位妄奏,夺三人冠带,还家省愆,且令九卿约束办事进士,毋妄言时政” (《明史》 卷231 列传第一百十九)。南京太仆卿沈思孝上疏为三进士辩。疏入,忤旨被责,三人遂废。房寰复诋瑞及思孝,其言绝狂诞,自是获罪清议,出为江西副使。
明万历十六年(1588)戊子岁,吴中张慎吾(鼎思)为吏科都给事中,与同里同年陈给事吴峰(烨)追论房寰诸不法,房寰乃发二给事往年提学时嘱托生童诸事,并其手书上之朝。上严旨诘责,二给事疏辩颇支饰。上愈怒,俱重贬,房寰亦调去,遂不出。张陈虽渐以量移,终不振矣。
房寰有子房应斗,娶严范之女为妻。
房寰不谙官场风气,“自负材谞”,并受人鼓动,冒然“丑诋”士人和百姓眼中的偶像“伟人”,又泄露同僚私密,致遭围攻,终招惨败,以致臭名远扬,而无从辩白。
房壮丽传
根据《明史》等整理
房壮丽(1555-1636年),字威甫,号中素,明直隶保定府安州人。万历十三年(1585年)中举人,二十三年(1595年)成进士。任山西囊陵知县七年,为政清廉,颇得当地百姓称赞,固有声名。三十三年(1605年)升礼部主事,三十五年考选湖广道监察御史,敢于向朝廷谏言,及巡按南畿(苏南),向朝廷推荐属官宫扬廉等十三人,后皆为名臣。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处州县“粮羡”(指征收白银或粮食时藉口保管、运送、加工等过程中有损耗而向纳税者多收一些。)至10取2、3,引起苏州民变,首领为昆山人葛成。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时为巡按御史的房壮丽,为苏州织工聚众闹事的风潮上疏特请矜宥,葛成方才得释。这时,葛成在牢中已关了整整十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十一月,御史房壮丽指出:“自条鞭法行,州县派征钱粮,俱令花户自行纳柜,吏书排年无所容其奸,法至善也。遵行日久,官府借口验封,加收火耗,至一钱二钱,屡经严禁不遵”。天启元年(1621年)任江西巡抚,破获一起串连明朝宗室谋反大案,消弭了一场灾难.不久升工部侍郎,河道总督.时黄河决口,他日夜在河堤上督率河工,决口合龙时,其身体疲累不堪,乃告老还乡养病。天启六年复任吏部侍郎。天启六年七月,崇祯即位,久闻其有清正之名,任命为督察院左都御史,十月加太子太保。十一月改任吏部尚书,在任期间,清理冤案,对被魏忠贤迫害致死者,恢复名誉,在世者恢复官职。天啟七年十月甲辰,以老病乞休,不允。崇祯元年(1628年)告老还乡。崇祯九年(1636年),清兵越长城侵略畿辅,八月破安州,房壮丽被杀,是年82岁。清钱宗伯谦益疏云:原任吏部尚书房壮丽,【万历乙未,安州人。】当畿辅陷时投井死,一入逆案,遂不得出,此与杨副宪所修【万历庚戌,商城人。】殉贼同。但杨纳言维垣系壮丽同乡,何以洗雪逆案一疏独不及壮丽?可疑也,尚俟别考。
明叶向高等纂修的《大明光宗贞皇帝实录》记载:命大理寺寺丞房壮丽署掌大理寺印信。其职掌未见史书确记。
明万历时起,朝政日趋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房壮丽曾卷入党派之争,是为“宣党”一派。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与浙、齐、楚、宣、昆各党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房壮丽亦被钦定逆案,视为附逆,判处“冠带闲住”(罢官)。大学士韩爌等上奏,参定附逆一案,计开:房壮丽,泾渭漫无主裁,线索随人指授。应改为民。
房壮丽著作有《巡吴疏稿》、《抚江疏稿》、《总河疏稿》等。
房可壮传
《青州上下五千年》
房可壮(]578~1653),字阳初,号海客,山东益都人。父亲房如式,官至明朝按察使。房可壮为人倜傥肃重,不轻然许诺,重声名,喜欢结交海内名流。幼年勤奋好学,25岁乡试中举, 26岁(明万历三十五年)时考中进士,观政吏部,随后授中书舍人。36岁时,授职御史,巡查广西、山西等处。他巡查两淮盐政时,拒收数十万两的巨额贿赂,返京时,“囊橐肃然”,极为清廉。史称房可壮“弹劾奸邪,不遗余力”。魏忠贤当政时,附庸阿谀者不计其数,而房可壮连续三次上疏,弹劾魏忠贤,说魏忠贤“目不识丁,质蠢性狠,气雄胆粗者,得以久居君侧,浊乱朝政”,直言“请尚方剑,诛魏忠贤”。魏忠贤恨之入骨,构陷罪名,把房可壮贬官三级,谪守云南。不久,再度遭魏党诬陷,下狱,几乎被杀。经同仁相救,免于一死,罢官返乡。在青州东阳城闲居,建“偕园”。
崇祯年间,魏忠贤事发被诛,房可壮被重新起用,掌河南道御史。因忤逆皇帝旨意,贬为南京吏部主事,不久又升为尚宝寺卿、太仆寺少卿、光禄寺卿。61岁时回北京,升为副都御史。都御史是执掌监察官吏的最高职务,房可壮不徇私情,秉公执法,得罪不少高官。两年后,又遭人中伤,再次免官。这时,正逢明清改朝换代,房可壮为回避是非,隐居九仙山(今属五莲县)5年。与诸城邱氏兄弟诗词唱和,悠游山水。留有《忆故园》诗。
清朝建立后,注重召纳汉族士人辅政。经王鳌永、骆养性、金之俊等人推荐,清廷召他为官。房可壮洞观明朝大势已去,毅然应召,出任大理寺卿,升刑部右侍郎。顺治九年(1652年),担任最高监察官职——左都御史(时称总宪)。清朝的左都御史仅有满、汉各一人,由此可见清朝廷对他的信任。
在刑部任上,房可壮“奏定律例,去烦苛,尚宽大”,认真负责制定了清朝的刑律,去掉明朝那套烦杂的严刑苛法,崇尚宽大的刑罚理念。晋升为总宪后,“绝馈遗,惩贪墨,抗疏论,列势要,百僚肃然”,杜绝贿赂送礼,惩治贪官污吏,为清初的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任职期间,揭发惩治了福建巡抚张学圣、宁夏巡抚孙茂兰等人的贪污罪案。顺治十年(1653年),76岁的房可壮病逝。赠少保,谥“安恪”。
房可壮将近50年的从政道路,坎坷不平,经历了两朝5帝,三次出仕,两度被贬,可谓历尽沧桑。他爱好写诗,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感怀自己的坎坷经历。传世的有诗集《偕园诗草》,收录诗143首,大多为七律,有许多颇具现实意义的佳章。(《青州上下五千年》,编著:隋同文)
房永清传
《栾城县志》等
房永清(1754—?),字润堂。栾城北十里铺人。清乾隆癸卯(1783年)举人。历任古田知县、邵武知县、厦门同知、泉州知府。
乾隆六十(1795)年,委署将乐县知县。
嘉庆元年(1796)十月,丁父忧,回籍服满,仍赴原省候补。
嘉庆四年庚申(1800年),时任古田知县,水口白云寺摩崖石刻群中,有房永清于庚申仲秋书写的“云流玉泻” 题字石刻。
嘉庆四年十一月,由福建巡抚汪志伊举荐,署邵武县知县。汪志伊在举荐奏章中写道: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从宽留任臣汪志伊,谨题为详请题署知县以裨地方事。该臣看得邵武县知县萨恒安接准部咨调补晋江县知县,所遗员缺,留于闽省拣员请补,查定例拣发试用人员,遇有相当缺出,先尽补用,不得以分发各员越次搀补。兹据布政使李殿图会详查,有拣发服满知县房永清,年肆拾贰岁,直隶举人,考取方略馆誊录,期满议叙知县。乾隆陆拾年,拣选引见,奉旨着发往福建差遣委用,钦此。是年玖月贰拾捌日,到省委署将乐县知县。嘉庆元年拾月,丁父忧回籍,服满仍赴原省候补。嘉庆肆年玖月初拾日到省,该员年壮才明,办事勤慎,以之题署邵武县知县,洵属人地相宜,与例亦符,会详请题前来,臣查房永清心地明白,办事奋勉,以之请署邵武县知县。洵属人地相宜,与例亦符,仍照例试看期满,如果称职,另请实授该员系候补知县,请署知县,衔缺相当,毋庸送部引见,并免查叙参罚,臣谨会题请旨。(引自《明清档案》卷册:A293-098)
嘉庆八年(1803) ,邵武乡民傅逢上、吴以作等起事,聚集东南两路乡民成立“双刀会”,声势浩大。知县房永清计擒其首,余各解散。
清代福建溺女之风盛行。溺女即溺弃女婴之风,乃是一种古老的恶俗。“严禁溺女”、“董行育婴”和“劝抚苗媳”是清代官方遏制溺女之风的主要措施;“童养”和“育婴”相配套,曾经是救济女婴的“因风成俗,随地制宜之一法”。嘉庆年间,房永清在邵武知县任上颁布《正俗条约》,其文略谓:禁溺女,以全好生也。天地有阴阳,人生有男女,忍心溺女,上干天和。现经绅士请修育婴堂,甚属盛举。听民送进乳养,以全其生,庶几郑女贾男之遗风,至今未远。节妄费,以便嫁娶也。民间婚嫁,称家有无。富户结婚,无妨从厚,不应分外作佣,以坏风俗。奈穷檐小户亦效奢华,殊乖保家之道。且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果能遵守成训,则贫富易于嫁娶,溺女之风可止,而贫民小户亦可婚娶成人,分外花费俱免矣。其有关于人心风俗匪浅也。(引自咸丰《邵武县志》)
嘉庆十年(1805),房永清任厦门海防同知。有识人慧眼。林则徐在未遇时,房永清即看出林则徐系非凡之才,聘林则徐任誊录,给予优厚待遇,并将林则徐推荐给闽督张师诚。据清同治《栾城县志》记载:“永清有知鉴识,林中丞则徐,于未遇时约笔札,厚资修脯,后中丞既贵,述职过栾时,拜其墓下。”
厦门海防同知是“管理海口商贩、洋船出入收税,台运米粮,监放兵饷,听断地方词讼”的官吏,房永清于嘉庆十年至十二年间任此职。据林则徐自撰的《林希五先生诗文集》后序和其次子林聪彝所撰的《文忠公年谱草稿》中记载:林则徐是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为解决家庭生计,就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书记。传说在栾城北十里铺村南的“柏树坟″中有一通林则徐为故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题写的石碑。“柏树坟”是村中房家的祖坟,坟地中石碑林立,柏树参天,入口处有一通龟趺石碑,传为林则徐所题。可惜“文革”中石碑被砸断为两截,散佚不知所终。
嘉庆十二年(1807)三月,房永清任泉州知府。
房震亨传
《宿迁历史人物》
房震亨(1781-1847),字长卿,岁贡生,清代桃源诗人。桃源(今泗阳)县临河乡房家湖人。他一生坎坷,治理家道没有什么本领,而对诗文则颇有造诣。生平吟咏,直抒胸臆,其诗庄重诙谐兼具,有的取里巷歌谣,点窜成篇,无不可歌可泣,是白香山、陆剑南的流派,著有《苏翁诗文集》行世。《苏翁诗文集》又名《苏翁存稿》。《苏翁存稿》为木刻印刷,全稿分诗词和杂文上下两卷,计有诗词317首(阕),杂文17篇。上卷为诗词,诗词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五言、七言、绝、律皆有,诗词歌赋,不一而足。其诗清新隽永,明白晓畅。
房震亨与本地名流硕彦,以及就馆他乡的淮阴、金陵等地骚人雅士,还有亲戚、族秀、门生等文人交游甚广,均为道义之交。曾与同乡刘子山、查怀儒诸名士结为诗社,以风雅道义相切磋。其它如与本邑进士历官礼部郎中尹耕云,以及刘春湖、王海亭、徐春华、刘阁臣等数十人结为诗侣文俦,故存稿中常有杂咏、寄怀、怀人、题赠、哀挽、庆贺、题和、留别之作。如《闻尹杏农捷南宫》七律诗,题中尹杏农即尹耕云。可见房震亨与尹耕云在风华正茂时,交缔金兰,过从甚密。诗中赞扬尹耕云科举及第,得中进士,为本邑之荣。
房震亨在乱离时代,漂泊外乡,半生侨寓,就馆于淮阴、金陵等地,过着浪迹生涯。他常以诗词寄慨,来抒发感怀之情愫。如《乱后赴馆与王海亭夜话》、《寄赠淮阴郝麟甫》、《归途遇风》、《归途漫兴》、《自金陵返途中忆莫愁湖》、《春日杂咏》等。
桃源旧有学宫、细腰宫、伍家营、古城、陆逊墓、崇河等名胜古迹,今巳湮没。《苏翁仔稿》中,作者发吊古怀古之慨叹。如《咏细腰宫》、《伍家营》等。
《苏翁存稿》中的《田家竹枝辞》,具有民歌风味,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写得通俗易懂,颇有特色,勾画出农村大忙时节农事繁忙的景象,仿佛一幅民俗风情画图。全诗反映了农家田园生活,讴歌了田家妇女的勤劳美德,使人意味到稼穑之艰难,食粟之不易。读之颇多兴味,脍炙人口。
《苏翁存稿》下卷为杂文,记、说、传、序、引、启、文等皆有。计有最乐亭记、三台阁建梯说、陈圩福神记等。
综阅《苏翁存稿》,诗文俱佳,满卷琳琅,传之于世,墨香犹存。房氏遗稿不仅在当时文人争相传抄,传为佳话,亦为后人提供一笔精神财富。
房秩五传
《百度百科》
房秩五(1877一1966),名宗岳,晚号陆园老人。桐城县浮山(今属枞阳)人,清末秀才。积极倡导新文化,为著名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
房秩五父以塾师为业。秩五幼随父读,未及冠,因生计维艰,即以课徒为业,时达了又年。
1902年,秩五馆于安庆,得以结识陈独秀等进步人士,获益良深,常往安庆藏书楼登台演讲,抨击时弊,词情多激昂,听者动容,后遭清政府通缉。同年秋,随吴挚甫赴日考察学制,归国后,襄助创办桐城中学堂,并邀为学长。
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陈独秀与房秩五、吴守一等于安庆创办《 安徽俗话报》,此为安徽有史以来第一份白话报纸。
1904年秋,房赴日攻读速成师范科。1905年夏,安徽公学增设速成师范学校,秩五应李光炯电邀归国,主持速师校务。并继续从事《安徽俗话报》编辑工作。由于此报反帝反封建色彩甚浓,是年被清政府查封。
1911年春,秩五应友人邀,赴奉天(今沈阳)任《东三省日报》主笔。在其主持下,该报刷新版面,变革文风,常发表斥责帝国主义罪恶及披露朝政腐败的文章,文字通俗、辛辣,遭当局敌视,屡受警告。东北乃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发迹之地,满清贵族势力在此盘根错节。武昌起义后,这里防范更严,加紧侦探密捕革命党人,房亦被列为疑犯,臂骨遭巡捕击折。他在友人的帮助下,辗转潜往天津,才免遭暗算。
1912年春,秩五的挚友许世英出任司法部长,邀房至北京主编《司法公报》,他客观地编发司法政令与社会新闻,常著文针砭时弊,宋教仁遭袁世凯暗杀,他痛撰挽联追悼,揭露袁的罪恶。1921年回皖,参加安徽各界开展的“反贿选”斗争。后归故里浮山,致力于办学。为此,他不顾辛劳,四处奔走募集经费五六千元,于风景秀丽的浮山,营建校舍,于1925年创立浮山小学。继之,又赴上海、南京、北京、天津等地,计募集一万三千余元,构建校舍,于1928年将浮山小学改为初级中学,自任校长。所聘教师,多为术德兼优的进步人士。原文化部长黄镇,当时受聘为美术教师。
秩五先生思想进步,与我党关系甚密。他在浮山中学主持校政时,掩护地下党员进行革命工作,暗中支持校内的地下党员教师向学生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因此,在该校读书者,不少人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安庆等地的共产党人,多来此避居。当时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曾于此居住数月。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孙炳文在上海遇难后,其夫人任锐掣领四个子女在浮山中学避居两年有余。中共党员陈雪吾、章遂明以及朱蕴山、周新民等,亦常往来于浮山中学。来后,先生热情款待,畅论世界情势与中国光明的前途。
1941年,日寇轰炸浮山,校舍被毁。先生多次赴上海等地募捐,筹款四万余元,重建校舍,恢复旧观;又筹集经费,于1945年开设高中班,将浮山中学办成完全中学。至此,其夙愿终于完全实现。由他倾注心血创办的浮山小学和浮山中学,为国家培育大量人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秩五阅读开国大典的新闻,不禁由衷高兴,热泪盈眶,精神振奋地说:“我们华夏的历史,终于有了新的篇章!”
1951年,他以特邀代表身份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于休息厅紧握他的双手,赞扬他为革命和培养人才作出许多贡献,并勉励他晚年要为人民政协多做点事情。朱德总司令亦专程前往他下榻处看望。此后,房秩五历任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66年,病逝于安庆,享年八十九岁。平生所作诗文很多,仅古近体诗就有300余首,辑入《浮渡山诗存》,书名为沈尹默所题,光明甫、方孝远为之序。
房师亮传
《百度百科》等
房师亮(1903—1984), 安徽桐城县浮山(今属枞阳)人,房秩五先生长子。一九零三年八月十七日,生于桐城谢庄。1922 年与朱德、孙炳文等一道赴德国留学。房师亮与朱老总当年在德国留学,一个学医学,一个学军事,二人是莫逆交。后经朱、孙二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为枞阳籍最早的共产党员。1925 年转赴苏联莫斯科接受军事训练。次年回国,参加北伐战争。1929 年再度留学德国。1937年获符兹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昆明昆华医院主治医师、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四川、安徽卫生厅长,安徽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是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朱老总(朱德)曾多次邀房师亮到北京他家做客、谈心。一九八四年九月二日逝世于合肥,享年八十二岁。去世后,遵其遗愿,骨灰撒浮山双瞻阁前清水潭边。
妻鲍训经(1910-1989),一九一○年八月二十日,生于皖南歙县棠越村。一九二九年,与房师亮同赴德国学医。后执教于同济大学。建国以来,先后在川南医士学校、合肥卫校、安徽医学院任教,并被选为安庆市政协委员。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南京,享年八十岁。
房金炎传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房金炎(1931—2008),号有邻,1931年11月11日出生,台湾省南投市人,国民党籍,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研究,外交官领事官考试合格,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法硕士,国际关系博士。
1956年入“外交部”任职,历任驻美国大使馆三等秘书,驻菲律宾大使馆二等秘书,“外交部”国际组织司科长、副司长,驻尼加拉瓜大使。1976年8月离职后转赴美国继续其博士课程,1977年返台。1978年2月任“外交部”参事。1980年1月任研究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2年至1990年任驻英国伦敦“自由中国中心”代表。1990年1月任“外交部”常务次长。1993年3月任“外交部”政务次长。1996年6月任驻加拿大代表。1993年8月当选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官方提供)
2008年4月28日,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年78岁。
房金炎简历(金炎先生本人提供给中华房氏网的简历)
学历:
1954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
1954 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肄业
1967 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法暨国际组织硕士
1977 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哲学博士(主修:国际关系理论、当代国际政治、远东国际关系)经历:
1954 高考外交外交官、领事官考试优第一名及格
1956) 外交部情报司荐任科员
1958 驻美大使馆随员嗣升三等秘书
1965 驻菲大使馆二等秘书
1966 外交部国际组织司科长
1969 外交部国际组织司副司长
1969 出席第二十四届联合国大会代表团顾问
1971 出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代表团副代表
1972 驻尼加拉瓜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1978 外交部参事兼法规会执行秘书
1980 外交部研究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1 全国性高等考试典试委员
1982 驻英国特派代表
1990 外交部常务次长
1993 外交部政务次长、财团法人海峡基金会董事
1996 驻加拿大特派代表
2001 退职
2002~ 国家政策基金会(国民党智库)国家安全组顾问
党职:
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央评议委员
教职:
1978~1980 政治大学及东吴大学兼任副教授。
2002~ 淡江大学国际学院特约讲座教授
语言:
外语:英、日、西、法
方言:闽南、客家、广东话。
家庭:
配偶徐蕙英女士,育有二女。
房金炎先生生平事略(“故房公金炎先生治丧委员会”提供)
壹、青少年求学经过
房金炎先生号有邻,台湾南投人,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于国姓乡北港村近泰雅族部落之白鹭鸶。当地偏处与原住民杂居所在,其先翁经营食品杂货,因热心公益,任保正一职为村民服务,深受乡里爱戴。先生自小聪颖过人,能操泰雅族语,得头人莫那鲁道夫妇所爱,一度曾由莫氏妻认为义子。六岁负笈埔里就读国小,因山中小径崎岖,跋涉匪易,乃寄宿外祖家,周末返叙天伦。一九四四年先生以第一名毕业,并即以第一名考取中部唯一名校,州立台中第一中学校。时太平洋战事正殷,台湾每日遭受盟军空袭轰炸,弦歌中辍。翌年日军投降,台湾光复重回祖国怀抱,学校复学并改制为初、高中两部。民国三十六年先生以第一名毕业于台中一中初中部,旋因举家北迁基隆,先生亦随之转学基隆中学就读。先生生具异秉,读书记忆一如拍照,文字瞬间映入眼瞳并予牢记。高二时即能自行修毕高三课程。三十九年考取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四年间先生曾蝉联台大书卷奖得主数届。民国四十三年先生以第一名自台湾大学毕业,并即以第一名考取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同年复参加高等考试,以优等第一名考取外交官领事官考试,民国四十五年三月役毕退伍,进外交部情报司工作,开始其外交官生涯。
贰、进外交部派赴美国及返部工作情形
民国四十七年八月外交部长叶公超先生奉蒋公之命出使美利坚合众国,先生亦于此时奉调驻美国大使馆服务,成为台籍人员派驻美国之第一人。叶部长与先生个人间前此并无渊源交谊,因叶部长高瞻远瞩,认为台湾光复未久,政府宜多栽培台籍人士,以凝聚台人对政府向心力,爰一秉用人唯才之旨,拔擢先生随渠同往赴任。先生因尚系单身未婚,叶大使体恤部属,遂嘱在双橡园大使官舍暂住。先生因得与叶大使朝夕相随,每日亲聆教益。在叶大使身教、言教中,获薪传各项外交事务之要略,对先生尔后在外交工作之思维有深远影响。叶大使对先生之学识能力亦至为欣赏,常在公余之暇漫步园中,与先生畅谈天下大事,或评析时局或月旦人物,二人间除为长官部属外,亦师亦友亦家人关系维持不断,直迄叶大使在台逝世。先生在华府工作前后八年,经历三任大使,由最基层之随员,逐步改叙升助理三等秘书,三等秘书各职。先生好学利用公余夜间在华府美利坚大学进修,获国际法硕士学位。民国五十一年十月在大使蒋廷黻先生福证下,在双橡园与徐蕙英女史结为连理共组家庭。民国五十四年杪,先生调驻菲律宾大使馆升二等秘书,翌年十月返国出任国际组织司科长,主管联合国事务。二年中迭再升荐任副司长,两次晋升均为台籍人员之第一人。当时已届六零年代末期,我在联合国代表权保卫战,已因国际局势丕变而倍加艰难。民国五十八年秋先生奉派赴纽约,以顾问名义参加我出席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四届常会代表团,实地了解联大常会运作情形。次年代理司务时得心应手,就我在大会得票数分析情势,因鞭辟入里深中肯綮,获府方主持联合国项目小组高层激赏,其杰出专业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民国六十年我被迫退出联合国,善后问题包括在纽约设置有关联合国事务之工作小组等,均由先生负责在部中妥善规划督导完成。
参、出使尼加拉瓜及派驻英国
民国六十年底政府发表先生为驻尼加拉瓜特命全权大使,先生时年三十九岁,为当时最年轻之驻外大使,自然亦系台籍人员之第一人。抵任不久尼国发生空前大地震,全国生命财产损伤惨重,先生临危不乱,除率馆员积极参与抢救,迅速恢复驻馆对外电讯,及馆务正常运作外,并对尼政府复建工作建言献策,深得尼国总统苏慕萨信赖。先生持节尼国四载,对促进两国邦谊不遗余力。其间先生成功邀获苏慕萨总统之访台,无异尼国雪中送炭,对稳定我退出联合国后之国际观感,具一定成效。民国六十五年八月任满离任,并即请假赴美,在华府母校美利坚大学再度进修,取得国际关系哲学博士。民国七十一年元月,先生再获任驻英国代表,重披战袍为国效力。在英伦八年岁月,先生致力推动文化经济方面交流,尤以促成执政之保守党国会议员,多次组团来台访问最为难得,使我在英国能见度大幅提升,并进而开启我代表处与英政府接触管道逐步改善之契机,奠下后日双方互动模式之稳定基础。英处馆务辖区兼及爱尔兰,该国僻处英国西北隅,滨临大西洋,与我从无交流往来,先生以先见识人之明广建人脉,促成爱政府允我正式设处,成为我拓展对欧关系之先河。
肆、担任外交部次长及派驻加拿大代表
先生在英工作表现因而深受层峰赏识,民国七十八年底奉调返国,接任外交部常务次长,嗣再于民国八十二年三月内阁改组时晋任政务次长。在任期间预参密笏襄赞部务,奇谋多所献替。举凡开拓邦交、推动联合国案、发展实质关系,乃至争取预算沟通国会、兴革人事、总务、后勤等无役不与。惟先生谨守分际竭智尽心,任劳任怨任谤为长官分责分忧而不分权,深为两任部长连永平先生及钱君复先生所信赖倚重,视为股肱左右手。先生具语言天份,精通中、英、日文,兼及法、西、韩语,并通闽、客、粤方言,下笔为文如行云流水,其文字洗练言简意赅,通篇无一赘辞。先生好学不倦,公余以读书为最大乐趣。在英时家用个人计算机萌芽问世,先生已预料往后社会,将为计算机科技操控,乃购书自修,依式演练,学得使用技能,功力不下于专业技师;当时尚无窗口软件可用,先生之前瞻眼光,类多如此。民国八十五年五月首次直选总统就任,行政院随后再度全面改组,先生亦卸仔肩,外派驻加拿大代表,抵任即展长才,主导解决棘手悬宕多时之福明轮事件,促成加政府同意将管辖权移还我方。加国向来对我冷淡,先生为强化双边关系,致力推动文经科技合作,四年间成效卓著。在破除族群省籍隔阂,增进侨胞团结方面,亦多贡献受人称道。
伍、致仕作育英才及家庭情形
民国八十九年政党轮替,先生自请辞职返国,应智库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之聘,担任其国家安全组顾问,为对外关系续尽心力。另受聘淡江大学作育学子,在研究所讲授「当代国际政治 - 全球化与国际新秩序」课程。因先生博学多闻又富实务经验,讲座内容丰富而大受欢迎好评。夫人徐蕙英女史系出名门,为徐外科院长、美和高中、美和护专、美和高中棒球队创办人名医徐傍兴先生女公子,留学美国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曾任职农村复兴委员会,现任屏东美和高中董事长、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务委员会委员,另并担任多个国际妇女团体及同乡会等之理监事职务,为一杰出女性,与先生结襟四十六载,鹣鲽情深,内助先生免却后顾之忧,厥功至伟。育有二女,长名滋宁,为哥伦比亚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现任香港摩根大通银行董事总经理;次名律思,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硕士,前曾任CNBC新闻主播、路透社记者,夫为美国人,为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曾任香港花旗银行董事经理,目前在印度任职于从事小额贷款接济穷困者之慈善银行服务。二人间有龙鳯双胞胎子女及一女,先生赐其婿中文名房志伟,孙辈三人分别赐名为房永绪、房永怡、房永宁,均在先生户内入籍,房家接代传人竟然不费吹灰,唾手而得,平生得意事莫过于此,梦中犹尚浮白,为先生近年来一大快事也。
陆、结语
先生有文士傲骨,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识与不识无论中外,凡与先生接谈者无不折服。先生才华出众学问渊博,智虑精纯而周密,反应敏捷迅速,毕生以外交工作为志业。自基层开始戮力国事无私奉献,折冲樽俎,懋绩载在简册,斑斑可考。原期退休后悠游林下,享受人生含饴弄孙之乐,讵料世事无常,遽归道山,从此广陵散绝矣,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