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贤,高邑县西富镇古城村一名普通农民,已年逾耳顺。当地人这样形容他——瘦弱其躯,睿智其神,田园之家,五车之学,并称他为“民间苦行学者”。他几十年勤学不辍,出经入史,并以访咨旧迹的苦行、抽丝剥茧的严谨揭开了古城村这座渐行渐远、濒临消亡古遗址的千古不传之秘,使之露出“郡国治城”的真身,而其洋洋几十万字还原郡国治城文化的研究著述更是成为了“补史学之遗漏、以留鉴于后人”的绝响。
燕赵大地文脉兴盛,古迹众多,不少已散落民间、被历史尘封得密不透风。高邑县西富镇古城村就是这样一颗散落之“星”,尽管其地下埋藏着浓重的历史痕迹,但地表之上因岁月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已找不到多少文物的影子。古老小村在经历几千年的漫长等待后,与一位老农的孜孜以求不期而遇。
探索:老农9年勘正古城村史界谬误
古城村,单就名字来讲,就是一个充满无限历史遐想的名字,正是这个名字以及其在多种历史书籍上的频繁出现,才萌发了这位老农探寻小村历史的冲动。
这位如今已迈入耳顺之年的老农叫陈宗贤,土生土长的古城村农民。作为一个农民,选择这样的研究事业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他也创造出了更为匪夷所思的研究成果——揭开了古城村“郡国治城内城”的真实历史身份,而对于“郡国治城”多方面的还原也弥补了史学之遗漏,并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学界认识上的谬误。这个探索发掘过程花了陈宗贤9年时间。
古城村周边区域地表之上少之又少、难以寻见的古迹似乎预示着陈宗贤欲敲开支离虚诞、杳渺不易究诘的历史大门无异于登天之难。为搜集实证,陈宗贤在高邑县、元氏县、赞皇县、临城县、柏乡县一带,或骑车或步行,走访长者,实地考察;每遇旧迹必定仔细观察,不辨其历史真身绝不放弃。长期的古迹访咨中,陈宗贤搜集了很多实物,从零铜断瓦到陶片石器,无不杂沓兼收,进而罗列古迹,剖析源流,再及时整理编撰成文。
寻访中的疑惑以及对个别史料的不解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陈宗贤的探索进度,陈宗贤将此归咎于自己史学知识的匮乏,于是,他或买来或借来几百册的史学书籍,边读边研究,同时,四处请教专家。
与陈宗贤打过交道的业界人士及陈宗贤请教过的专家对其人其行有着一致的评价:“作为一位农民、一位农村文化人,其对地方历史、地方文化研究如此执着,对于文物考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如此负责任,真是难能可贵。如果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有更多的农民、农村文化人如此懂得和重视古迹古物及相关人文风俗,对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无疑是莫大的推进作用!”
成文:几十万字手稿揭小村前世之秘
陈宗贤的家是典型的农村院落,家中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摆设。在一个特殊的房间,记者找到了不一样的感觉,这是一间仓储与书房并用的房间,其他东西杂乱无序、灰尘斑斑,唯独陈宗贤的书籍、手撰文本以及与研究有关的史学资料纤垢不留。墙壁上的一幅字“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似乎借用过来形容陈宗贤对书的态度最为恰当不过,看来,陈宗贤对书、对研究的态度,比对生活认真。
书堆之中有一摞厚厚的手稿,已被陈宗贤手工装订成册。这就是陈宗贤视为珍宝的有关古城历史的研究成果,手稿洋洋几十万字,综括万汇,悉备一炉。其关注内容不仅有关于古城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还有历史、地理、文化、文物等诸多方面,并分门区种,各以类从,以6册分叙。拜读过陈宗贤著述的专业人士曾评价其为:“广搜博采,务求其全;精粗毕贯,巨细靡遗”。
记者在陈宗贤的著述中得知,古城村区域原为一郡国治城的内城。根据史料,陈宗贤将该治城名为“房子古郡”,并将自己的著述名为《房子古郡史》。陈宗贤的《房子古郡史》也揭开了生养自己小村庄的千古不传之秘:房子古郡文化属于赵文化,起始于春秋时期,其发生区域位于今河北省西南。最初,地名为“鄗”。“鄗”字,字典注音为h瑟o,属春秋时期的“晋邑”。三家分晋后属赵。之后,随赵文化的兴起而发展。
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齐国夏纠合鲜虞乘晋赵简子与范吉射、荀寅相互争斗内乱之机,伐晋取鄗等地,相持于当时。
到了战国的赵灭中山时,则因邑建城为鄗城。战后巩固建设,置鄗郡,并于公元前225年自郡向北三十五华里建元氏县,是为赵国郡县推行之始,这个“三十五华里”到了后世便成为区域建县的标准。经过旷日持久的赵灭中山的战争战略建设,鄗郡因而成为历史当时的北方重镇,走出了千年古道,到了明万历年间才渐渐改成现在的107国道的位置;骑兵路线,则自邯郸开始经过邢台、内丘、临城、古城、营儿、万城、元氏、石家庄直线到行唐(《史记》称行唐,即中山国的位置,至今遗址可观。
“房子古郡”即指此郡而言。“房子古郡”中“房子”指的就是房子县。它始建于西汉初年至北齐废,后移治建高邑县即今天的高邑县。与前述的后汉高邑县同名不同地,而原汉置房子县废弃后为西古城(西古城废弃于清代之处,今为农林地)。隋初又分化出赞皇县和隋置房子县———即今天的临城县,而房子县之名则消失于唐末五代时期的后唐。
至此,房子古郡文化定格。其主要标志有二:第一,赵郡自隋开皇十六年置于平棘———即今天的河北省赵县,与十六国时期的赵郡同名不同地;第二,原为“一邑一地”的春秋时期的“鄗”至此则分化成为五个县。除高邑县外,其余如元氏、古城店(原汉鄗县或后汉高邑县,又名王莽城)、柏乡、临城、赞皇均距离鄗三十五华里,从而与传说的“郡城见县三十五”的说法相吻合。原春秋时鄗之邑衰落为古城至今。
目的:为再现“房子古郡”真貌抛砖引玉
说起著述,陈宗贤表示目的有二:一是,房子古郡在史学中的记载过少、过散,现存史料没有对其一以贯之的系统阐述,这也造成了“房子古郡无史、有史却断”的局面,研究并贯穿它的历史是后人的责任。二是,通过记录、著述以便将房子古郡的历史留鉴于后人,“虽然房子古郡早已消失,后人不能一睹其形象,但后人可因自己的这一著述知有是物,让遐思追及千古”。
陈宗贤的研究成果对一些史学观点形成了很大的挑战。陈宗贤说,近代以来,随着古遗址和遗迹的不断消失,房子古郡史在史学界濒于失传状态,而因此产生的某些学术问题随之出现。主要表现在教材或书籍的撰写方面。如,史载刘秀在“鄗县”登基即皇帝位这一历史事件中关于“鄗县”的地理位置说法不一。有的教材或书籍在撰写时解释为汉置鄗县的地理位置,即在今天的河北省高邑县;而《新华字典》则解释为在河北省柏乡县。实际上应该解释为在河北省柏乡县为是。
然而,类似情况并非仅此一例。“随着历史的变迁,原春秋时的鄗在改朝换代中不断分化,且地名变更复杂均为历史的原因。一直以来,在史学界对“房子古郡”史,特别是在地名方面逐渐趋于淡漠,因而就在文献撰写中出现的张冠李戴现象是较易为人理解的一种实际情况。所以,为求得历史的真实起见,有必要对“房子古郡”史再深入加以研究和整理。”
“我生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因此捷足先登了。”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陈宗贤总是表现得很谦虚:“本人水平有限,我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想抛砖引玉,恳请学术界有关专家关注、研究房子古郡的历史。”
态度:一个农民的快意生活
难以想象,一位农民,一位仅具初中学业的农民如何阅读大量史籍,并从中寻找、发现为其所用的东西;他到底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造就了其出经入史的今天。
1948年出生的陈宗贤受其父影响,自幼喜读书、好书法、热爱文物,初中毕业那年因父亲的离世陈宗贤被迫辍学支撑一家的生计。第二年,作为那个年代一地少有的初中毕业生,陈宗贤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中自修大学课程为陈宗贤的古文积累打下了基础。之后,陈宗贤又跟随当地一位名医学习中医,除老师的口传心授,陈宗贤还熟记了大量中医书籍,这些书籍更是让陈宗贤的古语言精进不少。此时的陈宗贤已经基本达到了不用工具书而能阅读古文书籍的水平。自小对文物、古迹情有独钟的陈宗贤进入中年之后终被兴趣牵引着渐渐走上了醉心于当地历史的道路。
可能是为寻找一种“世外桃源”之感,多年前陈宗贤特意将房子建在了远离村庄的自家农田之中。陈宗贤所居院落不大,却遍植瓜果李蔬、花草树木。院落一角还辟有一塘,一水潆洄,游鳞可数,水面之上几朵舒放浓茂的荷花散发着清芬。陈宗贤说,荷花为君子之花,其“香清、韵远、品洁、色纯”四德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品格是他最为看重的,自己极尽努力欲向荷花看齐。
如今的陈宗贤虽说生活仍旧清苦,但其家书香之气显于乡村邻里。尽管如此,乡里悠悠众口也不乏刺耳之声,儿女供给探访路资、研究费用的现实让有些乡民对陈宗贤有了“不务正业”的微词。对于这种不理解,陈宗贤一笑置之。
“其古道热肠之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其古道热肠之意愿与条件确实是难以想象的受限,其古道热肠之于历史、文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确实是很需要而又难求难得;尤其是在乡下,囿于知识和意识,有多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毁于一旦,尽量支持、鼓励他吧!”学界专家的声音不仅是一种理解、鼓励,更是一种肯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