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33阅读
  • 0回复

王洪军《房玄龄家族谱系里籍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房明毓
 

发帖
1135
房星
248917
威望
3443
贡献值
3421
交易币
4600
辈分排序
文友兴先志,宗建毓清华,秀灵钟厚泽,耀彩沛天家。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9-01-20
房玄龄家族谱系里籍考
                                              2007-05-25 12:35:19
王洪军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天津市 300071)

摘要:对于唐朝初年著名贤相房玄龄的家族谱系,以往研究甚少。作者根据房彦谦墓誌铭、碑阴铭文以及《汉书》、《后汉书》、《晋书》、《魏书》、《北史》、两《唐书》等史籍记载,对其家族谱系进行了大致勾画,并对其里籍地辛讼晗缚贾ぁ1疚耐ü远街荨⒍搴印⒁锬弧⑼ど降染咛宓孛目贾ず褪档乜疾欤勒顺て谝岳戳健短剖椤匪降姆啃涔世铩捌胫萘僮汀钡木伤担赋龇啃涞睦锛赝υ诮裆蕉虑鹗杏肜乔唤绱Γ皇亲筒┝僮汀?

关键词:房玄龄;家族谱系;里籍地望



房玄龄(579—648),名乔,以字称。是唐朝初年“玄武门之变”中的一位关键性人物,太宗朝一位著名的贤相。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家族谱系,学人注意的较少;对于其里籍,一般均沿袭新旧《唐书·房玄龄传》中记载的“齐州临淄人”,现代一些地方史书以及通俗读物中也都异口同声地认为,房玄龄的里籍是“齐州临淄人”,且注明是今山东省淄博临淄人。对此大家似乎并没有什么疑义。近因撰写《齐鲁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涉及到房玄龄的家族里籍问题,在阅读有关史书的过程中,发现两《唐书》的记载有些问题,不得不对此加以考定,以就教于史界同仁。

一、关于房玄龄的家族谱系

关于房玄龄的家族谱系,在李百药为其父房彦谦所作的墓誌铭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述:

公讳彦谦,字孝冲,清河人也。七世祖谌,燕太尉掾,随慕容氏(德)□度寓于齐土。宋元嘉中,分□郡之西部置东冀州东清□□(疑为“河郡”二字)绎幕县,仍为此郡县人。至于蕑侯,又于东广川郡别立武强县,令子孙居之。丹陵诞圣,祥发庆灵,虞舜受□,光启侯服;导原注壑,若泻河汉之流;竦构干云,如仰嵩华之峻。□□□植公之十三世祖也。积德固其宗祊,纯嘏贻其长世,公侯之门必复,繁衍之祚攸归。高祖法寿,宋大明中,州主簿、武贲中郎将、魏郡太守。立功归魏,封庄武侯,使持节龙骧将军、东冀州刺史。薨,赠□□□青州刺史,谥蕑侯。《魏书》有列传。重价香名,驰声南北,宏材祕略,兼姿文武。曾祖伯祖,州主簿,袭爵庄武侯,齐郡内史、幽州长史,□行州事。衣□训俗,露冕怀戎,累仁义而成基,处脂膏而不润。祖翼,年十六,郡辟功曹,州辟主簿,袭爵庄武伯,宋安太守。居继母忧,庐于墓次。世承冢嫡之重,门贻旌表之贶;乡闾之敬,有过知耻;宗族所尊,不□而肃。□(疑为“父”)伯熊,年廿辟开府行参军,仍行□州清河、广川二郡太守。□□神英迈,器量沈远;寝门之内,捧檄以慰晨;山泽之间,单车以清寇乱。公(房彦谦)禀元精之和气,体惇粹之淑灵;心运天机,性与道合;温良恭俭,应言行之□;神采风尚,出仪形之表。博极图书,□综遗逸,正经义□,时所留怀。绝简研几,下惟覃思,尽採隅隩,毕诣精微。或致元白之讥,非止《春秋》之僻,吉凶礼制,今古异同,莫不穷覈根源,详悉指要。内□亲表达之学徒,负笈擁帚,质疑去惑。公凝神□□,函丈无倦,声□□□,山谷对盈。自迁定齐土,家已重世,班懿十纪,旌旗之盛未多;陈完八叶,鸣凤之祥斯在。况复里称冠盖,庭茂芝兰;行则结□连骑,居则撞钟列鼎;虽范蠡货财,本□卿相阴家仆□,旧比封郡□之□□。公(房彦谦)心関闲馆,以风素自居,清虚味道,沈冥寡欲,恭敬以撙节,退让以明礼,潜隐之操,始擅于州闾,高亮之风,日闻于海内,于是群公仰德,邦君致礼。[1]

根据房彦谦墓誌铭和《晋书》、《北史》、《魏书》、《隋书》、新旧《唐书》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我们将房玄龄的家世谱系列表如下:

房 氏 家 世 谱 系



房植(13世祖)    □(12世祖)    □(11世祖)——□(10世祖)——□(9世祖)——□(8世祖)——房谌(7世祖)—— 房裕(6世祖)——□(5世祖)  

             房坦           房元庆

             房邃          房范镇

             房熙[2]





房爱亲——房景伯——房文烈——房山基

            房□□

            房景先——房延祐

           房景远——房敬道[3]





房法寿(4世祖)——房伯祖(3世祖)——房翼(2世祖)——房熊(1世祖)    

                             房叔祖                   房豹

                             房幼愍[4]               房子贞





   房彦询

   房彦詡

房彦谦      房玄龄      房遗直

  ?[5]                     房遗爱

房植,《后汉书》卷67《党锢列传》载:“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党,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6]碑文此处有缺文,原为“□□□植,公之十三世祖也。”根据《后汉书》的这段记载,所缺之文应为“河南尹”三字。东汉桓帝即位后改年号为“建和元年”(147)。距房彦谦七世祖房谌生活的年代约一百五十余年,其间相隔五世,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说:房“植八代孙谌,随慕容德南迁,因居济南。”[7]谁说为是,我们未敢妄下断语。上面我们所列房氏世系,是依墓誌所说的五世之说。

从地域上说,房植的里籍是与周福同郡的“甘陵”。“甘陵”地处何地?《后汉书》卷5《孝安帝本纪》载:建光元年(121)三月,“戊申,追尊皇考清河孝王曰孝德皇,皇妣左氏曰孝德皇后”,“尊孝德皇元妃耿氏甘陵大贵人。”注曰:“甘陵,孝德皇后之陵也,因以为县,今贝州清河县东也。”[8]《后汉书·郡国志二》亦载:“甘陵故厝县,安帝更名。”[9]《后汉书》卷28上《地理志八上》载:“清河郡,高帝置。莽曰平河,属冀州。户二十万一千七百七十四,口八十七万五千四百二十二。县十四:清阳,王都。东武城,绎幕,灵,河水别出为鸣犊河,东北至蓨入屯氏河。莽曰播。厝,莽曰厝治。”[10]由此可知,甘陵,本秦厝县,属鉅鹿郡,汉属清河郡;后因孝德皇元妃耿氏葬于此地,陵曰甘陵,因以为县名,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

清河房氏在东汉房植时,其家族是兴旺的。不仅房植名宣当朝,诗书传家,而且家中有众多的宾客,且在“清议”之初与周氏形成甘陵南北两大势力。但在房植以后不久,社会进入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这一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房氏家族的状况如何,史籍阙载,我们不得而知。直到房谌,其间相隔五世,信息全无。不过从房谌时期的情况分析,可知房氏家族是一个在动荡年代没有南迁的北方世族。

房谌生活的时代,恰是东晋与北方五胡十六国相抗争的时代。南迁的司马氏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社会相对安定;而在北方广大地区却处在一种征战不已、动荡不息的状态之中,各族政权迭相更替,虽然也出现了苻坚前秦的短期统一,但随着“淝水之战”(383)苻秦的失败,北方再次处在分裂之中。“淝水之战”后的第二年(384),慕容垂即皇帝位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县)称帝,建立后燕,“以慕容德为车骑大将军,复封范阳王,居中镇卫,参断政事。”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五月,慕容垂死,其子慕容宝即位,“以(慕容)德为使持节,都督冀、兖、青、徐、荆、豫六州诸军事,特进车骑大将军、冀州牧,领南蛮校尉,镇邺,罢留台,以都督专总南夏。”[11]同年十月,北魏拓拔珪命东平公仪将兵五万攻邺,魏师败;拓拔珪又令辽西公贺赖卢与仪(《晋书》卷127为“拓拔章”,今从《魏书·太祖纪》与《通鉴》卷108,攻邺主将是东平公仪)合围邺,后因魏师内相乖争,卢、仪各引军潜遁,慕容德击败魏师。但此时北魏的军队已进入中山,慕容宝出奔蓟,慕容详在中山称帝,改年号“建始”(397)。在此情况下慕容德的一些臣僚“因劝德即尊号,德不从。”

中山陷落以后,慕容德的一些臣僚劝其率众南徙,于是,在“隆安二年(398),乃率户四万、车二万七千乘,自邺将徙于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滑县城)。遇风,船没,魏军垂至,众惧,议欲退保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其夕流凘冻合,是夜济师,旦,魏师至而冰泮,若有神焉。”[12]作为“燕太尉掾”的房谌,恐怕就是此时率领家人随慕容德南迁的。

慕容德率众到达滑台以后,称帝改元,大赦境内殊死以下囚犯,置百官。但此时慕容德的都城滑台,“介于晋、魏之间,地无十城,众不过数万”,且此时慕容钟的军队又被苻广击败,“反侧之徒多归于广。德乃留慕容和守滑台,亲率众讨广,斩之。”[13]慕容德虽然杀死了苻广,而此时滑台城内却又发生了大变故,慕容和手下的长史李辩,杀死了慕容和,以滑台城降于北魏,使其退无居所。不久,城内又发生变故,右卫将军慕容云在城内杀死李辩,率将士家累二万余人而出,三军庆悦。慕容德因此谋于众曰:“苻广虽平,而抚军失據,进有强敌,退无所托,计将安出?”张华提出进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潘聪提出进军青齐,认为“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三齐英杰,蓄志以待,孰不思得明主以立尺寸之功!”慕容德仍然犹豫不决,请教于沙门朗公。朗公曰:“敬览三策,潘尚书之议可谓兴邦之术矣。”并提出“先定旧鲁,巡抚琅邪,待秋风戒节,然后北转临齐,天之道也。”慕容德听后大悦,遂率众而南。先取兖州,安抚百姓;继取琅邪,转而北上,传檄青州,诸郡皆承檄降于慕容德。隆安四年(一说“三年”,400或399年),于广固(今山东潍坊市青州市西北)即位,大赦改元,大享群臣,分官建职,设立学官,策试诸生,选拔人才。[14]房氏家族正是此时在房谌的率领下随慕容氏来到齐地。

南燕政权传至二世慕容超,便于义熙六年(410)春正月,灭于晋。刘裕忿广固城久攻不下,“欲尽坑之,以妻女赏将士。韩范谏曰:‘晋室南迁,中原鼎沸,士民无援,强则附之,既为君臣,必须为之尽力。彼皆衣冠旧族,先帝遗民,今王师吊伐而尽坑之,使安所归乎!”刘裕为之改容,“然犹斩王公以下三千人,没入家口万余,夷其城隍,送超诣建康,斩之。”[15]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记载,房谌有四子:即房裕、房坦、房邃、房熙,号称“四祖”。但他们的生平事迹不见史书记载。
房裕是房法寿的祖父,房法寿“幼孤”,其父名字不知,事迹不详。自南燕灭亡之后,齐鲁之地处于北魏、东魏、西魏与刘宋、萧齐、萧梁的长期征战之中。至房法寿时,齐鲁之地正处在北魏与刘宋的争夺之中。房法寿,小名乌头,“幼孤,少好射猎,轻率勇果,结群小而为劫盗。从叔元庆、范镇等坐法寿被州郡切责,时月相继,宗族甚患之。”[16]“弱冠,州迎主簿。后以母老,不复应州郡命,常盗杀猪羊以供母。招集壮士,恒有数百。”[17]及其母亡岁余,宋孝武帝刘骏卒,其子刘子业继立。刘子业即位以后,残暴无道,诛杀王公大臣,致使刘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泰始元年(465)十月,宁朔将军何迈妻新蔡长公主,被刘子业纳入后宫,诈言公主薨,杀宫婢以充公主送到何迈府上殡葬,何迈素来豪侠仗义,“多养死士,谋因帝出游,废之,立晋安王子勋。事泄,十一月,壬辰,帝自将兵诛迈。”[18]同年十一月,刘子业在华林园竹林堂被主衣吴兴人寿寂之等十余人所杀;十二月丙寅,湘东王刘彧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年号泰始。泰始二年(466)正月,“邓琬称说符瑞,诈称受路太后玺书,帅将佐上尊号于晋安王子勋。乙未,子勋即皇帝位于寻阳,改元义嘉。”[19]于是,宋朝各地势力又分为两派,即拥戴建康或寻阳。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清河崔道固举兵应寻阳。“明僧暠、刘乘民起兵应刘彧,攻讨文秀。法寿亦与清河太守王玄邈起兵西屯,合讨道固。玄邈以法寿为司马,累破道固军,甚为历城所惮。加法寿绥边将军、魏郡太守。子勋死,道固、文秀悉法归彧,乃罢兵。道固虑其扇乱百姓,遂切遣之。而法寿外託装办而内不欲行。”恰在此时房法寿的从祖弟房崇吉在升城,被北魏慕容白曜所破,母亲与妻子皆没于白曜军。崇吉奔还旧宅,求法寿为计。“法寿既不欲南行,恨道固逼切,又衿崇吉情理。时道固以兼治中房灵宾督清河、广川郡事,戍盤阳。法寿遂与崇吉潜谋袭灵宾,克之。仍归款于白曜以赎母妻。白曜遣将军长孙观等自大山南入马耳关以赴盤阳,还崇吉母妻。初,道固遣军围盤阳,法寿等拒守二十余日。(长孙)观军至,贼乃散走。观军入城,诏以法寿为平远将军,与韩騏驎对为冀州(北冀州,今河北冀县;南冀州,今山东济南市)刺史,督上租粮。以法寿从父弟灵民为清河太守,思顺为济南太守,灵悦为平原太守,伯憐为广川太守,叔玉为高阳太守,叔玉兄伯玉为河间太守,伯玉从父弟思安为乐陵太守,思安弟幼安为高密太守,以安初附。”及历城、梁邹降,法寿、崇吉等与崔道固、刘休宾俱至京师。以法寿为上客,“以功赐爵壮武侯,加平远将军,给以田宅、奴婢。”[20]太和中卒,赠平东将军、青州刺史,谥敬侯(墓誌铭作“蕑侯”)。

房法寿的儿子见于史籍记载的有三个:即房伯祖、叔祖和小儿子幼愍。长子房伯祖,袭承父爵,以例由“侯”降为“伯”,即“壮武伯”(房彦谦墓誌铭“壮”记作“庄”,“伯”记作“侯”)。“历齐郡内史。伯祖闇弱,委事于功曹张僧皓,僧皓大有受纳,伯祖衣食不充。后广陵王羽为青州,伯祖为从事中郎、平原相。转幽州辅国长史,坐公事免官。卒。”[21]后人对其评价是:“衣□训俗,露冕怀戎,累仁义而成基,处脂膏而不润。”[22]次子房叔祖,“以功赐爵魏昌子。历广陵王国郎中令、长广、东莱二郡太守、龙骧将军、中散大夫。永安中,安东将军、郢州刺史。”[23]三子房幼愍,曾为“安丰、新蔡太守。坐事夺官,居家,忽闻有客声,出无所见,还至庭中,为家群犬所噬,遂卒。”[24]伯祖与幼愍均“坐事”免官,究竟是为何事,史书未有言明。

房翼,《魏书》与《北史》中关于他的事迹记载甚少。但在房彦谦的墓誌中却谈到:房翼年十六,“郡辟功曹,州辟主簿,袭爵庄武伯,宋安太守。居继母忧,庐于墓次。世承冢嫡之重,门贻旌表之贶;乡闾之敬,有过知耻;宗族所尊,不□而肃。”[25]在《魏书·房法寿传》中对于房翼还有这样一段记述:“子翼,袭。宣威将军、大城戍主。永安中,青州太傅开府从事中郎。”[26]墓誌言“袭爵庄武伯”,《北史》言“袭爵壮武侯”,以例降为伯,墓誌所言为是;“宋安”,《魏书》卷106《地形志》中光州有宋安郡,治大城。“大城”地在今河北交安县南。可知房翼当时是在北魏为官。从其墓誌的讚语中可知,房氏家族是以儒学传家,尤重曾子的“慎终追远”的一个家族,颇受乡里尊崇,正如乡里对房氏的另一支所称赞的那样:“有义有礼,房家兄弟。”[27]

根据史籍记载,房翼至少有三个儿子,即房熊、房豹与房子贞。长子房熊,“字子威,性至孝,聪明有节概。州辟主簿,行清河、广川二郡事。”[28]墓誌言房熊年廿辟开府行参军。且赞其是“□□神英迈,器量沈远;寝门之内,捧檄以慰晨昏;山泽之间,单车以清寇乱。”[29]由此可知,房熊是一个豪爽英迈、内孝勇猛的人物。

房豹,“字仲幹。体貌魁岸,美音仪。年十七,州辟主簿。王思政入据颖川,慕容绍宗出讨,豹为绍宗开府主簿兼行台郎中。”“河清中(562—564)除谒者仆射,拜西河太守。地接周境,俗杂稽胡,豹政贵清静,甚著声绩。迁博陵太守,亦有能名。又迁乐陵太守,风教修理,称为美政。郡濒海,水味多鹹苦。豹命凿一井,遂得甘泉,遐迩以为政化所致。豹罢归后,井味复鹹。齐灭,遂还本乡,丘园自养,频被徵命,固辞以疾。每牧守初临,必遣致礼,官佐邑宰皆投刺申敬。终于家,无子,以兄熊子彦诩嗣。”[30]

房熊生有七子,真正见于记载的有三子,即长子房彦询及彦诩与彦谦。房彦询最知名,“以魏勋门嫡孙,赐爵永始县子,特为叔豹所爱重。病卒,豹取急,亲送柩还乡,悲痛伤惜,以为丧当家之宝。初,彦询少时为监馆,尝接陈使江總。及陈灭,總入关,见彦询弟彦谦曰:‘公是监馆弟邪?’因惨然曰:‘昔因将命,得申言款。’彦询所赠總诗,今见载《總集》。”[31]

房彦诩,排行第几,不得而知。“彦诩明辩有学识,位殿中侍御史,千乘、益都二县令,有惠政。”[32]

房彦谦,字孝冲。排行第几,史书也没有说明,但在《北史·房彦谦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鞠养。”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他在弟兄七人中恐怕是最小的一位。房彦谦天性颖悟,为其兄彦询所奇之,亲自教其读书。年七岁就能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之。十五岁时出继给叔父子贞,服侍继母有逾本生,叔父哀之,抚养甚厚。“后丁所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年十八,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时禁网疎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及周师入邺,齐主东奔,以彦谦为齐州治中。彦谦痛本朝倾覆,将纠率忠义,潜谋匡辅。事不果而止。齐亡,归于家。周帝遣柱国辛遵为齐州刺史,为贼帅辅带剑所执。彦谦以书谕之,带剑惭惧,送遵还州,诸贼并各归首。”[33]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二月,北齐灭亡以后,房彦谦还归故里,“博极图书,□综遗逸,尽探隅隩,毕诣精微。或致元白之讥,非止《春秋》之僻,吉凶礼制,今古异同,莫不穷覈根源,详悉指要。内□亲表达之学徒,负笈擁帚,质疑去惑。公凝神□□,函丈无倦,声□□□,山谷对盈。”“里称冠盖,庭茂芝兰,行则结□连骑,居则撞钟列鼎。虽范蠡货财,本□卿相,阴家仆□,旧比封君□之□□。”[34]杨坚代周建隋以后,频繁下诏搜求天下英才,州县亦苦苦敦逼其出仕,房彦谦辞以痼疾,不肯应仕。至开皇七年(587),“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吏部尚书卢愷一见重之,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后属陈平,奉诏安抚泉、括等十州,以衔命称旨,赐物百段,米百石,衣一袭,奴婢七口。迁秦州总管錄事参军。”“秩满,迁长葛令,甚有惠化,百姓号为慈父。仁寿中(601—604),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鄀州久无刺史,州务皆归彦谦,名有异政。”[35]炀帝即位以后,朝政每况愈下,“彦谦知王纲不振,遂去官隐居不仕,将结庐蒙山之下,以求其志。会置司隶官,盛选天下知名之士。朝廷以彦谦公方宿著,时望所归,征授司隶刺史。彦谦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凡所荐举,皆人伦表式。其有弹射,当之者曾无怨言。”“大业九年(613),从驾渡辽,监扶馀道军。其后隋政渐乱,朝廷靡然,莫不变节。彦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颇为执政者所嫉。出为泾阳令(墓誌载明“大业十一年出为泾阳县令”)。未几,终于官,时年六十九。”[36]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十二月下诏,赠房彦谦使持节都督徐、泗、仁、谯、沂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四年(630)十一月,又发诏追封临淄公,食邑一千户,谥曰定公。

房彦谦生有一子,房玄龄,为唐朝初年著名的贤相,新旧《唐书》均有其列传,此处略而不论。房玄龄有二子,长子房遗直,承袭父爵,永徽(650—655)初,为礼部尚书、汴州刺史。次子房遗爱,娶太宗女高阳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起初,高阳公主有宠于太宗,故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高阳公主既骄恣,“谋黜遗直而夺其封爵,永徽中,诬告遗直无礼于己。高宗令长孙无忌鞠其事,因得公主与遗爱谋反之状。遗爱伏诛,公主赐自尽,诸子配流岭表。遗直以父功特宥之,除名为庶人。停玄龄配享。”[37]

二、房玄龄里籍考

房玄龄的祖籍本是冀州清河武城(今山东德州武城)人,其八世祖房谌随南燕慕容德于隆安二年(398)南迁,首先到了滑台(今河南滑台县东滑台城),后又从滑台向东南迁徙,于隆安三年(一说“四年”,399或400)来到齐地。对于房氏家族而言,到达齐地以后究竟居住何地,史籍一般没有注明。《北史·房法寿传》云:“房法寿,小名乌头,清河东武城人也。曾祖谌,仕燕,位太尉掾,随慕容氏迁于齐,子孙因家之,遂为东清河绎幕人焉。”[38]《魏书·房法寿传》却直接写为“清河绎幕人也。”[39]《隋书·房彦谦传》云:“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七世祖谌,仕燕太尉掾,随慕容氏迁于齐,子孙因家焉。”[40]新旧《唐书·房玄龄传》均记作“齐州临淄人。”《山东通史·隋唐五代卷·列传》“房彦谦传”、“房玄龄传”沿袭两《唐书》之说,记作“齐州临淄(今山东临淄)人。”且在“房彦谦传”的注解中说:“《隋书》卷六六《房彦谦传》谓:彦谦‘本清河人也,七世祖谌,任(本为仕)燕太尉掾,随慕容氏迁于齐,子孙因家焉。’《新唐书》卷七一《宰相世系表》谓:房谌‘随慕容德南迁,因居济南。’《旧唐书》卷六六《房玄龄传》、《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皆谓:彦谦子玄龄为‘齐州临淄人。’据此,所谓‘齐’、‘济南’,具体当为临淄。”[41]为此,对于房玄龄里籍的具体地望问题进行一番考订就显得有些必要了。

以往的人们在研究房玄龄里籍时,对于《北史·房法寿传》中的“迁于齐,子孙因家之,遂为东清河绎幕人焉”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魏书·房法寿传》中却把“东清河绎幕人”记作“清河绎幕人”,省略了一个“东”字,这就使人无法搞清“绎幕”的具体地望了。

“绎幕”,县名,属清河郡,西汉高帝置。[42]东汉属冀州清河国。[43]三国魏及晋因之。南宋属冀州清河郡。北魏属冀州安德郡。北齐省入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北20里,此为北“绎幕”。又南宋侨置,属南徐州南清河郡。南齐因之。今阙当在江苏境,此为南“绎幕”。又北魏置,属齐州东(清)河郡,今阙当在山东旧济南道境,此为东“绎幕”。[44]在房彦谦的墓誌中曾在“寓于齐土”后说:“宋元嘉中,分□郡之西部置东冀州东清□□(当为“河郡”或为“河东”二字)绎幕县,仍为此郡、县人。至于蕑侯(房法寿),又于东广川郡别立武强县,令子孙居之。”[45]所谓的“东”冀州、“东”清河,是相对于北“冀州”、北“清河”而言,此处的“绎幕”当为“东”绎幕。所以下文说“仍为此郡、县人。”那么,东冀州、东清河、东绎幕,又在何处呢?对于墓誌“宋元嘉中”之说,在《宋书·州郡志二》说:“冀州刺史,江左立南冀州,后省。义熙(405—418)中更立,治青州,又省。文帝元嘉九年(432),又分青州立,治历城,割土置郡县。”[46]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得知“东冀州、东清河郡”的具体地望,当在“历城”一带,而《新唐书》卷七一《宰相世系表》谓:房谌“随慕容德南迁,因居济南”之说,就不能解释为“具体当为临淄”。
此外,我们还有一条重要的资料,那就是房彦谦墓誌中所记载的其具体的埋葬地点。当唐太宗在贞观三年、四年追赠房彦谦的官爵之后,又于贞观五年(631)“岁次辛卯三月庚申朔越二日辛酉,安措于本乡齐州亭山县赵山之阳。”其《碑阴》铭文又说:“公之将葬,恩旨重叠,赗赠优渥,□□□□。公及夫人,并令所司营造马轝,各给四马。从京师洛阳殡所送至本乡,其车辂仪仗出怀、洛二州,给船载运,□道□力至于墓所,仪从钱□有阙□者□□。又发敕令,以官物修补。又文武官式令例无鼓角,亦特给送至于葬所。又于常令给墓夫之外,别加兵千功役。临葬,□复降敕使驰驿祭以少牢,歬后为供葬事,发敕旨行笔十有二条,近代以来,恩荣衰赠,未有若此者也。中外姻戚,海内名士,并故吏门生,千里赴会。□及州里道俗二千余人。”[47]应该说这是一段写实的文字。它详细地描述了房彦谦隆重的葬礼。从洛阳将棺柩运往本乡“齐州亭山县”,葬于“赵山之阳”。

“亭山县”,“本汉[东]平陵县地,宋与此置卫国县,属顿邱郡。隋开皇六年(586),改为亭山县,属齐(郡)[州],县东南有亭山,因以为名。”“长白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百脉水,出县东北平地,水源方百余步,百泉俱出合流,故名之。”[48]

“东平陵”故城,在今山东章丘市西龙山镇东稍偏北大约一公里处。故城的南城墙、东南角、东城墙、北城墙目前依然存在。故城的轮廓依然可见。龙山镇政府在南城墙上立有“东平陵故城”标志碑。残存的城墙高度约三米余,故城东南有亭山。在目前章丘市明水镇北,故章丘城南10公里处有“相公庄镇”,相公庄镇西北一华里处有“房庄村”,据当地群众说,“房庄村”就是房玄龄家族原居住地,但日前房庄村却没有房姓居民,据当地百姓讲,后来房姓为避祸改姓“庞”,迁往房庄村西5公里处的“七贤村”。当然,群众之说有待进一步考证,不好妄下论断。

“赵山”,在目前章丘市明水镇西南,“东平陵古城”的东南,即今天历城区采石乡,房彦谦的墓地就座落在“赵山”之阳。那么,房玄龄里籍的具体位置是在章丘的相公庄,还是历城区的采石乡,尚可作进一步的考证。即便如此,对于房玄龄里籍的大致位置应该说是确定的,即在今山东章丘市境内或历城区采石乡,而不是山东淄博临淄。



注释:

[1]李百药《唐故都督徐州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临淄定公房公碑》,《全唐文》卷143,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

[2]号称“四祖”,见《新唐书》卷71(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97页。

[3]《北史》卷39,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22—1425页。

[4]《魏书》卷43,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71页。

[5]房熊七子,其余四人不见记载。

[6]《后汉书》卷67,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85—2186页。

[7]《新唐书》卷71(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97页。

[8]《后汉书》卷5,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2页。

[9]同上,卷20《郡国志二》,第3436页。

[10]《汉书》卷28上《地理志八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77页。

[11]《晋书》卷127《慕荣德载记》,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162页

[12]同上,卷127《慕荣德载记》,第3164页。

[13]同上,卷127《慕荣德载记》,第3165页。

[14]同上,卷127《慕荣德载记》,第3165-3170页。

[15]《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627页。

[16]《魏书》卷43《房法寿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69页。

[17]《北史》卷39《房法寿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15页。

[18]《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81页。

[19] 同上,第4095页。

[20]《魏书》卷43《房法寿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70页。

[21] 同上,卷43《房法寿传》,第971页。

[22]《全唐文》卷143,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1448页。

[23]《魏书》卷43《房法寿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71页。

[24]同上。

[25]《全唐文》卷143,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1448页。

[26]《魏书》卷43《房法寿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71页。

[27]《北史》卷39《房法寿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23页。

[28]同上,第1416页。

[29]《全唐文》卷143,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1448页。

[30]《北史》卷39《房法寿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15—1416页。

[31]同上,第1416页。

[32]同上。

[33]《隋书》卷66《房彦谦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 1561页。

[34]《全唐文》卷143,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1448页。

[35]《隋书》卷66《房彦谦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 1562—1563页。

[36]同上,第1565—1566页。

[37]《旧唐书》卷66《房玄龄传》,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67页。

[38]《北史》卷39《刘休宾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14—1415页。

[39]《魏书》卷43《房法寿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69页。

[40]《隋书》卷66《房彦谦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61页。

[41]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隋唐五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42]《汉书·地理志第八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77页。

[43]《后汉书·郡国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36页。

[44]郑樑生、吴文星《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第四卷,台湾三通图书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院新闻局局版台业字第一二九三号,民国七十二年版,第1562页。

[45]《全唐文》卷143,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1448页。

[46]《宋书》卷36《州郡志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98页。

[47]李百药《唐故都督徐州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临淄定公房公碑·碑阴》,《全唐文》卷143,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1451页。

[48]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10,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8页。

(《齐鲁文化研究》第二辑)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难过

新奇

臭美
【房】——丹朱嗣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为房氏开姓始祖。其后代遂为房姓。史书称:“尧帝世孙,因邑得姓。”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请确认你的回复是对本人作者的尊重,为了保证论坛发言的质量,望各位宗亲共同遵守论坛的规定,回复帖子要看清帖子内容,不要一味的赚人气,冒失回复造成文不对题。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