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明朝初年,靖海县改称静海县。洪武初年,隶属京师河间府;洪武八年(1375年),属北平府;十年(1377年),又属河间府。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静海县进行过两次区划调整。第一次在明朝初期,全县划分19个里:阜民里、子牙里、新兴里、归德里、政化里、永丰里、独流 里、广富 里、保和里、常乐里、呼家庄里、曹家庄里、贾家口里、羊粪沟(今杨芬港)里、德化里、新口里、稍直口里、大直沽里、秀麦里。
第二次区划调整在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是时,因灾荒人民逃散,全县19个里归并为10个里:阜民里、子牙里、曹家庄里、独流里、稍直口里、新兴里、归德里、保和里、德化里。
明朝时,静海的境域东西长220华里,南北宽120华里。其四至是:东至渤海170里,西至顺天府文安县50华里,西南至青县60华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60华里。现天津市区的大小直沽及津南区的咸水沽,西青区的绝大部分属静海县。
明朝时,静海县的人口也有很大变化。元末明初,由于天灾兵祸,人民逃散,静海的大片土地荒芜。明永乐二年(1406年)前后,福建、广东、江 苏、山东、河 南、湖北等省的许多农民来静海定居,人口数量大增。据有关资料记载,弘治四年(1491年),静海县有21038口人;到万历六年(1579年),增长到 23387口人。
静海县城的修建始于明朝,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静海知县崔衍创建了静海土城。宣德九年(1434年),知县刘弁重修。土城周长6华里,高2.5丈。城周有池,阔三丈,深一丈。
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九月,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静海县城,静海知县武雷弃城逃跑。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下旬,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静海一带,居民都在大门上贴出“顺民”二字,欢迎闯王军队的到来。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清军将领大寿率兵占领静海县城,结束了明王朝在静海的统治。
清朝
清朝时,继续沿用静海县名。清初,隶属河间府;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改属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二月,改属天津府;同治九年(1870年),改属津海关道。嗣后,仍隶属天津府。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静海县最少调整过三次区划。
第一次是在清朝顺治初年,全县划分为9个里:阜民里、子牙里、曹家庄里、独流里、辛口里、稍直口里、新兴里、归德里、保德里。
第二次是在雍正年间。据乾隆四年(1739年)《天津府志》载:静海县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和奉新驿巡检。东路,东窑至杨家场,共77村;西路,谷家庄至高里庄,共66村;南路,唐官屯至小新庄,共99村;北路,羊粪港至冯家庄,共71村;奉新驿巡检,共69村。
第三次调整区划是在清同治年间。是时,全县分为四路,辖48个地练,349个村。其中东路辖砖垛、双窑、大泊、小韩庄、常流庄、管铺头、沈青庄、中旺、和顺、曲河、尚码头、土河、大庄子、顺民屯、县东街等15个地练;南路辖县南街、双塘、长屯、陈官屯、高家庄、齐家庄、寨里口、大郝庄、唐官屯、靳官庄、杨 官店、归张屯等12个地练;西路辖西五里庄、花园、贾口、谷家庄、梁头、东河头、滩子头、禅房、杨芬港、瓦子头、子牙等11个地练;北路辖县北街、白杨树、萧家楼、独流、当城、良王庄、沙窝、木厂、琉璃城、青凝侯等10个地练。
清朝时,静海县的境域比现在要大得多。据清康熙《静海县志》载,清初,静海县东西长200里,南北宽140里。其四至是:东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县界40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界100里。
雍正八年(1730年),从县内划出15个村归天津州。翌年,又划出部分村归天津县。此后,全县面积缩小:东西广200里,南北袤100里。其六至是,东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县界40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武清县界60里,东南至沧州界75里,东北至武清县界75里。
清朝时期,静海县人口增长较快。清朝同治年间,全县有90925户,240795人;光绪年间,有91051户,261565人。后来,天灾人祸频仍,人口大幅减少,到清朝末期,全县仅有46073户,179600人。
清朝时,静海县发生了几件军事大事。
其一,清顺治三年(1646年),莽塞在唐官屯、薛承所在的湾头揭杆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3000余人,杀死清军游击周天命。后攻陷庆云县城,杀知县、除恶霸,震动了清廷。
其二,清咸丰年间,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天国北伐军进入静海,扎下老营,百日内,和僧格林沁、胜保所部清军展开多次激战。其间,北伐军以静海、独流二镇为依托,还向天津发动了进攻。同治年间,捻军攻入境内,在县城东和清军摆过战场。
其二,光绪庚子年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河北、山东等省的众多民族精英汇聚在静海,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帝激流。境内遍设“拳坛”,义和团民达3.7万人。以曹福田、张德成为首的静海义和团在攻打天津租界地紫竹林,争夺老龙头火车站以及天津城保卫战中,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
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静海县隶属直隶省渤海观察使;三年(1914年),隶属津海道;十七年(1928年),直属河北省;二十五年(1936年),隶属河北省天津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二十六年(1937年)3月,隶属河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时期,静海县的区划至少调整过三次。第一次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10月1日,全县划分为六个区,辖356个村镇:第一区,区公所驻大 侯庄,辖 50个村庄;二区,驻中旺,辖86个村镇;三区,驻唐官屯,辖83个村镇;四区,驻瓦子头,辖52个村镇;五区,驻独流,辖51个村镇;六区,驻静海镇, 辖34个村镇。
第二次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五月,全县划分六个区,281个编乡,1720个闾,8561个邻。一区驻静海镇,辖64个编乡;二区驻惠丰 桥,辖78 个编乡;三区驻唐官屯,辖47个编乡;四区驻子牙,辖35个编乡;五区驻独流,辖34个编乡;六区驻良王庄,辖23个编乡。
第三次是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全县划分为六个区,共辖36个乡镇,482个堡,4899个甲。一区驻静海镇,辖县城、八里庄、大丰堆、车店、砖垛、谷家庄6个乡镇;二区驻惠丰桥,辖土河、中旺、和顺、大庄子、沈青庄、王稳庄、尚码头、大泊、马圈9个乡;三区驻唐官屯,辖唐官屯、靳官屯、旧张屯、 杨官店、大郝庄、吕官屯、陈官屯、东长屯8个乡镇;四区驻瓦子头,辖瓦子头、王家庄、子牙、禅房4个乡镇;五区驻独流,辖独流、萧家楼、李家湾子、第六 埠、当城、杨芬港6个乡镇;六区驻良王庄,辖良王庄、大沙窝、老君堂3个乡。
民国时期,静海县的面积比现在大许多。民国初期,静海全县南北极长相距120华里,东西极宽处100华里,截长补短约为80余华里,计7000余平方华里。其四至是:四至大城县界25里,东至天津县界35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武清县界45里。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全县面积为1886.3平方公里,东至小官房(今属西青区),西至大瓦头,南至戴官屯(今属青县),北至谢家堡(今属霸县)。
民国十一年(1922年)和民国十三年(1924年),直奉两系军阀投兵数万,两次在战略要冲九宣闸一带展开激战。“七七事变”后,国民第二十九路军和日军为争夺九宣闸曾展开白刃战,得而复失数次。
民国中后期,人民武装在静海县逐渐发展壮大。1944年,在静海西部和东部分别建立静大县和津南工作委员会两个民主政权,均隶属冀中行署九专属。1945 年10月,西部的发主政权改称静海县;东部的民主政权改称津南县,隶属山东省渤海行署一专署,1948年改属冀中行署八专属。
抗日战争时期
日军在静海制造了五美城、花园村等惨案。静海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
抗日运动相继迭起,“密抗团”、“堡垒户”遍及境内。三 年解放战争时期,静海人民积极参军参战,为推翻反动统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静海人民终于在1948年12月20日赢得解放。
1949年时,全县有55295户,250059人,其中男性131247人,女性11881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静海县于1949年10月,隶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958年12月,改属河北省天津市;1961年6月,天津市和天津专区双重领导;1967年1月,属天津专区;1973年3月,属天津市。
新中国成立前后,杨芬港、扬官店等地析出,王口、台头等地并入,面积为1894平方公里。1958年11月,青县和大城县子牙河以东村庄并入县内,境域扩大,幅员3534平方公里。1960年至1963年间,县境多次变易,面积逐渐缩小。1964年后至今,全县面积为1414.9平方公里。
1949年12月,全县划分12个区,即城厢(一区)、独流(二区)、台黄(三区)、王口(四区)、子牙(五区)、陈官屯(六区)、唐官屯(七区)、中旺(八区)、马圈(九区)、蔡公庄(十区),砖垛(十一区)、良王庄(十二区)。月球上的月海——静海